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之不敢慢”

2016-11-19李富强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4期

李富强

摘要:左江流域世居民族与左江岩画关系密切。时至20世纪50年代,左江流域民间尚有祭拜岩画的习俗,而现在已无遗存,但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比较常见。从现代左江流域居民与左江岩画有关的祭祀可以看到,现代人对左江岩画是敬畏的,但认识笼统、空泛。前者有利于左江岩画的保护和弘扬,而后者则有碍于此。当地民众对左江岩画的科学认知,不仅对于左江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左江岩画文化有重要作用,对于推进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等,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左江流域;左江岩画;祭拜习俗

左江流域世居民族与左江岩画关系密切。时至20世纪50年代,左江流域民间尚有祭拜岩画的习俗。现在,左江流域民间祭拜岩画的习俗已无遗存,但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比较常见。从现代左江流域与左江岩画有关的祭祀,可以看到现代人对左江岩画的认知状况。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方向,做好左江岩画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背景:左江流域世居民族与左江岩画的关系

现代左江流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侗、京、回、满、土家等各族人民,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近90%。不论是壮族,还是其他世居民族居民,都与岩画有密切关系。

(一)壮族是左江岩画创造者骆越人后裔

左江流域岩画的作者是骆越人可谓证据凿凿,几成共识。而壮族是骆越人后裔,亦几成共识。其根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族称来看,壮族人自称“布越”或“布依”(boux yuii),译成汉语便是“越人”或“越族。所以,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说:壮族“自昔骆越种类也”。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云:“僮则旧越人也。”东汉后期,“乌浒”代替了“骆越”和“西瓯”之称,而后至魏、晋、唐时期,又出现了“俚”和“僚”等族称。尽管名称不同,其实指的都是“骆越”或“西瓯”之后裔,其活动范围与“骆越”或“西瓯”一致。而且,据学者考究,“乌浒”是“瓯”之慢读,“俚”亦不过是“骆”之异读。所以,“乌浒”“俚”“僚”均是“骆越”和“西瓯”的后继族称。

宋代,现在壮族的族称见诸于文献。开始写作“撞”,见于李曾伯《可斋杂稿》卷17《帅广条陈五事奏》。元代仍写作撞,至明时,写成“猹”,民国时期,徐松石改写为“僮”,1965年,正式改定为“壮”。“壮”名乃起缘于南宋时的“撞丁”。因为壮族先民“俚僚”多居于山间小平地,这种地形壮语称为“峒”,故而在唐宋时期,一些文人称壮族先民为“峒丁”。古音“峒”与“撞”相通,所以,南宋的文献便以“撞”名壮族先民。久而久之,“撞”便演变为同音字“壮”。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壮语与假语相似,民国《天河县志》云:“俍语与僮略同,而声音略劲”。而“俍”与“僚”有嬗递关系,“俍”乃由“僚”演变而来。俚僚语,柳宗元说是“殊音”,周去非亦“不可晓”,异于汉语无疑,但俚僚呼其所尊者日“都老”或“倒老”,与壮族无异,直至解放前,壮族仍称“寨老”、“乡老”为“都老”,称年长的男人为“都斋”,年长的妇女为“迷都”或“都伯”,“都”有“人”的含义,乃人称冠词,说明俚僚语与壮语相似。不仅如此,我国学者将今壮语拿来同古代“越人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证明今壮语同古越语基本一致。这充分证明了壮族是古越人的后裔。

正因为“骆越”或“西瓯”“乌浒”“俚僚”“僮”一脉相承,所以,史书中记载的“骆越”“乌浒”“俚僚”和“僮”的生活习俗大致相同,如纹身、凿齿、居干栏、贵铜鼓等等,而且在广西的考古材料中都有反映。

(二)骆越文化对左江流域非骆越后裔族群有深远影响

骆越文化不仅在其后裔中得到传承,在左江流域非骆越后裔的民族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骆越及其后裔而形成的。

由于汉族自古至今都是左江流域非骆越后裔民族中最主要的民族,这种影响在汉族身上体现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

骆越文化对汉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越化”。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于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为巩固岭南的统一事业,原50万大军除病死和阵亡者外,留在岭南“适戎以备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时征调一万五千名未婚妇女到岭南“以为士卒衣补”(《汉书·严助传》),使驻守士兵得以安居。另外,又陆续不断从中原地区强迫大量汉人南迁与越杂处。据《汉书·晃错传》所载,“先发吏有谴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人间取其左”,可见迁居岭南之汉人数量很大。从此,开创了岭南越人与中原汉人相互杂居的新局面。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促进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秦二世时,中原动乱。赵佗趁机击并桂林、南海、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史记·南越列传》)。为取得岭南越人的支持和拥护,立足岭南,弥合汉越民族之间的伤痕,赵佗制定和实施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任用越人为官;尊重越人习俗;鼓励汉越通婚。赵氏政权实行这些民族政策,不仅巩固了南越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而且加快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步伐。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丞相吕嘉叛乱,汉武帝用兵岭南。至元鼎六年冬(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后,汉武帝把岭南划分为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珠岸、僧耳等九郡,依然借鉴赵佗“和辑百越”的经验,实行“以其故俗治”(《资治通鉴》卷二十一)的政策。自此至东汉末年,岭南地区基本较为安定,汉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这其中有岭南越人接受了汉族较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而“汉化”,也有定居岭南的汉人,由于生括环境的改变,受到岭南越人的影响而“越化”。

