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2016-11-19陈丽容
陈丽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一个"读"字。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练好"读"功。下面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粗浅之见。
1.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富有个性的学习应给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自主读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先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最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开始,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让学生根据教材预习部份提示,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如读《威尼斯的小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感染熏陶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在教师范读中,学生领略到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的感情基调,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听完老师朗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特别是教一些名家 名篇,如能首先激起学生情感,对学习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动之以情的朗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子》这篇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沉浸在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之中。感情丰富的学生甚至为之落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去学习课文,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就会学得投入。
3.创设情境,增进美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是借助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阅读教学应教出文本美。创设文本情境,利于再现文本语言。如教学《草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先播放课件:随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旋律响起,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草原一碧千里,羊群在草原上奔跑……"的动感画面。伴随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学生已融入了诗一般的画境,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生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面,感受文章的雋永意境。之后,学生在交流中源源不断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有的学生甚至唱起歌,吟上一首小诗,还有的说想把自己看到的草原美景画下来。教师通过音乐、动感画面、范读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草原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
4.仔细品读,读中感悟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指的是阅读过程中,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想,去体会的重要性。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 从课题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索溪峪的"野"》:"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4.2 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如《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情况怎样?田忌如何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用心体会句子含义和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5.交流感受,拓展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应该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思考中,形象地感知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启迪。先引导学生回读全文,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陶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感受。如读了《秋天的怀念》后,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又如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你有什么体会?为什么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小组交流探讨父爱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平时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爱的?应该怎样体谅父母的苦心?怎样与父母共享阳光,共度风雨?怎样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勾通、补充、影响,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情感、体验的独特之处,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他们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分辩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也会不同。教师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氛围之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要求。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练好"读"功,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中解放出来,把一部分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