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教法学法将学还于生

2016-11-19杨爱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教学

杨爱欣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只关注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由于长期采用接受性学习,学生具有依附性,大大削弱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等。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满堂灌”,“一言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所改变,但教师受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以教定教(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课堂上只见老师、不见儿童,这些情况仍在不停地上演。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拯救中国灌输式教育》这篇文章中指出:“当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依然在野蛮生长时,我们便陷入了教学的“黑洞”。课改10多年来,尽管一线教师对新的教学观念并不陌生,但理念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却明显乏力,从观念到行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新的教学原则、创设新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究“以学为主”型课堂教学的意义及“以学为主”型课堂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把语文课堂变成民主的“以学为主”的课堂。课堂应是一个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要给学生支架式的帮助,既关注“学什么”,也提供“怎么学”的建议。我们的要更多地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就是还学于生的快捷键。

一、护“儿童”的情怀,滋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我们的课堂上不仅要关注更高的可视化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救赎那些看不见的元素,比如好奇心、展示欲、质疑精神和民主意识。因此我总是很关注学生的动态,把他们情感、心理放在首位。低段的孩子思维活跃,课堂有时因他们而精彩。比如,有一天,我们学到“跑”字,研究完“跑”为什么是足字旁后。

有个孩子说:“老师,我想说一件事。”

我微笑着说:“好,请说吧。”

他站起来绘声绘色地说:“放学了,我去我妈妈店里时,有一条狗,总是跑来跟着我,我跑他也跑。”

“嗯,它把你当它的好朋友呢!”

此时,又一个男孩子说:“老师,我也想说一件事。”

“请你说吧。”我温和地说。

他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开讲了:“有一天,我从站在我家小区大门口,一辆汽车飞快地跑过去,‘哗地一下,我的脸上、身上全是水,我成了落——汤——鸡!” 没等他说完,我和其他孩子早就笑了。说完,他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使孩子们心情更轻松了,精神更好了。

这一“跑”,从“人”的跑到“动物”的跑,再到“汽车”的跑,“跑”得是层层深入了。虽然费了好多时间,课前预设的内容也上不完。可我想,孩子们课堂上有话要说,说明他们愿意与人交流,在交流的时候锻炼了说话能力,更重要是保护了她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尊重童心,给他们说话权,这些不比学知识重要吗?试想课堂上我若老是“下课再说”“下课再说”“现在没时间说”。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没了说话的欲望,课堂不就成我唱独角戏了吗?课堂上若没生成,也就错失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有了以“儿童”情怀的语文教学,课堂轻松和谐,充满童真童趣,充满了“笑语欢声”,语文才变得那么可爱起来,学生才会因此喜爱语文,更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

二、故意的出错,引发思维活动的参与

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 3 ×5=15,这不是教学 。 如果你说, 3 ×5 等于多少?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 ×5=14 ,那就更是教学了 。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 15 而不是 14。 比如 4个 3 是 12,再多加一个 3,是 15;数一数, 5 个 3 是 15,等等。”

郭思乐教授简短而又精彩的回答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语文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若告诉学生“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句话写得很好,很具体,那便不是教学。我们若问学生“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这只是有一点像教学了。我们若读成“青的瓦,白的墙,宽的门,大的窗”,会引发学生们大力反对:不行!不行!这样读起来不好听,也不美。这更像教学了。我们若改成:青的瓦,高大的墙,很宽的门,特别大的窗。让孩子们小组内讨论讨论,思维的火花四射,他们想法就更多了,如:这样写不好读,没节奏感,句子看起来也不美等等。这就更是教学了。再如,一老师在帮学生理解“斜斜的雨丝”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直的雨丝“┆”,学生们马上说:“不对不对,要斜着的。” 老师擦掉后在黑板上画粗粗的斜雨丝 。好多学生又叫起来:“不对不对,太粗了!”最后,老师在孩子们的指导下画了真正的斜斜的雨丝“ ”。就这样,学生在理解、区别、对照中,真切理解了斜斜的雨丝。

三、合适的学习方式,还学与生的关键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从金字塔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好,让孩子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要比听讲的效果好十几倍,而这些方法的运用更能体现以生为主的课堂模式,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还学于生,学习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摆摆和拼拼,保持参与学习的温度

低段儿童有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教学标高个性化的处理教材,精心设置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乐于参与、喜欢参加的教学活动,来保持课堂的温度。对低段儿童来说,好动、好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摆摆和拼拼,就是不错的选择。

低段语文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可若设计学习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识字也许就会变得不那么难。如,学二下语文第5课《看电视》里的生字“全、完、写、奇、妙、音、员、精、掉、换、蹈、却”时,提供给学生熟悉的字和偏旁:人、王、大、可、立、日、口、贝、奂 、足、舀、米、青、女、少、与、元、冖、宀、扌。各小组合作拼字活动激烈地展开了,拼出了许多新字,摆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问题。

如:学生会发现这样组合不好看,为了好看,有些字需要变化。此时,请学生看书上的生字,说说哪个字需要发生什么变化,字才会漂亮。学生会发现“奇”字上面的“大”写得小一些,捺变成点才会好看,“蹈”字中“足”字变成足字旁才好,等等问题会在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下一一发现。就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摆摆拼拼中习得知识,感受汉字的魅力。

再如:在学一下语文第20课《小熊住山洞》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找出描写森林一年四季不同样子的词语后,师打乱顺序逐一出示写在纸条上的下列词语:

春天 有许多鸟儿

请孩子们在黑板上按顺序摆一摆,将其搭配正确,再说说为什么这样摆。学生兴致盎然,在摆摆说说中自主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感悟到“长满、开满、结满”等词语地准确运用。

(二)导导又演演,提升语文课堂的热度

荀子在《儒效篇》中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想类似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金字塔学习理论中也显示“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好,可见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有多么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自导自演,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一下语文第14课《自己去吧》,这一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按预习单预习课文,并四人小组分工做文中动物头饰。上课时,小组成员带动物头饰分角色读好文中对话。再请各小组自导自演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当顾问。最后,通过自荐、推荐等方法,请出几个小组上台演一演,其他小组评一评。孩子们为了演好角色,利用生活经验、发挥聪明才智,反复研读课文,演绎课文,各个孩子激情高涨,使课堂热度不断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生”不是“师”,“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主要环节应该是“活动”,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活动”的效率,活动既是导学手段也是达成目标。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弱化教师的“导”,要追求“导”的高质高效和个性化,“导”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教”。但是教师的“导”要顺应学情,具有个性风格,一切着眼效率。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