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鲵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2016-11-19田功太陈晓刘成贵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鲵病害

田功太 陈晓 刘成贵 等

摘要:在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人工养殖过程中,系统构建完善的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是防止和减少大鲵病害发生的技术关键。从大鲵养殖设施的选址,苗种种质,规范的养殖设施建设,分级饲养技术,饵料投喂,水质管理,检验检疫,“四定”、“四勤”、“一隔离”技术措施,信息档案管理,生产管理日志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病害;生态防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S96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4-097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4.040

Construction of Disease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IAN Gong-tai1,CHEN Xiao2,LIU Cheng-gui3,CHEN Hai-yan3

(1.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Genetics and Breeding,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Jinan 250013,China;2. Jinan freshwater Aqua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Jinan 250117,China;3.Shandong Yufu River Giant Salamander Breeding Cooperatives, Jinan 250013,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giant salamander,the key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of giant salamander was to construct a perfect disease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The following contents such as the giant salamander breeding facility location,seed germplasm,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fac

ilities specifications, gradingbreeding technology,bait feeding,water quality management,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four set”,“four working”,“one isolation”, information file manag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log in this paper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Key words:Andrias davidianus;disease;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1 养殖设施的选址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流域的支流中[1]。大鲵人工养殖区域一般具有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多雨,空气凉爽清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17 ℃,无霜期220~270 d[2]。养殖设施最好选择在海拔200~1 500 m的山区,远离工厂、车站、学校、居民区、集市等喧闹区和其他人为干扰区,尤以山峦叠嶂、人烟稀少、环境幽深为佳;养殖区域内植物品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以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好[3,4]。

大鲵以山涧溪流水、冷泉水、地下水、阴河水或水库底层水等作为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透明度高,溶氧量丰富(5 mg/L以上),总硬度100~200 mg/L,Ca2+ ∶Mg2+=3∶1,总碱度100~150 mg/L[5],最适pH为6.5~7.5,最适水温为16~24 ℃[6,7],符合文献[8]以及文献[9]的要求。

2 引进个体的选择

中国大鲵野生资源较多分布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河南、江西等省[10,11],优生区主要在陕西汉中、湖北十堰、贵州黔南黔东、湖南张家界及江西靖安等地[12]。引进苗种时要从大鲵的主产地或优生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并持有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的企业,了解繁殖场亲鲵的来源、亲缘关系、培育方式、个体大小、繁殖方式等技术环节,避免因近亲繁殖造成的种质退化,尽量选择不同地理种群的大鲵繁殖的苗种。优质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肌肉肥厚、规格整齐、体色鲜亮、脱鳃前外鳃完整、体表光滑、无病无伤。

大鲵终生生活在水中,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强,迁徙能力较差,扩散能力非常有限,地理格局往往可以产生遗传分化[13]。大鲵资源破碎化生境及点状分布导致同一大鲵保护区内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基因交流,有迹象表明被隔离地区大鲵出现了遗传退化现象[12]。大鲵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导致种群后代抗病能力、苗种成活率和繁殖能力下降[14]。

全国范围内大鲵种群按照流域可分为长江种群、黄河种群、珠江种群,且3个种群间已存在种群分化[15]。陶锋勇等[16]研究认为大鲵珠江单元和黄河、长江单元之间分化程度显著,而长江和黄河单元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导致大鲵种质退化,大鲵苗种繁殖场有责任有义务选择血缘关系较远、3大地理种群间挑选不同源的雌雄个体作为双亲或后备双亲进行苗种繁殖。

3 养殖设施的技术要求

3.1 符合大鲵生态特点

大鲵喜安静怕干扰,喜凉爽怕炎热,喜弱光怕强光。大鲵养殖场要建在环境安静、无过多干扰的山区、山洞或地下室中较好。大鲵养殖设施在建设施工时墙体、池底、顶层要进行多层保温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房顶外安装遮阴网,根据太阳照射强度调整遮阴网,做到冬暖夏凉。安装较小门、改大窗为小窗,进行遮光处理,控制光线的进入量,使其室内光照度保持在100~500 lx以内[17]。

3.2 建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大鲵养殖池进、排水系统要完善、独立,池与池之间的进水为“并联”形式,严禁“串联”进水。养殖水流互不相通,排放水直接通过排水管排走,减少养殖池间疾病的传播。

3.3 区分常规养殖区与非常规养殖区,设置专用养殖池

严格区分常规养殖区和非常规养殖区。常规养殖区主要用来进行稚鲵、幼鲵、成鲵、亲鲵养殖以及苗种繁殖孵化;非常规养殖区主要用作饵料暂养、病鲵隔离、病害预防和治疗等。

饵料暂养池、疾病预防池、隔离池和治病池之间不能混用。饵料暂养池主要暂养鱼类、线虫、血虫等动物活饵料;疾病预防池专用于对还没有发生病害大鲵的预防;隔离池专用于体质较弱,或情况不明大鲵的隔离观察、养殖;治疗池专用于已发生病害大鲵的治疗,治疗池最好设置于进水末端,可以将病害传播几率降至最低。

