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生活 多法学用

2016-11-19史翠玲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平均数小棒教材

史翠玲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学有乐趣、学有所用。

2.用有价值的数学——多样化

在多样化中学,在体现个性中学。从“算法多样化”到“群体多样化”到“算法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算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概括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

(1)讲述:同学们,这儿有3个玻璃杯,分别装有2,4,9枝小棒。

(2)问:在不增加或减少小棒的前提下,你们有办法使每个杯子里的小棒同样多吗?先动手移移看,再在小组内介绍你的做法,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4)小结学生发言:

A:在这位同学移动小棒的过程中,是从个数多的9根小棒中,拿出几根,移到个数少的杯子,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B:这位同学先把所有的小棒合并起来,数数共有15根,再把它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个杯子里放入了5根。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先合并再平分”)

教材的准备题是让学生移动“3,5,7”根小棒,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快就能将“7根”中的两根移到“3根”中去,对“先合并再平分”不是很能理解,同时就有这样的潜意识,“平均数就是中间的哪个数”。改成“2,4,9”后,学生想出的方法多了,对平均数的概念也有了较深的体悟。

讨论理解含义:

(1)小练习:2,4,9的平均数是 ;3,5,7的平均数是 ;6,14, 7的平均数是 ;4,8,6,10的平均数是 。

(2)讨论:

A:不要动手操作,你能很快算出他们的平均数?

B:刚才求出的平均数都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前三组与第四组有什么不同?

C:观察第一组,它的平均数是5,这个平均数与这组这组中的三个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D小结:

平均数都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我们来验证一下其它三组,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3)小结:我们可以说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平均数的概念虽然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但要是清清楚楚地表达出平均数的特点学生就困难较大。在教学中,教者只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明白平均数的意义即可。

让学生通过“2,4,9的平均数”这个例子发现 “平均数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个特点,再用其他例子来验证结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

应用

内化拓展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意 图

(1)导入:学了平均数后,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平均数问题吗?(引导求体重、身高等问题)

(2)出示例2:

A:先估计一下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21大,比41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B: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学生板演)

C: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算出平均体重的?

(3)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例2的学习,同时再次验证平均数的特点。进行一些相应的巩固练习,强化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自学是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应用一

(1)导入: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些调查,

制作了一些统计表。从这些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能给这张统计表中再增加一项吗?(平均~)

A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

B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2)小结: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将统计表的运用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表格找到获得的信息,再联系今天学习的内容,延伸到平均数,使学生的思维连贯起来。同时对统计和计算的结果进行预测,体现了数学来于

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2.应用二

讲述:看,一匹小马要到河对岸去,来到河边,没有小桥过河,看来只能淌水过河。它能安全地到达河对岸吗?(出示条件:小马身高200厘米,平均水深180厘米)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小马能过河吗?

小结: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平均数180厘米并不代表实际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本题是为了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是多样的,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意 图

3.应用三

(1)导入::这是某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2)大部分学生: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表示赞同)

(3)电脑报答案:85分 学生产生疑问,动脑筋想这是为什么?

(4)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互相说服;而且强调了求平均数时要注意“份数”要随着具体情况来确定。

简要评析:

一、注重生活情境创设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巧开放的预设,如果没有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的开放性设计,就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内化拓展中三个系列应用的设计,不断向学生提供现实且富有挑战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二、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味地“教教材”,不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还混淆了学生的认知。准备题的适当调整,平均数概念的引入,我都大胆地做了“改革”,这也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注重引导自主探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怎样让学生轻松体悟数学概念?”我在教学前比较多的思考了这两个问题,是过分强调概念的教学,还是让学生自主掌握概念的内涵,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比较多花了心思。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的更轻松、更主动。

猜你喜欢

平均数小棒教材
教材精读
巧移小棒
不一样的平均数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