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课堂沉默
2016-11-19段倩倩
段倩倩
【摘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越发沉默,而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新课改是相悖的,同时它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沉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而非呆板、死气沉沉的,学生的沉默和不参与会使其个性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也很难有所突破。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破课堂沉默,使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一、课堂沉默的原因
(一)学生个人方面
1.青春期特点。
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都是成熟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普遍比较敏感、爱面子、注重自己的形象并且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同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会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取笑,从而无法证明自己的“成熟”,所以就干脆选择了沉默。
2.基础差,缺乏自信。
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得不够牢固,在学习新知识时总觉得困难重重、十分费力,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了信心。因此,在面对语文老师的提问时,他们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回答正确,并且自己的想法总是和老师有差距,所以他们不敢回答从而选择了沉默。
3.对语文课的错误观念。
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数而视语文课为鸡肋课,他们轻视语文课,认为学与不学差不多,考试成绩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其他学科上。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他们采取消极的态度,懒于思考,逃避作答。
(二)教师教学方面
许多老师习惯了传统的“大满贯”的教学方式,以自己为课堂核心,只注重讲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包办了课堂的一切,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听”的地位,进而造成他们过于依赖老师,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的能力,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只能倾听而没有发言权。
(三)家庭、社会环境方面
1.儒家文化的熏陶。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加喜欢沉默寡言的文化人,而能言善辩者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别人真正的赞扬,甚至会遭到嘲讽,因此逐渐形成了“沉默是金”的传统心理状态。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都选择了沉默,并厌恶“出尽风头”的人。
2.标准答案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已经被潜移默化地失去了质疑、创新的能力,对于别人的观点只是一味地认同而无其他的感受,同时也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是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表演”。
二、打破课堂沉默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核心,而是课堂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化身为一名21世纪的导演,视自己的学生为演员,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运用幽默的语言和包容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并大胆质疑和表达,进而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优化教师教学方式
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讲课时,应做到有所取舍,尽可能多地留一些空间给学生思考和表达。预设的问题也要掌握好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开放性,层层递进,尽量做到每个问题都有价值,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也应改善自己的评价机制,不能一味地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用激励的语言去引导其回答问题,做到尊重、包容学生。
(三)提高学生思考、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课堂沉默中,不知不觉中已经逐渐退化了其独立思考和明确表达的能力,他们自己已经无法摆脱这种状况,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多与他人沟通,尤其是同龄人和同学之间,进而逐步“唤醒”他们的能力。另外,也要教会他们用心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并从中体会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中,尽量提供尽可能多的开放性话题,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进而活跃课堂氛围。
(四)创设创新的文化氛围
语文教师应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保障自己具备创新精神,进而做到保持语文课堂的创新气息,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并享受学习这一过程,促使他们敢于质疑和创新,而不是保守死板地遵循前人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文化氛围并不能够采取强制措施,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它要求语文教师极具耐心,一点一滴去促进。
三、结语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学习氛围十分沉闷,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越发困难。然而,由于打破课堂沉默涉及的方面太多,因此也并非易事。其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使学生走出沉默,爱上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无法停歇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献丰.垂着的手——谈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沉默现象及克服方法[J].语文研究,2007(3).
[2]张志英.打破沉默,激活语文课堂[J].治学之法,2013(2).
[3]宋加群,杨洁.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从打破沉默开始[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4]黄云山.课堂“沉默”何时了——关于激活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