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资源下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方法
2016-11-19包瑞黎
包瑞黎
拉卜楞寺是藏族具有特色的寺庙,是一所集建筑、雕塑、图案、酥油花、堆绣以及独特的唐卡画等。寺院装饰外部简介朴素,内部富丽堂皇,建筑形式多为藏式、汉地宫殿式和藏汉混合式三种,对于拉卜楞寺院和装饰艺术,总结归纳了寺院建筑和装潢特色,针对于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幼儿园,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打造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充分利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来。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要创新,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本土特色创设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多元素发展。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兴趣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创设的幼儿环境既反映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已有的经验,还有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再次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挖掘本土的自然资源、创设具有名族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打算进一步利用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探索环境创设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本土”与“环境”与“幼儿”的创新。鼓励幼儿、家长亲手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更新观念,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获得新知识,促使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包括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等,室外环境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我以前在环境创设方面一直以儿童化为前提,虽然幼儿园的环境很美,也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主体性,但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也无法达到新《纲要》的要求。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很好的本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孩子对身边的资源漠视,对环境的变化熟视无睹。在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上,浪费了资源,最重要的是把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摒弃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希望通过调查与分析,能够对本土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将家乡本地特色融入新的生命活力,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孩子学会关注生活、热爱家乡,把本园的民族艺术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同时实现教师与幼儿、与教学活动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因此,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开展对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的调查;
(2)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内容的研究,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环境。
(3)挖掘本地区文化核心内容合理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将酥油花应用到幼儿的美工活动中,不仅能认识颜色,还能让幼儿动手操作,并把本土资源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将唐卡应用到环境创设,用大胆、明亮的颜色提高幼儿园环境美化,并将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
从实际出发,以幼儿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创设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美观大方、艺术性墙的室内外环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