4 实行分级饲养技术

大鲵存在相互攻击和残杀现象,被咬伤的个体不仅摄食生长受影响,而且容易感染疾病。根据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进行分级饲养,不仅可以使各群体增长加快,减少两极分化程度,而且可以减少病害发生[18]。根据生长差异情况适时进行挑选,将个体均匀、体质相近的挑出放入同一池塘进行养殖。一般池塘中的大鲵个体差异不宜超过1/2[19],否则应及时进行分级挑选。挑选时应特别注意,自幼鲵时期即在一起群养的或已经适应群养生活的,经分级挑选后仍可同池饲养,否则不可同池饲养,以防相互残杀造成伤亡或发生病害。

5 饵料投喂技术

5.1 饵料种类

以动物性饵料以枝角类、挠足类、水蚯蚓、摇蚊幼虫、黄粉虫、淡水鲜活野杂鱼、虾或冰鲜海水鱼类、动物内脏等为主。枝角类、挠足类、水蚯蚓、摇蚊幼虫、黄粉虫等饵料主要在幼苗阶段投喂,此类饵料要投喂活体;以鱼类作为饵料最好购买活鱼进行暂养,随喂随捕;也可投喂冰鲜鱼类或动物内脏等,但要保证新鲜无污染,冷冻保存时间不能过长,并符合文献[20]要求。

5.2 饵料投喂原则

大鲵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摄食量以傍晚后3 h内最大[21],因此投喂必须在天黑后3 h内进行。投喂时按照定时、定位、定量、定质的要求,并根据季节、水温、年龄、摄食状况等因素灵活调整。定时即每次在傍晚17:00~20:00时投喂;定位即要求在驯食成功以后要定点投喂,避免无序多点乱投,减少饵料的浪费,改善水体环境,预防疾病发生,同时便于观察大鲵活动情况,及时对健康或病害发生做出判断;定质就是要始终保持饵料的新鲜和质量,饵料投喂前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5 min消毒杀菌,并根据不同养殖规格、季节适时调整饵料种类;定量就是要求在相对稳定的时段内或条件下尽量保持较为稳定的投喂量,并根据水温、水质、生长阶段、饵料种类、大鲵的摄食状况等因素加以调整,并以第二天早晨刚刚吃完为度。

5.3 饵料投喂技术

5.3.1 幼鲵的人工驯化 幼鲵刚开始摄食时要进行人工驯化,使其逐渐适应人工饵料并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性。该阶段主要投喂枝角类、挠足类、水丝蚓、水蚯蚓、摇蚊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饵料,此类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吸收。将饵料剪成长1 cm左右的小段,放置于池塘四周让其自由摄食,经过一段时间驯化后再分3~4个点投喂,投喂量要少,以在1 h内吃完为宜,随着幼鲵的生长逐渐增加喂量。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驯食,幼鲵基本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性。幼鲵生长到20 g左右时,除了投喂以上饵料之外,还可投喂剥皮的小虾、小鱼、鱼肉片等。随着个体的进一步生长逐渐投喂鱼块,但要把硬鳞、鱼鳍、脊椎骨、硬刺等剔除再喂,做到饵料大小适口,以免影响摄食和消化吸收[6]。

5.3.2 饵料投喂频率和投喂量 幼鲵人工驯化至成鲵、亲鲵养殖阶段,要及时根据水温(季节)、水质、饵料种类、大鲵体重、摄食状况等因素进行规范化投喂管理,并做好饲养管理记录。春季:水温在8 ℃左右开始少量投喂,饵料要以优质、新鲜、适口的鲜活饵料鱼为主,以利于及早调动其开口吃食,弥补长期越冬消耗的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一般每隔3~5 d投喂1次,投喂量以大鲵体重的1%左右为宜。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调整为每2天左右投喂1次,投喂量2%~3%。夏季:水温升高,大鲵的食欲增强,生长速度加快,16~23 ℃是大鲵摄食生长的最佳水温,可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不宜过高,以4%~5%为宜,既可保证所投饵料当天吃完,又能满足大鲵的正常摄食生长,还可使水质免受饵料投喂过多造成的污染。秋季:水温开始下降,但仍较适合大鲵生长,投喂频率和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变化情况逐渐递减,从每天投喂1次至每1~2 d投喂1次,投喂量从4%~5%逐渐降至3%~4%。冬季:水温下降明显,大鲵食欲和食量也大大下降,投喂量也要随之减少,逐渐从2 d左右投喂1次调整至2~3 d投喂1次,投喂量从2%降至1%。当水温下降到10 ℃左右时,3 d左右投喂1次,投喂量以体重的0.5%~1%为宜。水温降至5 ℃以下时,大鲵进入冬眠,不需投喂。