骆越文化对汉族的影响除表现为“越化”外,还表现为骆越后裔对汉族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学者所说的“壮化”。

汉人“壮化”有两种不同的程度和结果:

一是汉文化为壮文化所整合,汉人成为了壮人。

自秦之后,迁徙进入广西的汉人相当多,但逾二千年之后,广西居民结构仍是壮族占多数。直至明代,广西各族人口比例,仍是“大率一省俍人半之,瑶壮三之,居民二之”(《明世宗嘉靖实录》卷三一二)。俍亦壮人。到1928年,广西人口也大致是“汉四蛮六”。说明不少汉人在历史过程中被壮化了。

桂西的左江流域地区,自古以来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区,壮族在人口数量、政治和经济势力、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各方面均占居主导地位,自汉唐至宋元间进入桂西的汉人均被壮人所同化,明、清时期进入者亦有部分壮化。据清光绪五年(1879年)《新宁州志》卷四记载,地处左江下游靠近南宁市的新宁州(今属扶绥县)“本诸苗地(按:“苗”泛指少数民族,此指壮人而言),然遍问土人(指壮人),其远祖自外来者,十之七八九。初至在城市,渐而散处四乡,与土民结婚,通声气。数传后,岩栖谷隐,习惯自然,人人得以僮(壮)瑶目矣。非僮(壮)而僮(壮),其居使然也”。地处桂西南边陲的恩乐县(今属宁明县),“本县在秦汉时代,皆夷僚所居。至宋始有汉人来此居住。唯居留代远,言语均为土著”(民国《恩乐县志》)。还有分布在左江一带的“蔗园人”,大多是宋代狄青征侬智高后留下来的汉人,有的现在已经改操壮语,习俗亦已从壮,并已认同为壮族。

二是汉族部分地接受了壮族文化,部分汉文化被壮文化所整合。

这种情况更加多见。以语言为例,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大批汉人涌入,与当地越人长期共处,由于古越语对汉语的巨大影响,大概是在隋唐年间形成了一种汉语方言——白话。白话是骆越后裔俚僚与汉文化交流形成的语言,是中古汉语与俚僚语结合的产物。词汇中大量保留了古越语的名词及声调,使用汉词单音与单字对照方法,是唐朝认可的岭表官方语言。在现代粤语中,古越语词所占比例约有15%~20%,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大多数是动词和形容词,在行文造句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不仅古越语或俚僚语对汉语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存在。刘锡蕃《岭表纪蛮》云:“狄青讨伐侬智高之乱,事平之后,即以从征将士为土官,此等土官,世职相传,今已八百余年岁。其人原自中原南来,尤以山东人居最多,此辈不化于瑶,不化于苗,而独与壮人同化,鲁人口腔,早已夷为废调,不可复闻。”而据研究,壮语对广西各汉语方言的影响普遍存在,不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在语法上,都有体现。

除了语言之外,文化习俗的壮化也很常见。现在左江流域一些汉族居干栏、行二次葬、不落夫家、过“三月三”、贵铜鼓等习俗都是受壮族影响所致。

当然,汉族受骆越后裔影响不仅有“壮化”,还有“侗化”、“仫佬化”等。不论是壮族,还是其他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特别是汉族成分。

骆越文化在左江流域中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汉族之外,也涉及非骆越后裔的瑶族、苗族、回族等。如居干栏、行二次葬、不落夫家、过“三月三”、贵铜鼓等习俗,也都在瑶族、苗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

二、状况:左江流域居民对左江岩画的祭拜习俗

按照李石编著的《续博物志》卷八中云:“二广深豁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宋代之时,左江流域存在祭拜左江岩画的习俗。但将左江岩画图像视为祖先是大可质疑的,因为此后明清时期对左江岩画的记载,均无“以为其祖考”的说法,而且在左江流域大量的传说故事中,无一将岩画图像视为祖先者。《续博物志》的编著者李石非本地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石,字知几,资阳人,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所以,其对左江岩画祭拜的记载或许是依据道听途说,不那么准确也在情理之中。

时至20世纪50年代,左江流域民间尚有祭拜岩画的习俗。例如,据调查,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从前曾有过祭拜花山的习俗,没有一定的特别时间,在遇到灾难时会自发前往祭拜。改革开放以前这里的老人遇到家人生病或其他灾难时会去花山脚下烧香祈求平安顺利。即将收割时,村民也会去行跪拜礼,祈求丰收。由此可见,祭拜岩画的时机、目的是多样的,人们所认知的岩画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现如今,左江地区民间祭拜岩画的习俗已无遗存,但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比较常见。例如:

