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2016-11-19叶敏
叶敏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开展的效果,除与学生智力因素、学习基础和习惯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特别是与教师积极创新、摒弃因循守旧、大力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有关。
一、学透理论、明确宗旨
高效课堂理念是推进工作的“灵魂”,理念陈旧的教师将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淘汰。为此,教师要学透高效课堂理论,明确高效课堂宗旨,解决教学理念陈旧的问题。
学透高效课堂理论。除学校制定推进高效课堂战略、制订推进高效课堂的制度如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外,教师必须重视更新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把推进高效课堂的工作作为加强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效课堂的推进工作,逐步端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抛弃厌学弃学想法,让他们各学科之间的发展逐步平衡,学习效果稳步提升。教师可通过学习领会高效课堂精神,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践逐步取得成效。
明确高效课堂宗旨。“高效课堂”的宗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效,基本思路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前置,教师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学,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解决,课堂上进行解疑答难,从而避免学生做无用功,节省学习时间,以达到高效的目的。教师只有掌握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使自己转变观念,并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
二、转变角色、创新教法
在现实中,教师按“教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模式普遍存在,课堂上教师永远是主角;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质疑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被动,经常疲于应付,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法创新是推进工作的“瓶颈”问题,瓶颈不突破,高效课堂推进工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师生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要由主演改为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作为导演,应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然后根据教情和学情准备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剧情”的发展,把握好节奏,使学生各自精彩地参与“表演”。“导”的实质就是通过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
创新教法。备课改为教学设计后,把传统的培优式、讲述式等教学方法改为导入式、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改变传授知识为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初二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导入框”提出“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也可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等,由此导入新课,然后再用“探究法”一步一步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变化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对学生的活动或回答及时点评和引导,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这样,逐渐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和获取的过程。
三、指导学法、培养“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主要指导如预习、复习、做好课堂笔记、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找准切入点、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差异比较法、表格比较法、纵横联系法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变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如同样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内容包括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重点知识。
处理好学生“应付学”向“会学习”的转变。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让学生有思考、质疑、探究、回答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激励和鼓励学生,恰当地表扬学生质疑探究、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音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配合协调。如此培养,如此坚持,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