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2016-11-19郑永明
郑永明
【摘 要】《琵琶行》中琵琶女精妙的琴艺表演让我们惊叹不已,同时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启示。语文应该是与生命共舞的活动,是充满色彩和活力的,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用生命共同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如何让语文课通过师生平等交流,碰撞出一串串灵感的火花,散发出语文课的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应思考的。本文试图通过欣赏琵琶女精妙的演奏寻找让语文课重新焕发精彩活力的捷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精妙琴艺的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细细品读起来,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当年宾主琴情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也能这样佳作共赏、情文交融,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可是透视一下我们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旧的课堂模式在相当范围内仍大行其道,无情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更无新鲜活力可言。鲜活的语文课岂能教死?这一问题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还原语文课堂的鲜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名师的一些经典案例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拢、捻、抹、挑都是琵琶的弹奏手法,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所以音乐形象多姿多彩,有时婉转流利,有时冷凝苦涩,有时窃窃私语,传达出不同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了听者的心。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学会“轻拢”、“慢捻”、“抹复挑”,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合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从而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充满活力的血液。
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本是情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的课堂。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使得师情、生情、文情三情共振,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领域。
一位来自扬州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五首》时这样介绍唐代诗人杜牧和杜甫:
他,杜牧,潇洒俊逸,才华横溢,一支生花的妙笔,早早赢得了盛名。扬州的烟柳,几回回萦绕在诗人的梦境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却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我们热情的扬州人用传唱他诗作的方式永久地留住了这位多情的才子。
他,杜甫,曾经徘徊于长安城的残垣断壁间忧伤地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曾经随一叶孤舟漂泊在浩渺的烟波上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餐露宿、饥肠辘辘的他,却把悲悯的目光投向了路边的“冻死骨”。苍颜白发的他,在后人的心目中竖起的竟是一座不朽的“诗圣”丰碑。
通过教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的引导,一下子引燃了学生的诗情,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学生就能充实、自主、舒展地活跃在课堂上,进而让他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出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跳。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被一点点抹杀了,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保护那种积极的求异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讨,在探讨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中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让学生随意活动,而是在隐伏着学生创造性的地方,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行充分自主的读、思、议。如果缺少留白,教学就会变成满堂灌,这样的语文课就像是没有浇水的鲜花,干巴巴的。而有留白意识的教师往往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自己选择、筛选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要学的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氛围、学生兴趣极然不同。
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演奏完后,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袖手无言味最长”,技艺之高,已不可言传,这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呢?
教艺漫漫可有涯?书中问,思里寻,寻寻觅觅无止境,得失寸心知。
语文课应该是鲜活动人的,也唯有鲜活动人的语文课才能触动学生心底的那根“弦”,才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让语文课散发活力”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研究课题,今后我还将继续学习、探索、思考。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6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