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2016-11-19朱贵强
朱贵强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88-02
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2.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3.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
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3.2 转换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学生个体水平差异较大,程度较好的学生经常对课本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不满情绪;而程度差的学生,在吵闹的环境中往往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我觉得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下岗",把主动权交给程度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饰演"制片人"的角色,让学生主体去发挥表演,"制片人"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关注活动中的细节,适时做好调节工作就行。现在的初中生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只要教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这不是说让教师不讲,反而这需要我们在课前做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在每节课细心观察,找出那些操作熟练的基本功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发现出那些羞涩的基本功差的学生。让这两类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每个小组安排"小老师",这样可以减少教师重复讲解的时間,同时让学生自己真正参与进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只要把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讲解就好了。
3.3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虚实转换。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理论知识通常是枯燥无味的,相对于活动丰富的操作实验课,理论课实在是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害怕或者讨厌投身于课堂中。但理论课又是不可避免的,该怎么办呢?
在枯燥的理论课堂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大会儿,学生就可能会在你的催眠曲中睡去;如果让学生直接自主学生,学生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嵌入到有趣的故事中去,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三大特征的时候,如果教师列举一两个例子直接讲解,这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效果会很惨淡。在讲到"硬件的共享"的时候,笔者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始的:谁动了我的打印机?小王办公室里有一台好的激光打印机,平时非常爱护,有人借用,他也借故推脱,有一天,小王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看新闻,可这时打印机突然开始工作,哗哗打了一堆文章。小王就纳闷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帮小王找到盗用打印机的"元凶"以及盗用的技术吗?这样,不但形象地阐述了硬件共享这一特点,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4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