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环境描写分析
2016-11-19曾芸
【摘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埃德加·爱伦坡所著的心理恐怖小说。叙述人用了大量的笔墨衬托出古屋的灵异和恐怖气氛,在厄舍受惊死去后,叙述者仓皇逃出,看到厄舍古厦化为灰烬。在这篇小说中,为达到恐怖和悬疑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给故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以及渲染出恐怖气氛也暗示了厄舍古屋必有事情发生。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环境描写
一、天气描写
文章从一开始就渲染出阴郁的天气状况:“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天上的云彩低垂。”故而,“独自一个人骑着马走过一片凄凉的土地”,所以看到了那片阴沉的厄舍古厦。叙说人描绘出的场景,无论天气、心情还是风景,都是一派凄凄凉凉,为厄舍古屋的出场做好铺垫。
二、厄舍古屋
“这幢房子有着光秃秃的墙壁,望着眼睛般的窗户,望着那一排排蓑草,望着那几株死树的白树干”,古屋的外部环境已衬托出恐怖的哥特式风格。紧接着,作者并没有行云流水般地描绘出場景,而是选择了插入人物的内心独白,“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心理别扭”,“难解之谜”等词汇,为了安抚自身的情绪,得出了个牵强的结论,“自然景物的组合,可以影响人物的情绪.”由景及人的描写手法,成功地建立出了双重的参照物。
“然而,这座古厦除了这种广泛的败落迹象外,在结构上却没有什么不稳定的朕兆。仔细观察,也许会发现一道难以辨识的裂缝,从房子正面的屋顶开始,呈锯齿形沿墙而下,一直通入池塘的死水之中。”这句话的插入为文章末尾厄舍古屋的倒塌做铺垫。
在厄舍古屋的环境描写中,作者从大到小、由环境到个体、由外到里进行了刻画。随着线索的继续,作者进入到了古屋的内部,果然,“屋顶的雕刻、墙上的挂毯、乌黑的地板——都在颤动,”“房间中的窗户是细长的,我站在黑色的橡木地板上,觉得这些窗户是那么遥远,好像永远也够不着”。对这些寻常物件的描写,可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见到了古屋的主人,“脸色苍白”,“面如槁灰,”“薄嘴唇缺少血色,”“精美的鼻子上生着两个宽大的鼻孔,就像是希伯来雕塑。”并且还很快发现“这是因为他怎么也克服不住自己那因神经过分激动而引起的习惯性颤抖。”
还有主人的妹妹,“性情冷淡,身体逐渐消瘦,时常表现出阵发性僵硬症的某种特点。到目前为止,她一直在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尚未最终卧床不起。但是在我到达古厦的当天傍晚,她向强大的病魔屈服了,”之后,厄舍把其舍妹埋在了地下室。
“她刚一在棺材里轻轻动弹我就听见了。好几天以前我就听见了——可我却不敢——不敢说!——而今晚——艾特尔雷德——哈!哈!——砸开了道士的门,巨龙临死前痛苦地呻吟,铜盾啷落地!——喂,其实那是她在砸开棺材,嘎嘎地推开铁门,艰难地在包着铜皮的地窖拱道中行进!”这实是厄舍的想象,但是却将故事的恐怖气氛推向了高潮。所需效果已达到,也将故事嘎然而止,耐人回味。
最终,在狂风暴雨之夜,舍妹突然在门口出现,倒在了厄舍跟前,两人双双一命呜呼。叙述者魂飞魄散地逃出,“这道光亮是一轮血红的满月发出的,它顺着古厦上那条锯齿形裂缝照了过来,这条裂缝我曾经说过,从屋顶一直裂到地基,当初还不怎么明显”。在文末,作者还加上了血红的满月来渲染气氛,裂缝透着月光,也让厄舍古屋轰然倒塌。
结论:
在哥特式恐怖小说中,大多用大量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叙述铺下伏笔,在环境描写中,尤其选择读者熟悉的寻常事物进行环境恐怖气氛的渲染。
【参考文献】
[1]艾德加.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1-203..
[4]米歇尔.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Lawrence,D.H.“EdgarAllanPoe”[A].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C].New York:Viking Press,1964.
[6]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曾芸,女,1992年1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