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课
2016-11-19石敬文
石敬文
摘要: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考验学生阅读语言能力的一门课,也是老师要花尽心思去教好的一门课,新的课程标准出来之后,什么样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才算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一直在做研究改进,下面,仅提出几个小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8-01
1.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对于以前的应试教育来说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而新课标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更多关注的内容放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学生爱学习,想学习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不是追求好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愿意听愿意去思考,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慢慢理解这堂课所要学习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描述作者的父亲在带领儿女看到叔叔于勒时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演绎这个场景也有助于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们总是对最新的出现的事物是感兴趣的,借助互联网来教学不失为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一门好方法。
2.教师要注意授课技巧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授课技巧,可以旁征博引,实现教学艺术化,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偎相成,和谐一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听不明白而表现出不耐烦,要注意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当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去吸引学生的兴趣时,那么课堂一定会达到老师和学生都想要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播放一些安塞腰鼓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问式教学
学生总是对问题感兴趣的,但是老师要对所问的问题有所研究。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们比较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再就是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不能太简单,以免学生对答题失去兴趣;再有呢就是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情景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情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一定的反馈,老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肯定的反馈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并喜欢上语文,即使学生答得不好,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因为一味地否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4.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絕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老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有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都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和谐,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一堂课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底下毫无兴趣,那么这堂课索然无味。课堂上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说"这个就是标准答案,你们按照我这个来说,来写就是对的,你们要记下来",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极其不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它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课堂氛围很重要,老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发言机会,要真正地去倾听学生的建议并作出改进,那么师生之间一定是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一定是和谐的。
5.老师要做到课后反思
在上完一堂课之后,老师不能觉得这堂课上完了就算了扔下教案就不管了,而是要做到课后反思,反思自己在上课时有没有讲的不好的地方,有没有把知识传输到位,反思自己在上课时有没有去注意学生们的兴趣,老师唯有多反思,才能对之后的教学有所改进,老师对教学有所改进,学生们才能理解老师的不容易,对教学的态度才能更加认真。写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总述:语文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与辅助,老师教好语文很重要,学生学好语文也很重要。如何上好语文课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既关系到教师的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为学,先为人",也关系到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它的教学也关系到学生的整体其他学科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小的话题,无非就是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过程。但是教好语文真的不容易,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有自己对待学生的方法,至于要怎样才能做到成功地上好一门语文课,这就需要老师们慢慢地去探索,去体验了。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