5.3.3 投喂维生素 以日常投喂的饵料为载体,定期添加维生素。投喂时将维生素研成细末,塞于饵料鱼体内。以维生素E为主,辅以维生素C,每15~20 d投喂1次,投喂频率为每投喂2次维生素E后投喂1次维生素C,用量为每次50 mg/5 kg大鲵体重。

6 水质调节管理

6.1 水质的净化处理

利用地面水(如水库水、河水等)作为水源的大鲵养殖场要修建过滤池和沉淀池,以净化水中过多的悬浮物、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增加透明度,使透明度保持50 cm以上;在过滤池内养殖漂浮性高等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水白菜、水浮莲等,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防止浮游植物过分繁殖,还可遮阴起到调节和缓冲水温的作用。

6.2 采取微流水养殖技术,保持养殖池塘洁净

采取微流水养殖,水流速度一般在0.2 m/s左右,并根据大鲵不同生长阶段、季节、水温等综合因素,对水流量和水体交换率进行适当调节,保证大鲵整个生长期中具有良好的水质。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及其他污物、杂物,使养殖池水清澈见底,水体无异味,悬浮物、氨氮、亚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等指标皆应符合《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规定。

6.3 人工调节养殖水温,延长大鲵生长期

利用地下水、冷泉水为水源进行大鲵养殖,水源水温一般常年稳定在16~20 ℃之间。该类水源的水温在春、冬季一般要高于养殖设施内的气温,为了尽量提高养殖水温,在春、冬两季要保持一定的进水量或交换率,用较高的水源水温提升养殖设施内较低的气温,使养殖水温维持在最低13 ℃以上,消除大鲵冬眠期;在夏、秋季,养殖设施内(如工厂化车间、民房、地下室等)气温一般会明显高于水源水温,这时应加大水体交换力度,依靠较低的水源水温来降低养殖设施内较高的气温,尽量使养殖水温保持在18~24 ℃大鲵最佳生长温度之间,这样既能延长大鲵生长期加快生长速度,又能有效减少疾病发生。

利用水库底层水或其他地面水作为水源进行养殖,水源水温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较大,应采取适当措施调节水温。一方面要根据水源在不同季节不同水层的温度差异,通过改变取水口的深度进行调节,如春季适当减少取水口深度,夏、冬季适当增加取水口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进水的流速和交换率来调控水温,如夏、秋季节水源水温大大高于养殖设施(如山洞、坑道、地下室等)内气温。在保证具有良好水质的前提下,降低水的交换率,让较低的室内气温缓冲较高的水温,使养殖水温尽量下降,最高水温不超过25 ℃;春、冬两季水源水温要明显低于养殖设施(山洞、坑道、地下室等)内气温,应大大减少水的交换率,利用较高的室温将水温提升,尽量使养殖水温维持在10 ℃左右。这样大鲵即使在冬、春季也会保持活动和少量摄食,避免大鲵因养殖池水温过低停止生长,甚至冻伤或抵抗力下降。

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空调、暖气调节水温,就可较好地解决春、冬季养殖水温偏低,夏、秋季养殖水温偏高的弊端,将水温控制在大鲵生长发育较适宜的范围内,可以消除大鲵的冬眠或夏眠现象,延长了大鲵的生长期,降低了病害侵袭的风险。

6.4 调节pH在适宜范围内,增强大鲵的免疫力

大鲵对pH变化较为敏感,其最适合的pH为6.5~7.5,如长期在碱性较大的水中极易得病[22],特别是pH超过9,会严重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会使大鲵免疫力降低而死亡[23],pH低于6.0时,可用生石灰水调节。如果是因为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多,光合作用过强而造成的pH偏高,可通过加强或改进水质过滤净化措施,去除过多的浮游植物;如果是因水源自身理化因子而致pH偏高,应采取其他措施或寻求替代水源。

新建池塘碱性较大,应用草酸或食醋中和,反复用清水浸泡冲洗,用前用pH试纸检测,pH不超过7.5才能使用[17],切不可直接使用,否则会严重影响大鲵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7 建立“四定”、“四勤”、“一隔离”生产管理及疾病预防体系

做好检验检疫。对新引进的大鲵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不论有无疾病都要进行预防消毒,发现疫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

“四定”。投喂饵料时要做到定时、定位、定量、定质,这样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改善水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便于观察大鲵吃食和活动状况,及早对大鲵的健康及病害发生做出预判。

