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
2016-11-19谢国花
谢国花
【摘 要】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又是数学思维的产物。要与他人交流思维,就必须要有就必须要有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本事,具备良好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口头表达能力做出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头表达;语言魅力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就必须要有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本事,具备良好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来准确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单一的去不断的重复做某一件事情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所以,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时要注意方式多样。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述老师讲的内容。这种方式主要是用在一开始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表达出数量关系,加以规范,然后再让学生重述,从而达到使学生再分析类似的问题时会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在低段进行有关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说出解题思路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整的叙述一遍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个学期的一节公开课——《5的认识》上,我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片段:教师先拿出一副挂图:操场上两个小朋友在跳绳,又跑来三个小朋友要和他们一起跳。教师利用这幅挂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两个小朋友在跳绳,又跑来三个小朋友要和他们一起跳"。学生的这种表述其实就是说出了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但这不是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一个问题:"最后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再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重述几遍,即"两个小朋友在跳绳,又跑来三个小朋友要和他们一起跳,请问最后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跳绳?"这样,一个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让学生认识了,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口答。使学生把形象的图转化成口头的表达,进而抽象到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堂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述老师讲的内容让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又如在教学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洪福服装厂5天加工服装20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48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我让学生先在下面做,而后再举手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当时站起来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成正比例480∶X=200∶5X=12”学生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很不完整也很不规范,没有什么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时我引导学生说:“你是从哪里知道它是成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说的完整一点”后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因为总的服装数÷天数=每天加工的服装数。从题中的照这样计算这句话中可以知道每天加工的服装数是一定的,总的服装数和天数就成正比例的量,所以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设需要X天480∶X=200∶5X=12”。
(2)生生对说。让学生把想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出对方表达的优缺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和组织自己语言,使得自己的表述更为准确与精炼。既激发了学生想说,要说的欲望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师生互换角色。根据教学需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给同学和老师讲课,让他了解“教”者与“学”者的关系,体会一下“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本学期教学《设计平面图形》一课时,我采用学生自学、自画、互说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习课本,与同学交流讨论,了解平面图的设计过程,然后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的图案,第二天上课时在讲台上讲给老师和学生听。
在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环境中,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得以萌发、显现。又如:再教学圆的面积的课后练习时,我让学生先回去做一遍,再想想怎么说出你的解题思路,第二天由六位本组成员共同推荐出一位说的最好的同上到讲台上做小老师,讲解题目,并让各组进行比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紧张、快乐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
二、从各个方面进行锻炼
(1)从教学定义、概念中锻炼。学生的表达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要有的放矢,“表达”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表达得正确。例如:在教学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惯常的思维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而事实上,教师若着重引导学生去看这两个相关联的“积或商”,“一定”这一关键的词语,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学会寻找表达的依据——关键字眼,这样不但明白概念,而且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从计算中锻炼。在教学计算题时,利用问题:“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说出思考本道计算题的算理,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有一次,在学生计算25×14时要求学生算出结果后我问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这时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老师,我是分了,三步进行计算的。首先我用25×10=250,然后我再用25×4=100,最后用250+100=350.其实,这位学生只说了解题步骤,并没有很有条理的说出他的整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此时我接着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到要把14拆成10和4来分别和25相乘呢?请把你整个思维过程说出来。这时学生回答:因为我知道25×4=100,而25×10也能一眼就看出是等于250.根据乘法分配率,a×(b+c)=a×b+a×c,可知25×14=25×10+25×4.此时这位学生就运用了数学的语言很完整的说出了自己的整个思维过程。这样不断的反复多说,那么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从操作中锻炼。在很多的时候,你让学生去直接动手操作,他会做的很好,可是当你让他边说边操作时他们就会显得有些无措。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操作方法和步骤。如:在做《求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班的吴忠旭同学在那默默的做时,一步一步很有条理,但当我让他边做边说时他竟然脱口而出:“啊?边做边说啊,怎么说?说不来。”这是因为我以前在进行这样的实验时是学生做而我在说,现在忽然让他自己说,他不知道从何说起。后来在我的鼓励之下结结巴巴的说了一些。若是,从一开始我就进行这方面的锻炼,那么当时就不至于出现那种状况了。
三、持之以恒、养成说的习惯
学生数学语言的建立,口头表达的培养、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师每个星期,每一天,每一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把它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积月累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语言的表达交流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绽放其智慧,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欢乐。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逐步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提高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