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

2016-11-19黎明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历史教师

黎明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0-01

历史学科是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更是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也没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历史课改势在必行。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生怕说错话,被同学讥笑,被老师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学生敢于创新,就要有被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枷锁一旦被打开,创新思维就会喷涌出来,如: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的认为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3.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新版中学历史教材在体例、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原始材料。课本中的原始资料即指文献、地图、表格、图片等。中学历史教材所采用史料基本以文字史料為主,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用黑体字加框、竖向编排文字史料,引人注目,配合课文的叙述;在课后"练习"和"阅读与思考"栏,结合当节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列出思考题,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以"表格"形式出现的史料,主要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问题,增加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原始资料的设置,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新教材在讲中国现代史中的西安事变时,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讨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对这个话题,学生们争着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带兵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不该放他回南京,总之,放走蒋介石是个错。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在西安事变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蒋介石的,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就会天下大乱,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转变。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处于"师高生低"的不平等状态中,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占优势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进行平等的交流,而教师的强势地位使得学生的部分话语权被剥夺,探究式教学自然无从谈起。要想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师生观,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挑战教师的权威。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开展下去,学生在探究和质疑中才能有所收获。一次,笔者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题目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说到"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这样表述:"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即使是同姓的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战争,而周天子却管不着",这时候,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打断了教师的讲课,说:"老师,我觉得你刚才有句话说得不太准确!"听到学生这么说,教师立马问道:"哪里不准确?""虽然当时王权衰弱,但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主子,要说管,周天子是有权力管的,不能说他管不着,其实我认为,周天子不是管不着,也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学生这样说道。上公开课时,教师最怕的就是一些临时状况的发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提出质疑的时候,更需要教师用教育机智和一定的勇气化解。然而,对于这位学生的公开质疑,教师并没有把它视为让自己"下不了台"的不敬行为,相反表扬了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不仅如此,该教师还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一起就"管不了"和"不想管"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发言权,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使得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获得了思维的创新。很显然,这位教师所秉持的就是师生平等的观念,这样才使得这次公开课有了一次这样的意外收获。总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提升。

5.结语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圆我教师梦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