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专注力,家庭大受益

2016-11-19黄小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控力注意力家庭

黄小英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起源》一书里写道:“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应该控制自己思想的时候,便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尽管许多人不肯承认人类具有无比强大的精神潜能,但却从来不曾否认人类具有势不可当的自控力,因为自控力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在各个方面改变了社会。那么何为自控力,其实就是每个人自我控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绪的程度。这种力量和我们一生相伴相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我们的成败,决定青少年的未来,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我们的子女自控能力到底如何呢?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他们在家中和学校的表现,往往就不难发现,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通常表现为:

(1)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控力差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我约束能力低下。在家无法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吃饭时磨磨蹭蹭,走路时踢踢跑跑,无法控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等等。在学校上课总爱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听从教师劝告,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总是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上课时常常出现不协调动作或者声音。

(2)说话做事与众不同。自控力差的孩子在家常常过度依赖父母,干扰家长的活动,无法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在学校上课时爱插嘴,回答问题常常重复或者牛头不对马嘴,写作业时玩耍,听课做小动作,队列活动时左顾右盼,东摇西摆,与其他同学有明显差异。

(3)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力差的孩子在家就特别喜欢的事情也很难全神贯注的做完,总是吃东西、玩玩具或者跑来跑去。在学校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小小的一点动静就能让孩子注意力分散,写作业时表现更为明显,往往拖延到最后才勉强完成作业。

(4)情绪难以控制。自控力差的孩子从来不想后果,不避危险,喜欢以争吵打骂的方式吸引同学注意,不知道怎样和同学相处,总是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交朋友,想交朋友却总是以拍打或者恶作剧的方式,导致同学的普遍反感。有时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的子女有类似的表现或者倾向,我们就要多加小心,儿童可塑性强,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只要及时干扰,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往往就能帮助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

一、先人后己,改变不良家庭习惯

许多家长不太在意自己,却过分关注孩子的状态。自己时常会担心焦虑,却希望孩子淡定面对压力;自己许久不读书,却希望孩子经常阅读;自己没有足够耐心听孩子说话,却希望孩子要乖乖听自己的话;自己经常会乱发脾气,却希望孩子时时处处都能讲道理。其实,孩子的习惯是家长行为的影射,孩子成长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家庭中这些隐形的因素。如果家长对自身对孩子执行两套标准,只会让他们心存疑惑,产生抵触,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检视自己,完善自我,先改变自身坏习惯,增强自控意识,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归纳起来就是——少“言传”、多“身教”,耳濡目染最重要。以我自己的生活为例,我曾经有吸烟的不良嗜好,和多数烟民一样,对这个坏习惯深恶痛绝又屡禁不止,四年前,为了警戒自己,也是为了教育孩子,我把戒烟的决定告诉了我的儿子,希望它能帮助和监督我一起实现这个理想。期间,我把每个阶段自己的挣扎和斗争都和他一起分享,就是希望他能从我身上感受到戒除不良习惯的过程非常艰辛,最终,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再吸过一根香烟,基本上算是戒掉了烟瘾,我自己很有成就感,孩子也从中感悟到不少。再往后,无论是控制饮食,还是戒除网瘾,只要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些问题,全家就共同监督,制定计划,一起来改变,家庭中形成了平等互助、互关互爱的和谐氛围。通过戒烟我还反思出一个“硬”道理:家长和孩子地位是平等的,家长要想改变孩子没问题,但必须先从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开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要是办不到就不要奢求孩子能做到。所以,孩子成长的前提是家长的成长,孩子教育的好坏最终要依赖家长自我教育的程度。

二、积极探索,培养良好家庭志趣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电视以及手游,由于画面绚丽,动感十足,已经成为很多孩童的“毒瘾”,并直接导致他们自控力减弱,疏于现实却沉迷虚幻,浪费光阴且虚度生命,同时,家长又普遍很无奈,因为这类产品已经渗透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们对感官形成的强烈刺激,想要通过强制措施迫使孩子摆脱电子产品依赖变得非常困难。反观我们自己,因为生活阅历相对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较强,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多年培养,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满足感到得了释放,所以抵御这类电子产品诱惑的能力就要大大强于未成年人。所以,我们要想帮助孩子摆脱这些不良的“毒瘾”,最好的办法还是引领我们的孩子,培养或者传承一些健康良好的家庭志趣,帮助他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天性好奇好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无论是种花养鱼、手工制作,还是打球下棋、琴棋书画等,这些家庭志趣一旦初步形成,不仅能愉悦身心,涵养品性,还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为他们将来追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更是抵御不良诱惑的最佳防护。

三、先收后放,呵护孩子注意能力

少年儿童注意力集中难分散易,家长要特别呵护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孩子的低龄阶段,做事情依赖性强,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这个阶段家长会感觉费时费力,成效缓慢,但是能够帮助幼儿初步树立专注做事的意识,是不能省略的,那些幻想子女从小自觉形成自我管理的想法,只能是事与愿违。当学龄前儿童在做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如做手工、画画、看书或观察小动物,包括看电视或者打游戏,家长都应该最好能陪伴在身边,即使不在身边,也要做到不随意中断或者打扰孩子,因为他们沉浸于兴趣之中,无论做什么都是聚精会神,精力高度集中的,不知不觉中注意力都得到了开发与训练,专注的能力会提高,保持专注的时间会拉长。孩子表现的专注,父母别忘了给予孩子充分鼓励,及时和孩子分享感受,让孩子有意识地把做事专注的心理感受逐步到其他事情中去,学会逐步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延迟满足,训练孩子自控能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要激励,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往往是少年儿童最初的动力源泉,在日常生活中,当家长明确得知孩子喜欢某项物品或者活动时,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连接,鼓励孩子通过专注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及时满足”,这样一来,孩子专注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调动起来。但是激励的效能只能有暂时的,如果习惯成自然,家长不知不觉中容易戴上了功利的“墨镜”,以成败论“英雄”,结果论赏罚,将家庭教育变成了简单的绩效考核,同时,子女越来越多的提要求、讲条件,往往会弱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学习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家长的肯定或者是物质奖励,往往成了“要我学”而非“我要学”。所以,除了“及时满足”,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引导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要求,同时增加奖励措施,提高满足条件,帮助孩子挑战自我,实现“延迟满足”,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耐受能力,延迟专注时间。相对于“及时满足”,“延迟满足”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他实现战胜自我的愿望。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只要我们坦诚客观的面对问题,尊重孩子,言传身教,我们就一定能够寻找到适合子女的家庭举措,提升他们的自控能力,科学的引导孩子养成积极主动,专注认真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自控力注意力家庭
11招,提升自控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家庭“煮”夫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