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研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016-11-19杨青云

资治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杨青云

【摘要】以“九一八”事变后的历史史实为依据,从“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对日态度,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

【关键词】国共;两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近年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成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并有着较大的分歧。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大陆学界否定或贬低国民党的抗战作用。目前大陆学界纠正了这种错误,但有一部分学者和关注这一问题的人,却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过分夸大国民党的作用,甚至极力诋毁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文章满天飞,有些文章通篇都是诋毁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作用的。影视作品也存在片面夸大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作用的现象。对比研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有利于澄清抗日事实,还原抗日真相。

一、“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及其政策

1.国民党的对日态度及其政策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指令,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300名左右的日军击溃。

黑龙江省沦陷后,南京政府觉察日军将进犯锦州,急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提议。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联的调停方面,这是张学良求之不得的事情。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不遵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电令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但已经无济于事。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蒋介石强调并重提“攘外必先安内”方针。1932年12月,蒋介石在全国内政会议上,强调“攘外一定要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成为政府的重要政策。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东北军主帅张学良没有率部奋起抗日。作为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不是积极准备武力抵抗,而是一味的妥协退让,错失了抵抗良机,致使东三省全部沦陷,使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这是不争的事实。

2.共产党的对日态度及其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场。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提出“罢工、罢课、罢市,反对帝国主义占据满洲!”“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实行土地革命!”“发动游击战争!”“反对白色恐怖——屠杀、逮捕、监禁!”“反对军阀战争!”“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并提出“武装拥护苏联”的口号。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派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以上事实说明面对日本的侵略,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正式对日宣战,抗日态度坚决,并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抗击日寇。

二、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1.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全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出了先声。1933年1月,提出: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并在此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即“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和国民党共同救国。1935年12月9日,党领导影响下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群众基础。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5月5日,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公开发表《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顾民族大义热衷内战,甚至抑制抗日爱国运动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1936年12月9日,群众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时,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并说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引发了“西安事变”。

从以上史实中,不难看出,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热衷内战、甚至抑制抗日活动,这也是不争历史史实。

3.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被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等与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先后组织了22次规模较大的会战,基本上稳住了阵脚,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执行“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国民党200多万军队在15个月内遭受104万余人的重大伤亡,出现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并丢失了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使侵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中的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起南京汪伪政权。蒋介石也暗中与日本谈判,中国国民政府一度面临投降危险。由于全国人民抗战声势正盛,日本答应的条件又过于苛刻,蒋介石不敢轻易同日本讲和,加之中共冒险发动百团大战来振奋士气和施加压力,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蒋介石才最终坚定了抗战信心,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总战略依然是守势,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恢复原有阵地,偶尔才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最让人愤慨的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于1939年到1943年,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6月皖南事变中,杀害新四军将士达7000余人。这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和关键时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严重破坏,严重损伤了抗战的有生力量。

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敌后战场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首战平型关告捷,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和信心。八路军第120师、129师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先后展开交通破袭战,给敌较大打击。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即告结束,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抗击伪军7.8万人,达100%。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形成了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局面,敌后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主战场。1940年日军对根据地作战使用的兵力为47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1941年至1942年,根据地军民抵抗着侵华日军的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1943年,敌后战场还抗击着侵华日军的58%,约35万人,伪军的90%,约73.5万人。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重心和台柱子。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敌后战场

1945年,侵华日军69%和伪军95%的兵力,仍为敌后解放区战场所抗击,而国民党正面战场所担负的不过是日军的31%和伪军的5%的兵力而已。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月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七道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随即向华北、华中和华南日军占领的主要交通线及城镇据点展开猛烈攻击,发起了强大的全面反攻。

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作战12.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解放县城以上城市280多座,解放国土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多人。另外,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还歼灭日军17万人,击毙日军将领10余名。

总之,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抗战大业为重,捐弃前嫌,主动提出和极力推动全民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动摇甚至军事进攻有理、有节,确保了抗战大业的完成;两个战场相互策应在不同的阶段,各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歼敌总数量上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歼敌总数量远远超过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歼敌数量。所以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从抗日战争的各种因素看,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念东.历史教训—“九?一八”纪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230.

[2]赵俊清.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第一个反日《宣言》的形成[EB/OL].

[3]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Z/OL].

[4][5]黄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史[N].解放军报,2005-09-03.

作者简介:楊青云(1964-),男,河南新蔡人,历史学副教授,从事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