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2016-11-19周颖
周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教师的角色身份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今新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我们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尽快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目前的教材和学生。那我们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方面:
一、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的亲密伙伴
教师要诚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保持一种理解、容纳、友好的态度。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成为一名学生们赖于信任的知心朋友,教育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也只有学生从内心接纳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过程不单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现在学生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和电视等传媒手段获取,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广了许多,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教师。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种现状下,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果教师不及时学习,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学生抛在后面,失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资格,更别提作为指导者和教育者了。另外,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及其应用也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并且能熟练操作,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共享、交流和对话的可能性。现在的初中生电脑操作水平普遍较高,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请教学习、请学生帮忙, 既可以解决难题,又可以肯定学生、接近学生,不可谓不巧妙。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新课程强调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这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发展。而教师就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激励者。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意志情感比较脆弱,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丧失自主求知探究、不断进取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学生,肯定学生,正所谓“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特别是在探究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即可以表现个人的自信,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励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激励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通过激励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四、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让学生心静下来学习,必须要有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当然,要带给学生以阳光,教师自己必须保持阳光、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有效地调整情绪,做到乐观、豁达。同时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情绪;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有效的开导。
总之,新时代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的良师益友上,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上,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伙伴上。要认识到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诚恳待生,适时引导、适当引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高效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