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2016-11-19马占超
马占超
【摘要】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导入,就是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按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环节,以便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状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导入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秩序和效率,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不容忽视。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效果的因素
(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在课堂上的主体,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情感。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教师的情感影响着课堂的导入效果,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部分教师在导入时,颠倒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己当主角,一味地为导入而导入,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处于被迫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挥,没有与教师形成互动,被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气氛降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不结合学生实际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较多,抽象思维较少。生动形象、联系学生实际的导入,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事物或生活事件导入,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思考,印象也深刻。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倾向。
二、改进措施
(一)强化教师的心理学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面临着家庭、工作的压力,要处理同家人、学生、同事的关系,而且思维转换的角度非常大,这就需要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绪受到何种严重的冲击,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决不能把自己不佳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掌握心理学知识,起码有利于教师自身心理的调节。而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较好地识别学生的心理活动,并采取恰当的手段应对,这样才能更好地导入课文。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使得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更融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三)讲究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一颗天真、好奇的心,对一切的事物都充满着幻想。比如在上《推敲》的时候,请一个学生到教室门口做“推门”“敲门”的动作,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有趣味的导入能更快地将他们的注意力牵引到课堂。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导入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可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再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中如果蕴含着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想要回答问题却不能清楚描述的状态,学生会急于用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它。当然,这里问题的提出要遵循“跳一跳,摘个桃”的原则,问题无论是过易还是过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目的,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
如果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生动形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学生容易被吸引,思维变得活跃,印象也深刻。如一年级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的导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从他们生活实际出发:小朋友们,在我们的身边呀有很多很多小动物,有些呢会飞,天空是他们的家,有些呢会游泳,湖泊海洋是他们的家,有些呢生活在陆地上,陆地是他们的家,今天呢,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种爬在墙上的动物,它就是壁虎。可是啊,有一只小壁虎遇到一个大麻烦,遇到什么麻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小壁虎结尾巴》。这个导入语言生动形象,并且联系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三)创设情境法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声情并茂的表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前依据要讲的内容、丰富的表情等形成一个情景、一个氛围,以真实的环境把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去,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