“四勤”。勤观察:每天观察大鲵的摄食和活动情况,以便对大鲵健康状况、摄食量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勤消毒:每天投喂的动物性饵料都要经过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 min。养殖池塘、养殖用水、工具、养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如养殖池塘每15 d左右彻底洗刷1次,并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浸泡2 h以上,然后冲洗干净加水备用。使用的工具要每天进行消毒,可用20~30 mg/L的高锰酸钾浸泡30 min。养殖环境可每隔1个月左右二氧化氯喷洒1次。养殖水源根据情况而定,如果使用的是地面水,夏、秋两季水中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其他有机物含量较高,可用消毒剂或净水剂消毒净化。勤换水:根据养殖季节、水温、水质状况适时换水或保持微流水,及时捞取池中的残饵、粪便、杂物,保持水质清新干净。勤防病:定期对常发性疾病提前进行预防,如药物浸泡、泼洒、投喂药饵等。

“一隔离”。如发现生病或体弱、不摄食、行动迟缓的个体要进行隔离单独饲养,及早进行病情诊断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防止疾病蔓延或交叉感染,提高成活率。

8 建立大鲵户籍信息,实行档案化管理

建立大鲵户籍档案,可以做到对建档大鲵的身份情况一目了然,对日后的喂养管理、疾病防治、亲鲵挑选配对、人工繁殖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进行科学化管理。档案登记内容应包括:引进日期、产地、价格、数量、体重、全长、性别、繁殖方式、健康状况、身体的特殊记号(如嘴缺、嘴歪、肢畸、肢残、体弯、尾歪、尾残、特殊体色等)、放养池号等。

9 建立大鲵日常生产管理日志

建立大鯢日常生产管理日志,对梳理、检查管理全过程,及时发现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至关重要,这往往被许多养殖场所忽视。正规的大鲵养殖场日常生产管理日志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池塘编号、池塘规格(长、宽、高)、放养日期、放养密度、放养规格、苗种来源等。

日常饵料投喂记录:包括各个池塘每天的投喂饵料种类、投喂时间、投喂次数、投喂量、摄食状况、饵料剩余量等。

日常天气状况:晴、阴、风向、风力、雾、雾霾、雨、雪、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日常水质状况:水温、溶氧量、pH、透明度、水色、味道等;换水次数、换水量、水流速流量、水交换率等。

日常防病、治病记录:池塘清洗、池塘消毒、水体消毒、水源消毒、工具消毒、饵料消毒、环境消毒、疾病预防措施、疾病治疗措施等。

大鲵的购进、销售记录:时间、产地、体长、体重、总重、尾数、价格、健康状况等。

参考文献:

[1] 施学文.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福建水产,2011,33(5):48-51.

[2] 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石岳香.大鲵的生殖与发育观察[J].生物学通报,2008,43(12):5-7.

[4] 张红星,王开峰,权清转,等.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及行为学观察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zl):70-75.

[5] 欧东升.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病害防治初探[J].内陆水产,2005(8):17-18.

[6] 刘孝华.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养殖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9(4):284-286.

[7] 孔祥会.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综合技术[J].内陆水产,2000(2):28-29.

[8] 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S].

[9] 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S].

[10] 阳爱生,刘国钧.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1979,9(2):1-5.

[11] 刘国钧.我国的稀有珍贵动物—大鲵[J].动物学杂志,1989,24(3):43-45.

[12] RISSLER L J,WAKE D B.Phylogeographic lineages and species comparisons in conservation analyses:A case study of California herpetofauna [J].Am Nat,2006,167(5):655-666.

[13] 殷梦光,曹 宇,李 灿.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197-202.

[14] 马跃岗,朱 杰,袁万安.大鲵2个驯养群体ITS2遗传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1):36-40.

[15] 杨丽萍,蒙子宇,刘晓春,等.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0(2):99-104.

[16] 陶锋勇,王小明,郑合勋,等.中国大鲵四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J].动物学研究,2005,26(2):162-167.

[17] 李 泳.大鲵模拟生境人工饲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2011(7上):53,64.

[18] 杨 兴,田晓琴.大鲵养殖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学养鱼,2011(7):33-34.

[19] 伦 峰.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114-116.

[20] GB 2733-2005,鲜、冰动物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S].

[21] 曾庆民,陈碧霞,曾志南,等.大鲵人工养殖生态习性的观察[J].福建水产,1992(1):10-14.

[22] 李正友,郭兴祥,刘玉峰,等.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25-126.

[23] 余艷玲,张永德,林 勇.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56-57.

猜你喜欢

大鲵病害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西瓜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大鲵的智慧
“杀”出来的病害,“杀”出来的风险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