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讯
2016-11-19
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
7月10日至17日,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11日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对世界各地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尤其是日益增多的蓄意攻击行为表示“极为担忧”。宣言还对非法挖掘、抢劫和走私文物现象日益猖獗感到“极度焦虑”,指出气候变化、环境危害和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加等因素也在对遗产产生不利影响,宣言重申了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做出的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保护的承诺,呼吁各国提出“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把遗产保护融入决策过程和安全战略。
本届大会审议通过了21处新的世界遗产地,其中包括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截至目前,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52处,遍布世界165个国家。此外,大会在审议了世界遗产名录上108处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后决定,将利比亚、马里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7处遗产地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格鲁吉亚有一处遗产地摘掉了濒危帽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南马都尔遗址同时登上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由于土耳其15日夜突发军事政变,会议被迫于16日暂停一天,并提前3天结束。大会决定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特别会议,审议议程上未完成的重要议题,同时决定下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17年7月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
利比亚5处世界遗产地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7月14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复审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保护状况时,考虑到战争已经带来的危害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威胁,决定将利比亚5处世界遗产地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这5处遗产地分别是昔兰尼考古遗址、莱波蒂斯·马格纳考古遗址、塞布拉塔考古遗址、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和利比亚加达梅斯古镇。《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处在威胁中的世界遗产地保存状况的重视,并且希望号召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国际专家就保护叙利亚遗产应急措施达成一致
6月2日至4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以评估叙利亚文化遗产地遭到的破坏,并制定解决方案和确定国家遗产的优先应急保护措施。与会者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古迹保护专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
与会者评估了目前当地和国际各方所做的工作。对历史文化名城、考古遗址,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都确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通过的《建议和路线图》之中。与会者还讨论了长期面临的劫掠和非法贩运文化遗产的严重问题,并呼吁国际基金和发展机构将文化遗产列入重点资助项目和冲突后恢复计划。
国际博协第24届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7月4日,国际博协第24届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本次大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近130个国家的3000余名博物馆专家和管理者。大会期问,各主旨报告人、32个国际专业委员会围绕大会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研讨,大会一致通过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保护”等4项决议。会上通过了国际博协新的章程,听取了国际博协2015年工作报告。2015年财务报告,通过了2016-2022年国际博协发展计划等。作为国际博协成立70周年的献礼,新的国际博协标志也于当天发布。
来自土耳其的苏埃,阿克索伊当选国际博协主席,中国代表安来顺及意大利代表阿尔贝托·加兰迪当选国际博协副主席,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其他11名代表当选执行委员。
会上决定第25届大会将于2019年9月1日至7日在日本京都举行,大会主题为——作为文化中心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 as cultural hubs:Thefuture Of tradition)。
“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缘起——ICOM成立70周年展”在米兰展出
随着时问的推移,博物馆的面貌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着,与此同时,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国际博协成立于1946年,起初是由一小部分专业人员组成,而如今的国际博协有着36000名背景丰富的会员。
“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缘起——ICOM成立70周年展”于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4届大会期间(7月4-6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展出。展览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协会这一国际组织自1946年成立以来的成长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展览被翻译为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并将巡回展出,这些巡展的资料与在米兰的首展一同发布于网络上,可供人们参阅。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培训课程在北京颐和园开班授课
