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问
2016-11-19郎建明
郎建明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有效的设问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紧扣教学目的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目的,它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的中心内容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如《洋务运动》一节,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和对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提问必须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充分发挥提问对知识的检查、巩固、总结、提示等作用,让提问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的花拳绣腿。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并时刻牢记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创造提问的情景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敢答和想问的宽松环境。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讲错,没有关系,教师会引导你;不完整允许补充,允许插嘴,允许“异想天开”;提出问题,有人关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答兴趣。如:上《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这节课时,课前展示了新疆的地域风景图片,并配上新疆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然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视频,你们认为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风貌?”“从中你们感觉新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师生的问答互动中导入了课题。这节课提问导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
三、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时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影响效果。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并及时发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进行当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后,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发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在课程接近尾声,学生学习时间较长,产生疲倦心理时,教师也应及时促使学生发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四、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方式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因此,《历史与社会》是开放性的课程,课堂提问自然也是开放性的。所谓开放性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课堂提问设计的开放性,是影响学生思考与表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五、考虑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
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个性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还要考虑对于不同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事可做。课堂提问中,虽然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并做好应答的准备。一般情况先提问中等生,同时提醒全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注意倾听,待中等生答得差不多时,请优等生补充。一堂课下来要专门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一展身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切忌先点人后提问,更不要先问优等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学困生。最后一点是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必须做到问题难易必须有梯度,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六、及时评价原则
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要及时妥善的处理,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要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