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促进高效课堂
2016-11-19郑滢
郑滢
【摘要】新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将改革的目光和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而忽视了对语文教学中预习的设计。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中语文中,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预习作业的设置,预习的有效性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预习作业
许多学生认为预习是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很多内容老师上课都会讲,作为学生只要等老师讲了以后,自己去记去背就没问题了,不必要再花时间去预习。
(二)教师对预习不够重视,对预习缺乏设计
首先,部分教师并没有把预习当作一项常规作业,而是临时布置,就算布置也是缺乏设计的,这就导致了预习方式的单一、枯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检测方式。往往预习只是口头上要求,并没有对预习进行检查、落实。许多学生也就往往应付了事。另外,许多教师依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不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度,上课总是怕学生遗漏了知识点,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乐得偷懒,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现成的答案,何乐而不为?久而久之也使学生养成了不预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养成了不预习的习惯,将不利于其自主学习,限制了其自我发展。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布置预习,并且注重关注预习的有效性。
二、预习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预习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预习的针对性即是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教学是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预习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布置预习作业应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才能达到效果,实现其有效性。另外,有针对性的预习设计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具有目的性。
(二)预习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
学生各不相同,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设计,而不能脱离学生。对于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应该侧重基础知识部分的预习,避免因为基础薄弱而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侧重在对文章较深层次的理解,让预习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提高他们对预习工作的兴趣,更好的实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三)预习设计要注重评价和检测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检测方法,这就会使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监督而对预习工作应付了事,不但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反而使程度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三、按照三维目标大致可以把预习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初读文本
这部分预习要求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有初步的解读。对于现代文来说,这个层次的预习是较为容易的。但对于文言文来说,这个层次的预习是较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授文言文时,大部分教师都会交代学生要去预习,例如要求学生课前翻译全文。很大程度上,这种预习方式是有效的,不管学生是认真的自己去翻译了,还是不够认真,仅仅是到参考书上将翻译抄了一遍。文言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疏通字词,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及相关语法内容。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去翻译,了解文意,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讲了半天,一些程度较差的同学还在云里雾里。当然,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在布置预习上可以对预习内容进行设计,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预习作业布置。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发学案,帮助学生预习。对于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即使学生翻译了也并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教师若在课前将重要字词、重要语法内容作为学案布置下去。可使预习更加有针对性,避免学生走马观花,盲目预习。
再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一些较为基础的层次预习也可以通过学案来促进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对于诗歌中“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搜集带有这些意象的诗句,并分析这些意向所蕴含的情感意义。通过学案的形式上交作业可以使学生预习有针对性,直接解决了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内容。
(二)中级层次——深入思考、注重方法
这部分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思考,质疑问难,掌握文本学习的方法。在这部分中,教师的预习设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应该通过预习作业,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根据预习作业能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可按组分配人物,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相关细节描写中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并可从《红楼梦》其他章回中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来进一步验证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题目。这部分预习作业除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外,也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讨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我学习及合作讨论后的结果。这就是学生自我学习、提出质疑、合作探究的一个过程。这样的预习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语文预习作业设计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高级层次——体会情感,树立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除了应该实现其工具性外,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人文性。情感是思维的载体,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只有完成了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才算是真正上好这堂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预习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忧伤,体会琵琶女身世飘零的痛苦,这有很多种方法。但诵读诗歌是实现这一情感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在布置学生在课前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著名的教育家钱梦龙先生也提出了语文讲课的基本式:自读——教读——练习。教师只有重视预习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新课程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