7月21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课程培训在北京的世界遗产地颐和园开班授课。本课程由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与中国遗产保护研究院(1CCOROM)、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培训课程的目标是提升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专业人员的相关知识及能力。
此次课程是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ICCOROM合作举办的同主题培训课程的延续。课程主要包括:1.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背景及趋势:遗产保护方法的再定义:2.世界遗产的规划与管理:3,世界遗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中国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挑战及对策:5.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
俄罗斯发现青铜时期夫妻合葬墓穴
据《西伯利亚时报》报道,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附近出土了一处青铜时期的夫妻合葬墓穴,墓中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骸骨,白埋葬至今4500年来他们始终维持牵手状态。来自伊尔库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的专家介绍,一枚白玉环状物放置在男性骸骨眼窝处,另有三枚类似环状物放置在其胸前。男性骸骨头盖骨及足附近发现有马鹿及麝香鹿牙齿,表明下葬时他曾穿戴有饰物的帽子及鞋。放置在他膝盖上的小包中装有金属工具。专家认为女性骸骨可能是他的妻子或女伴,骸骨附近发现有玉刀。女性骸骨的上半身曾受到啮齿类动物的伤害。
专家对150万年前足迹展开分析
据《生命科学》报道,专家对2009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附近发现的150万年前的脚印分析得出,人类祖先直立人曾像现代人一样走路。先前的发现表明,直立人有可能是具有与现代人相似身体比例的、最早的人类祖先——腿长使其得以双脚走路或跑步的。然而,对直立人走路方式的分析还缺少化石证据。专家们通过将现代人赤脚留下的脚印与8个150万年前留下、现今保存最好的脚印进行比对后,发现它们几乎相同。这一比对结果表明他们具有相似的足部形态与骨骼。基于体重的考量,专家判定这些脚印是由不同的成年男性留下的。
“西西里:文化和征服”展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西西里:文化和征服”展,集中反映了西西里历史上两个富有影响的繁荣时期:始于公元前6世纪持续了200年的希腊文明和公元12世纪始诺尔曼人统治的100年。在西西里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正是这两个时期的辉煌吸引世界走近西西里,西西里繁荣的经济、艺术及政治文化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中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展览从西西里的繁荣、无所不在的独裁:祭祀、竞技、神庙、战争、多元文化共融:诺尔曼人的统治三个部分讲述西西里岛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诺尔曼西西里的展品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作为多元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受多种文化交融影响,风格独特。展览将于8月14日结束。
“跨越数世纪的拜占庭”展览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幕
6月24日,“跨越数世纪的拜占庭”展览在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2016年俄罗斯希腊年一希腊俄罗斯年的重要文化项目。
展品包括雕塑,地板碎片、马赛克墙画、壁画片段、青铜礼拜器皿、金银饰品、珐琅彩釉等,展示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之初至其被土耳其人攻占的完整历史。同场展出的还有来自希腊古城塞萨洛尼基的一件13世纪高2米的耶稣襄尸布、10至15世纪的书籍中的手抄本页面,以及12座15世纪中期的彩绘人像。展览旨在引导观众关注拜占庭艺术中的美学、艺术风格、美感和谐等,不仅通过雕塑和绘画,而且还通过珠宝展示对希腊文化及风格起源进行了诠释。展览将于10月2日结束。
庆祝菲茨威廉博物馆首个200年:1816-2016
菲茨威廉博物馆是剑桥大学的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为庆祝菲茨威廉博物馆建馆200周年,2016年全年菲茨威廉博物馆将举办展览探索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绵延200年的时间线,通过藏品的展示,展览向公众介绍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及特色。
展览根据新书《菲茨威廉博物馆:一部历史》策划而成,这也是博物馆首次完整向公众讲述博物馆200年的历史,内容涉及历任馆长的经历的成功与挑战、博物馆与剑桥大学的关系变更以及博物馆是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存至今。展览还阐述了菲茨威廉子爵鲜为人知却缤纷多彩的个人生活。
夏尔勒布伦专题展览在法国兰斯卢浮宫展出
夏尔·勒布伦(1619-1690年)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正如印象派代表德洛克洛瓦、印象派代表莫奈,夏尔·勒布伦代表着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艺术风格。他的父亲是一个卑微的墓碑雕刻者,而他本人却成为了皇帝的第一御用画师,任职长达近30年。夏尔-勒布伦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也是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院长。
5月18日至8月29日,法国兰斯卢浮宫策划了夏尔·勒布伦专题展览,通过各种类型的艺术品全方面表现这位艺术家的才华,展出作品涉及设计手稿草图、挂毯及大幅的画作等等。
英国政府对一件维多利亚时期花瓶设置临时出口禁令
英国政府对一件原陈列于英国加迪夫城堡中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精美花瓶设置了3个月的临时出口禁令,时问至9月16日,以避免其流出英国的危险。这支花瓶由英国设计师William Burges于1874年设计。这一套花瓶共四件,除这支由私人收藏外,另外3件分别藏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塞西尔希金斯艺术画廊和贝德福德博物馆,加迪夫国家博物馆。
William Burges是19世纪最重要、也是最早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师之一,这件花瓶也是其出色的作品,可以代表其当时的艺术水平,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