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6-11-19翁玲艳
翁玲艳
摘要:语文是一门包含我国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学科,也是我国各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将从德育方面谈一谈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15-01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
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即使是接受教育也是浪费的,更不可能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发光发热。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激发。语文教材大体意义上可以分为语言和文章两个部分,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到文章理解方面,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般都是名家名作,或者从名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爱国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将课文中隐藏的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部分挖掘出来,并且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文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凝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选择一些爱国方面的诗词,如辛弃疾、杜甫、陆游等忧国忧民的诗人,并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历史现实,将他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体现出来,并且以此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角度和方向上的引导。要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自己的思维立场,尤其是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主观性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教材内容引导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将爱国印刻进思想中、骨子里。
2.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有人说: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而在我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上文中提到文言文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现代文顾名思义是近现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浓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现实,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现代文较文言文来说范围要广泛得多,这就给学生在思维引导方面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文字理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能,所以并不完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领导。并且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性的给学生推荐自主阅读的文章内容,通过阅读优秀文字的方式,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达到自我度化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人格
高中正是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成熟阶段,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人格方面有缺陷,知识学习反而会成为其走上歧途的助力。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担任语文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还要通过知识教学和学生之间建立思维交互的纽带。语文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之间的碰撞,所以,在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这一教学环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通过文章的分析角度和观点上一点点体现出来,所以在针对某篇文章所体现的情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从而以问题为以依托推导出学生的心理特点,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引导者和生活中的朋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文这门学科为连接点,和学生建立生活上的联系,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高中生来说,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苦恼,这些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影响,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情绪上的疏通和引导,以确保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之,在我看来在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文所述是我在實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展开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教师将语文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