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养原理与方法

2016-11-19朱文渊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原理意识

朱文渊

【摘 要】本文从探究意识的产生、反映和运作特性出发,提出思想道德教养理和法,思考强针对性。

【关键词】意识;思想道德;原理;方法

一、意识与思想道德的概念、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人心里活动的总和。人脑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形成对客观存在的进行认识、形成思想的。

狭义的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是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广义的道德,是指事物存在、运动、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法则——道,在人的主观行为上的体现——德。《说文解字》说:“道者,路也;德者,得也。”道德就其外延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此外又有阴德,阳德之分法。

二、种子原理

意识就是一块田,心田,意识通过五官感知对外界信息的反映过程,比喻在心田里下种,信息犹如种子。种子就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最初感觉和记忆的信息碎片。墨子见染丝者说:“染于苍(深蓝色)则苍,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也,国亦有染。”

意识是凭借种子反映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外界信息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选良种,筛除秕谷。从种子原理提出灌输法、屏蔽法。

1.灌输法

灌输法是给人们灌输良性信息,符合道德规范的信息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小到一言、一音、一视、一行的灌输:中到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大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可以归纳为灌输法。

2.屏蔽法

屏蔽法是屏蔽不良信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信息的思想道德管教方法。“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典故。降低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摄入,消除外因,防止内化成种子。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熏习原理

行为学派学习理论认为:刺激引起反应之间的联结,由于重复练习而趋于巩固,多次重复而得到加强。待刺激引起的反应时,伴随着一种烦忧的惩罚的状态,则就消弱。我据此命名为熏习原理。由熏习原理提出:强化法与擦拭法。

1.强化法

强化法即通过多次重复,强化好的符合思想道德的言行,以加强其反应惯性力的思想道德管教方法,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播种行为,养成习惯,形成性格,决定命运。

2.擦拭法

擦拭法是根据熏习原则提出的、对不良的思想言行给予干预、烦忧,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条件,以消弱其联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可以使其付出增加,预期效果降低,促使其动机势能消弱,乃至选择放弃。 慧能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四、参照系原理

参照系原理是从意识的成形期即世界观、人生观及认识论层面提出的。

(1)偏执参照系: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意识把对客观世界的映像内化,作为处理主客观关系的量度模式,即参照系;主体的我会逐步突出,自我意识高度确立,形成人为主的、客观服务于人的不平等关系——即偏执参照系。人的活动就凭借偏执参照系为依据,以自我为中心,作趋利避害的活动。但是,正如中科院牛实为教授在其《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说:“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生存,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汲取物质、能量和信息,产生了我执,这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自然性与执着的扩张,也给自身与自然带来很多问题。”

(2)圆满参照系的提出。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认识天(环境)人和一的关系,提高遵守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人本身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处。 既然“‘皮之不从,毛将焉附。就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追求‘合资、双赢、互利互惠。”

“舜帝对禹王说:‘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易私难公故危,道心易昧难明故微。所以要人心法道心。

根据参照系原理,我提出中和法。

中和法。中合法是通过破我执而立圆满参照系的方法。商汤王于洗澡盆上刻:苟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本意指天天把脚的污垢洗净,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修炼,思想上的改造。

中和及中合法,《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法从潜意识层面,内因情欲上提出广义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参照系进行净化,破执立圆,明心见性。

中和法的基本方法是致静,以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无欲,混混沌沌,清明的觉照状态。好比把人体自身的极化场调整,趋近于自然无极化场。《大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随通。”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正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直养”的意思是不以思虑机巧之心得之,要以中和无欲之心守之。

《皇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和的效果:“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原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