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6-11-19刘海龙
刘海龙
《数学课程标准》也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优良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科学.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架起思维的桥梁,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提问也很关键,教师善于提出问题,会影响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如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要追问这一步是求什么的?“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带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如特级教师钟麒生上的一节课《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就体现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的学习活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后,再引导学生说几个分数并比较大小:当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时老师疑惑了,“有这样的分数吗?它表示什么呢?”当大部分学生都疑惑或认为没有这样的分数时,老师又说:“有这样的分数,那么它表示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虽然假分数在不久后就要学到,但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发现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五、在新知探究中,提供“问”的机会,使学生善问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新知探索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因为,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所以,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炼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时代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按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