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初探
2016-11-19王利平
王利平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提高中职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实施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成为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但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个人认为,审美教育不应仅是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或者把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作品的意蕴美,体验作者美的情怀,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三者之间交流沟通,反观自我,检查自我,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逐步使自己进入美的境界。
【关键词】审美教育;感悟作品美;观照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但在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对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因而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使得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审美教育的误区
(一)把教学手段艺术化当作是审美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注意了一些教学手段,如采用影视、录音、多媒体、图片、表演等进行教学,使课堂变得热闹,这就是审美教育了。当然我也认同,为调动学生审美欲望,采用这些手段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审美教育不仅仅等于教学手段的艺术化。
(二)把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同于审美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会让学生描绘各种自然美景或欣赏作品中呈现的自然美,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美的画卷等等,认为这就是审美教育。其实,这些做法始终让学生关注的是客观对象,而不是让学生关注自己,指向自我。这些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必要的,但它们只是为达到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不能等同于审美教育。那么,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二、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
审美是与人、人性的觉醒密切相关的。“没有人和人性的觉醒,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美”。因此,审美教育关注的是人本身,在于孕育人(人性)的一种美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生命教育。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中,是让学生从他人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中得到感悟,观照自我,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使学生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浅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呢,我初步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审美活动要靠学生自己真正的心理体验才能完成,如果不激发学生“审美”的愿望、要求,即使学生有审美能力,一切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用美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构建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审美的愿望。
(二)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式美,挖掘作品的意蕴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语文课堂的主要解读对象,我们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准确解读作品的形式美和意蕴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1.把握作品的形式美,初步获得美的感受。
一篇篇精美的文学作品,不管从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还是其中的人、事、物、景等方面,都具有各种特征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这些美。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中,让学生品析文中的景物(荷与月)美、语言(尤其是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比喻手法和叠词的运用)美,让学生从作品的形式中感受到美。
2.挖掘作品的意蕴美。
通过从美的形式中获得美的感受,这仅仅是审美的开始。美的对象总是有内涵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每一篇作品所要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即使是写自然的作品,从表面看是写自然、写他人的,但没有一个作品不是在描写作者的感受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中隐含的社会生活,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赏析诗歌《观沧海》时,我们只是理解了作品中所描写的大海形象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联想作者写作背景,体会到作者远大抱负,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海这些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也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才能让学生从作者的生命、情感体验中获得美的感受。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照自我
光是靠读作品,读作者,显然还不能从本质上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体验到审美情怀。要想从本质上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张扬学生个性,让作品、作者与学生自我三者之间沟通,让学生实现重构文本,培养学生观察细节、表达细节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作品进行反观自我,检查自我,并有意识融入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如在教学史铁生的《合欢树》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式美,挖掘作品的意蕴美,抓住作品的文化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观自我,检查自我,并有意识融入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让作品、作者与学生自我三者之间碰撞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一切生命的美好,学会珍惜生命,珍惜母爱,懂得感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关注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价值,获得心灵的成长,学会做人与做事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人性的觉醒,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探,望得到同仁们的指点。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
[2]李明.试论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