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2016-11-19林梅英
林梅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9-02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与以前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训练相比内涵扩大了许多。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采取读中练说、议中练说、演中练说、想中练说、先想后说等具体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新发展能力。
1.相互渗透,读中练说
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为地肢解各部分使其独立运作,违背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必将高耗低效,为此,"说"的训练应融于课堂"读、写"之中。"说"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当教师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大凡诵读文章声情并茂,畅达流利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因为朗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课堂朗读训练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指名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教学。一些精彩生动的片断、内涵深远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名篇,要求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对学生朗读训练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增强自信心。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使朗读者眼、脑、口、耳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阶段是朗读技巧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关键性阶段。朗读时,强调声音弹性训练,强调音色运用上的变化处理,力求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语音抑扬顿挫。
第三阶段要达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它是朗读水平的最高层次。文章节奏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只有把握朗读基调,揣摩感情色彩,才能以声传情,感染听者。叶圣陶先生尤其赏识"美读",所谓"美读"就是"以意逆志",全神贯注地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一一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悲痛处还他悲痛。
2.质疑问难,议中练说
阅读是一种个性色彩极强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感知,学生有了"第一印象",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解疑问难。在质疑解疑中启发思维,为训练语言打开通路。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可采取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畅谈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造乐说、会说、能说的氛围。例如《狼和小羊》一文,让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诸如以下的问题:小羊为什么不会把水弄脏?狼为什么不再争辩就扑向小羊呢?为什么说狼是凶恶的、小羊是温顺的呢?等等。进行讨论,再交流汇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狼是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小羊则温顺,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狼找种种理由吃掉小羊,哪怕是理由充分,人们也还会痛斥狼的凶狠,而同情小羊的不幸。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狼为强者,羊是弱者,狼吃小羊,正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这种存在多义性的课文,不同的学生自然出现不同的看法。在争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要特别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3.激发兴趣,演中练说
说话要讲求技巧,人们在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是通过不同的音调、节奏和语速表情达意的,如高兴时,说话声音响亮,节奏快;难过时,音调低沉,速度慢;兴奋时,语调高昂;愤怒时,语句断断续续,大声喊叫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可利用对话较多的课文,让学生自选角色朗读,感悟真情,然后模仿表演反复训练,自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要想让学生演得真切,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使周围的环境贴近生活,靠近生活。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我首先布置了场景,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选角色朗读表演,注意引導学生体会以下四点:一是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二是小蝌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三是在蝌蚪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四是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学生阅读表演之后,启发学生想,它们之间还可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4.联系实际,想中练说
生活是说话的源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离不开生活实际。许多课文所叙述的事件或描写的景物,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每个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其思维过程、认识水平都会有所不同,这不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回想着说一说。例如《雷雨》一文,雷雨是小学生常见的天气现象,在分析课文之前,让学生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说说雷雨时的景物与人物会是怎样的,并具体讲讲下暴雨时"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怎样?"组织学生分小组互说,个别起来说,教师与其他同学补充,再较完整地描述。这一过程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雷雨这一自然现象的回忆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雷雨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发挥想象,先想后说
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与内部语言紧密联系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处于低级阶段,所以他们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颠过来倒过去,说明思维能力限制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语言的水平会相应提高,说话能力也就提高了。许多课文在结尾处往往留有悬念,具很大的想象余地,例如《骄傲的孔雀》一课,引导学生思考:骄傲的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学习课文后给足时间,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其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孔雀会一改过去的傲气,也可能它仍然很骄傲,甚至更骄傲等等。孔雀不骄傲了或孔雀仍然很骄傲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分析、梳理的思维之后用口语表达出来,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6.课堂阅读教学中口语能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6.1 要面向全体学生。口语交际不同于阅读、写作,它是双向互动的行为。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引导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说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可采用个人练说、同桌互说、小组互说、比赛竞说等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这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进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防止少数人说,多数人看的现象出现。
6.2 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口语交际课主要是用来提高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习语言,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不是讲授口语交际的知识。要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等方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点评、强调,以引起注意此外,要在口语交际课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包括讲普通话的习惯,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文明得体。要防止只管说得热闹,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的倾向。
6.3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口语训练的实效。课堂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際话题的设计,选择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减少了口语交际的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同时,为了使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低年级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要为学生巧妙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就会克服心理障碍,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就会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创设交际情境可以利用实物布置场景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插图或课件演示创设情境。只有创设多种课堂口语交际环境,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敢讲会讲,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听、说、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和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去发掘口语交际的丰富素材,而且生活实践同时也是对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人打交道的际遇无处不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做一个落落大方,说话得体,做事受人欢迎的小学生。总之,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放在首位。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和他们交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开出不败的智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