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氛围与意识能力
2016-11-19易永鲜
易永鲜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巾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二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四、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动机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热情、亲切、宽容、鼓励”,老师的这种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实践和表现自我。当学生在感受到被关心、被赏识的同时就能唤起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激活和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巧设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课本知识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如Unit17 Disabilities中解读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If your partner were a disabled person, what would you do to help him or her in daily life?4个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讨论,也提供了不少实际而又独特的方法。看似简单的一个课堂环节,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强化了为社会奉献爱心的责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重任,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我们英语课堂教学应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的同时,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景和.英语教学名家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