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驮柏村,在岩画山脚下有一村庙(又叫“土地庙”),据说已经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至今每年都会由村民集资维修,平常村里各种的聚会或者全村大事的协商均在此举行。庙里供奉观音像,按当地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娘娘的生辰,在这一天,全村的村民要来到村庙进行祭拜祈福活动,祭祀一般在早上举行,会事先准备杀好拔过毛的鸡、饼干等点心和水果,作为供品以示尊敬,供奉时行跪拜礼。村民信奉岩画是神仙所画,供奉祭拜岩画是他们表达敬畏的一种方式,也以此来祈求平安。每到春节或者是婚嫁、起新房等重大节日或是大事、喜事之时会去庙里告知神灵并祭拜,祈求顺利。

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有供奉百帝庙的习俗,过年过节进庙祭拜,供奉鸡、猪肉、饼干、水果等供品,仪式会以放炮开始,放炮结束。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有岩画的地方风水好,所以在有岩画的山脚下建百帝庙供奉的地方,求什么都灵验。

三、意涵:左江岩画祭拜习俗所反映的

对左江岩画的认知

从左江流域居民与左江岩画有关的祭祀可以看到,现代人对左江岩画是敬畏的,但认识是朦胧笼统、空泛的。在他们眼里,左江岩画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但不清楚这种力量是什么,只是有了灾祸,或者要避免灾祸时,都去祭拜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一)民族历史记忆之链断裂

当今壮侗语族群民众对于骆越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知之不多;对骆越族群后裔历经的民族苦难,也极为淡漠,因而对骆越人的创作——左江岩画的记忆也几乎消失殆尽,所以对之没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总而言之,主要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岭南,直至民国时期,历代中央王朝都实行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积极推进对少数民族的“汉化”,使骆越族群后裔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缺乏认同与自信,民族认同意识淡薄。因此,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左江岩画的认知模糊、空泛。

(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断裂

由于壮侗语各族社会历史的特殊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因而没有出现自己的学校教育。骆越后裔族群的学校教育是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由中原引入的,实质上是汉文化的学校教育,因为这些学校用汉语、汉字授课,传授的是汉族封建文化。封建统治者在左江地区办学的目的是向当地人民灌输钦定的正统伦常,

“用夏变夷”,使少数民族“开化”起来。所以,在骆越后裔族群社会中,作为最先进的教育途径的学校教育所传授的内容不同于其他途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传授的内容——本族群传统文化。这便形成了骆越后裔族群——壮侗语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性:传统文化难以全面系统地传承下来。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尊重、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不仅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发展民族学校教育,以便利于现代知识的学习和民族文化通过学校教育而传承,而且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因而1949年之后,壮侗语民族教育自古以来的断裂性逐渐消弭,但教育断裂性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依然是缺失或薄弱的,教育断裂性的危害至今明显。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断裂性,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理解,是左江流域各族居民难以清晰、准确认识左江岩画的重要原因。

(三)学术研究与民众认知的断裂

经过长期研究,学术界对左江岩画的认识,已非常清晰。包括左江岩画的年代、族属、内容、功能、作画颜料、作画工具、作画方法等等问题,都有了科学的阐述。但这种学术的共识并没有形成社会性、民族性的认知。

(四)左江流域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功利性

现代左江流域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首先体现为多神信仰。由于左江流域土著民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的君主,而且,在历史上,其整个社会一直是分散的,因而其宗教不可能超越原始宗教的形态,而形成信仰某一神的统一宗教。从我们调查的材料来看,现代左江流域所崇拜、敬畏的神、鬼、怪、魔极多。据不完全统计,崇拜的神有39种,鬼36种,怪、魔的数量与此相当。这充分体现了其宗教多神信仰的特点。

左江流域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还体现在随着汉族的进入,道教、佛教进入左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呈现巫、道、佛和原始崇拜的格局。由于土著居民社会的分散性和宗教心理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从汉族或其他民族传人的宗教,不可能被土著居民全盘接受而专一信仰某一派,因而在道、佛两教的强烈影响下,左江流域民间宗教信仰便形成了以巫、道为主,并将佛、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揉合在一起的特点。

左江地区民间宗教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左江流域民间宗教信仰的第二个特点,即是功利性。人们对于所信仰的众多神灵,并没有执着的信仰,而是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只有面临灾祸时,才临时祭拜,而且神灵的分工是不明确的,不管什么神灵都拜。

正因如此,在现代左江流域居民看来,左江岩画就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不管面临什么灾祸,或者要避免什么灾祸,都可以去祭拜它。

四、余论:努力提升当地民众对左江岩画的

科学认知

现代左江流域居民对左江岩画的敬畏,有利于左江岩画的保护和弘扬,但对其缺乏正确认识则有碍于此。当地民众对左江岩画的科学认知,不仅对于左江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左江岩画文化有重要作用,对于推进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要多方努力,进一步提升当地民众对左江岩画的科学认知:

一是要继续推进对左江岩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要继续研究左江岩画本身,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族群的历史与文化;不仅要研究左江岩画在本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还要研究其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二是要让左江岩画等民族历史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左江岩画等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世代相传。

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将左江岩画的学术研究成果向广大民众宣传,使之转变为广大民众对左江岩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