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秋白文学社作品展播
2016-11-19
秋白文学社,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著名校友瞿秋白的名字命名。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坚持“读写结合、人文兼修”的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学生徜徉文学的天地。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如定期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组内教师开展作文指导活动;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共享读书心得,在书本中汲取养分;古典诗歌讲座活动带领学生体味古典诗词之美。此外诗歌朗诵会、“秋白杯”作文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求真》杂志是“秋白文学社”社刊,是每一名省常中学子的写作园地和心灵摇篮。创刊以来,为学校作文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写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秋白文学社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支起一个朴素的舞台,架起一个容得下心灵品茶的“凉棚”。
B面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二年级(8)班 蒋晨瑶
在一座城市飞速崛起时,总有一些东西会被遗忘。我很怀念小时候用过的那种录音机。它能用来录音,但这个功能我不常用。我大多是用它来播放磁带听睡前故事。一盘磁带有A面B面,我常常是A面未听完,便已酣然入眠。我逐渐长大,它也逐渐老去,在小巧而又实用的电子产品将它彻底取代后,它便光荣退休,被塞到了家里一个落了灰的柜子里。
我有些恋旧,有些文艺,现在回忆起来,就连录音机因为“年老体衰”而发出的“刺啦,刺啦”的声音也觉美好。日暮西垂时分,和母亲外出散步,路过一条小巷子,忽然听见那种记忆里的声音。我知道,我一定要过去看看。
与其说那是巷子,不如说是一条窄窄的小路。因为它并无江南小巷的雅致,只是路的右边有一排连绵的老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水泥的墙体泛着黄,深红的铁锈附着在窗栏上,爬山虎顺着铁栏杆和外墙向上攀爬,整栋房子虽然斑驳,却也生机盎然。小路的另一边是低低的平房,每户的门都开着。杂物被堆在小路边,再往里走,竟然还有一只装了两只小黄鸭的纸箱子。这栋房子大概是哪个老小区的一部分,不知为何,它的其他部分被拆掉,只有这一排被保留。
逐渐深入,四五个老人端着小方凳围坐在一个单元门口拉家常,几个孩子呼朋引伴地从楼上跑下来。我是个陌生人,他们只是匆匆瞥了我一眼,就继续着各自的事。接近饭点,可以闻到米饭的香气。透过一楼的窗子,可以看到一户人家的餐厅。面积不大,甚至可以称为窄小,简单的桌椅家具,天花板上突兀地悬下一只节能灯,饭桌上两菜一汤,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这一切却令人莫名的感动。老旧的房屋,拥挤的小路,老人聊天与孩子玩闹的声音,被夕阳染上金黄的爬山虎和栏杆……经过这些,心中便觉到了生活的丰硕,有了沉甸甸的样子,这样多好。走出这里时我觉得好似经历了一场梦,他们离我所熟知的生活是那般遥远。路口,又听见了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张望,发现斜倚着墙壁的自行车的车篮里有一台录音机,开着,却四下无人。
我对母亲说,我以后一定要住在这样的地方。母亲一脸“你是不是疯了”的表情看着我。她说,住在这种地方的人都很穷;她说,只有打工的人才会找这样的地方住;她说,你长大之后就会明白更多。“但是我觉得很好。”我很固执。“他们住在这里是生活所迫。”母亲说,“他们也很努力,很辛苦。他们也许是环卫工,也许是洗碗工,每天拼命工作,却工资微薄。”
母亲的话将我噎住了。我知道她的话是不无依据的,因为她和我的父亲,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生活。
也许那个幼稚的人是我。我只是个过客,无端闯入,无端路过,瞥见了它的靓丽外壳,赞不绝口,却忽略了表象背后的真实。像是一场旅行,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走马观花地经过别人的生活,抓到的不过是新奇的影子,不曾深入,就永远无法真正有所体悟。
我想起小时候用录音机听的那些故事。不听到B面,我就不会知道之后的情节起落和主人公们经历的悲欢,更不能知晓结局。万事皆是如此。A面只是它的浮光掠影,只有真正沉下心来,耐心聆听,才可了解到更深入的B面,目睹它躯壳下的,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