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请给他安全
2016-11-19金丽燕
金丽燕
众所周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活泼好动最喜欢的就是参与各种游戏活动,而户外游戏活动是最让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活动中他们难免要奔跑、跳跃、钻爬、攀登等,所以常常会遇到幼儿在活动中突然跌倒,抛接的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等情况。而且他们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我觉得要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建立安全规则,初步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孩子的年龄小,自制力较差,但不能代表他们不能控制自己,有时他们只是不愿意控制自己,因为以前做错事,家长只是批评一下就没事了,时间长了,他们就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有许多规则需要孩子去熟悉和遵守,他们必须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合作,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活动前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如我们去玩滑滑梯了,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我们到了活动区域,应该先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应该怎样玩滑滑梯,不应怎样玩,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并要求孩子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二、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个别指导和同伴影响相结合的形式
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因为他们对那些危险性强的项目自我保护能力差,无意识,因此只有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那些孩子才能逐渐养成习惯,从而对这些项目有防范意识。在我园有很多自制教玩具如:利用旺仔牛奶罐制作各种高跷,走高跷是我班幼儿最喜欢的户外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因为牛奶罐的着地面积较小,因此对胆子较小的幼儿,尤其是对几个小胖墩来讲就有了一点危险性,这时,老师就要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在活动中,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奏效的,当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进行琢磨,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比如:我们幼儿园新买了一架滑滑梯刚开始有的孩子在过门洞时,直着身子过,结果头碰伤,后面的孩子就会从同伴中吸取教训,猫腰、低头过门洞。幼儿学会自护,就等于在生存中学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而适当的让孩子学会在一些活动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2.表扬和纠正相结合的形式
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其实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有一些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是我们老师都没想到的,这时,我们的老师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并加以发扬、光大,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到了哪些项目应注意,哪些问题是安全的,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当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会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有一次,我教大班幼儿练习走梅花桩(自制),轮到胖乎乎的陈钢桥小朋友的时候,因为身体重量较重,刚怯生生地走上梅花桩,就摇摇晃晃的双手乱舞差点掉下来,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纠正,使他终于完成了任务,小朋友给了他热烈地掌声,他非常高兴,也从中掌握了走梅花桩的技巧,学会了自护。
3.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时,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手拉手跑,不推、不挤分开跑。在选择玩具时,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地来,这样也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有一次在玩轮胎游戏时,我发现我班浩浩在前面走但走得慢,后面的一个小朋友嫌他走得慢就用手推了浩浩一下,把浩浩推得都差点摔倒。我看到后赶紧制比了她,并告诉小朋友们这样做很危险,容易把小朋友推倒、摔伤。几天后的户外游戏时,又有小朋友用手推前面的小朋友,这时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大声说:“不要这样,太危险,会把小朋友推倒的。”瞧!孩子已经把上次随机教育的安全知识记于脑中了。
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幼儿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及时、不断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三、借助安全标志,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
(1)发现危险情况,设计安全标志。在活动中老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幼儿,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安全标志。如我们在设计安全标志的过程中经过商量,决定用“红色正方形”代表“禁止”,用“绿色正方形”表示“提示”。结合户外发现的危险情况,我指导幼儿制作了多种安全标志。如不要推的标志,不要头朝下滑等的标志。
走独木桥时不要争抢
(2)张贴标志。制作好安全标志后,引导幼儿讨论张贴在什么位置最好?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通过讨论,我们把“不要推”的标志张贴在走廊和楼梯口,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些标志有效地起到了提示小朋友的作用。
(3)识记运用安全标记。如我把幼儿分成几组,向全园小朋友宣传安全常识。请他们在户外活动时,到各个活动区域给小朋友讲解安全标志的意思,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宣传活动中既提醒了别的小朋友,也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
四、创设模拟危险情节,训练幼儿的自救能力
通过生活模拟场景,演习求救技能。首先引导幼儿讨论着火了我们该怎么办?接着老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详细了解火灾的危害,火灾中自救逃生的注意事项,以及出现危险怎样处理……最后创设火灾的场景,进行消防演练,警报声响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取下各自浸湿的小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身子迅速撤离活动室;然后,在老师的指挥和带领下,按照安全疏通路线迅速有序的跑向楼梯;最后,通过安全出口,全体人员集合到空旷的操场上,清点人数。孩子们的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火灾到来时如何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将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处乱不惊、沉着应对。
总之,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意识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三年来,我们的孩子从不知道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到现在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碰;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到现在认识了许多的安全标志。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