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2016-11-19叶小青
叶小青
【摘 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但是,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学好物理,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生活化”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便于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初中物理教学人员需要明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物理知识去解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而一切的教学方法及教改内容都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下形成的。一般来说,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够确保其教学手段的创新等。如:传统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念是“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学生硬性地掌握物理知识,而忽略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更无视物理的生活价值,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物理都是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初中物理教学想要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并将知识运用到物理中去,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树立一定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从而才能够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等,感悟物理的生活价值,并尝试将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过程要注重生活化
单一枯燥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吸引初中生,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生活化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吸收、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杠杆的应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道具,例如,指甲刀、天平、剪刀以及老虎钳等,让学生应用这些道具,并引导学生说出道具使用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上述工具中的杠杆原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最大化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三、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中每个角落里都存在物理现象,可以令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以比赛的方式评比每个学生列举的物理现象,因为竞赛通常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水中游泳时会感受到压力,并且水越深压强越大。还有冬天人们会呼出白雾、积雪融化时比下雪时冷、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往前仰等,这些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在举出物理现象后,要及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受益。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有些生活经验与实际的物理理论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将生活性和科学性素材进行加工和重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现象直观、真实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教师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素材进行引入。比如,我们在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后,自行车继续向前滑行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与学生认为有力物体才运动的认知出现差异,在带着悬念的情境中,学生求知欲也更强烈。再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可以播放“树荫下的光斑”这样一段视频,从学生熟悉却被忽略的生活画面中导入新课,学生自然倍感亲切。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它从实践中来,又应用于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验证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放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
物理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物理教学生活化,增进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提高物理知识应用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秀英.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5).
[2]郝娟.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
[3]丁庆斌.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指导+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