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之浅见
2016-11-19王亚明
王亚明
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小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的使命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农村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适合时宜地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不仅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一、实践操作,环保内化
在学习《土壤》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亲手做肥料袋,种植青菜、油菜等,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其实,科学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和环境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是环保,但内容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地考虑到教材中的环保资源,找准切入点,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学生懂得了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才能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生机盎然。
二、生活相联,环保深化
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特别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趋利避害,才能合理利用,让自然造福人类。
三、实地考察,环保激化
在教学《水——生命之源》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有比较实际的体会,我给学生布置了实地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仔细观察居住地附近的水源,如,池塘,小河,水沟等,记录水面漂浮物的各类和数量,闻一闻水体的味道,看一看水的颜色,并思考这些现状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实践的过程,给学生带来环境保护的触动,远远超过教师空洞乏力的说教。
在教学《空气》时,我组织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以及对周围植物的影响。第二小组到大桥的桥头去观察车辆情况,统计每分钟有多少辆公共汽车、小面包车、小轿车、运输车、摩托车等从这里通过,并观察这些车子的尾部排出的废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学生通过分组调查,展现的统计数据和池塘的照片(池塘边农作物上是厚厚的灰尘,垃圾遍地,水面的漂浮物多,水黑得发臭,还不时冒着白色的气泡。)看了这些,人根本就不愿意走近。灌溉农田的河水也是绿得发黑发臭,这样的水灌溉到农田,人为地扩大了污染,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水体和土地的污染,生活在这样土地的人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实在是让人担忧。这难道和本地区那么多的癌症病人没有关系?这种感触灵魂的认识,更加激化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四、巧妙穿插,潜移默化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教室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性地宣传环保,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我选择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这一知识点,作为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展示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资料,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中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的无穷好处,体会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后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安排学生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带动身边的人,形成环保意识。
五、善待动物,环保物化
学生模仿力极强,教师的言行是他们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时,我课前要求学生捕捉蜗牛,并强调不要伤害蜗牛。在教学时告诉学生现在蜗牛也逐渐减少,这也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农民在菜地、农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人为地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蜗牛放归自然。为了了解昆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我带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蝴蝶、蚂蚁等,教育学生不打扰动物的活动,保持安静,跟随观察,培养学生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思想感情。在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中,环保意识有了提高。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以学科渗透为主要途径,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应地适宜地进行环保教育,营造环保氛围,以活动为载体,既提高了教师环境教育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