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探讨
2016-11-19蓝俊雄
蓝俊雄
摘要:县域整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应该从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二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管理;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县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5-01
当前,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和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实验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据了解,各学校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能力可达70%左右。但是,在观念、信息技术技能、课程整合教研、考核评价等方面,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合"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入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本县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想切入点。
1.农村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意义和价值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及其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多种模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实践的现状则有点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够正常或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不正常,教师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且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校际发展不平衡,"整合"进展缓慢;有的"整合"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一是管理力度不够;二是人们对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观念认识不足,观念不及时转变和"整合"的政策导向有缺陷,造成对"整合"指导不力的局面;三是实施"整合"实践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产生矛盾;四是由于受各条件的制约等;五是"整合"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六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整合上花太大的力气和时间。因此,在全县范围内整体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农村县域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具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种意义和价值:一是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二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三是促进各级各类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带动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五是促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更新;六是促使教师教研热情的激发;七是引导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八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方法
县域整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标应定位为:提高全体教师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着力探索符合农村县域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二是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管理;三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四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践的探索。在研究中,要认真把握好这些观点:面向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整合"营造良好环境;学校必须加强"整合"的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善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前提是重视加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不但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强调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学校对"整合"的管理,基本条件在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整合"所营造的教育环境。课题研究除了运用必要的文献资料法外,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方法。
3.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过程建议和成果要求
从整体角度看,要根据全县教育教学需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选择课题。根据多年积累的原始材料和调查掌握的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考虑,形成符合本县实际的课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二是通过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根据调查分析及选题后,对课题进行精心设计论证,从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实践方法和途径、教育整合基本模式等进行论证,在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三是组织课题研究机构,落实任务。根据上级教育科学规划的年度课题指南确定课题研究范围,组织有行政部门、电教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配研究任务;四是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能力。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师选择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料,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五是开展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实验整合教学。组织全县中小学在教育部部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全面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整合教学,写教学体会等;六是研教结合,研讨交流,指导实践。除集中研究之外,还可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整合经验,精心指导,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七是探索整合模式的构建,总结提升。根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成果与事实,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概括这些教育的现象,挖掘學校、教师现有的经验材料,从中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和教师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八是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总结经验。根据课题计划,认真总结研究工作取得的经验、做法,从一线教学实践和各级教育管理中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信息技术教学及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集》等,提出推广意见,发表科研论文。课题研究要力求取得实质性效果,要真正做到能够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程度与应用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要与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要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同时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2] 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3] 王平:《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05).
[4] 周钦青:《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