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要重视“三言五语”
2016-11-19杨洪宇
杨洪宇
摘 要:如何教会学生说话,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怎样成功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小学作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起点,重视“三言五语”,把学生引向学会说话、学会写作的习作之路。
关键词:作文;三言五语;求异思维;厚积而薄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6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09
为抓好语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学年初,我校语文中年级教研组经过深入讨论、研究,确立了“以课堂教学為起点,把学生引向学会说话、学会写作的习作之路”。具体实施步骤是在每进行讲读一篇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的几分钟时间,抓住文章写作特点的某一方面来做重点仿写。要求三言五语、百余字数,布局谋篇要思维灵活,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要有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特点。在进行一学年的实验后我总结出如下感想,以供交流。
一、三言五语的训练使得学生在写作上有例可参,有话可写
教师能够精准地把写作训练的难点确定在“思维敏捷”之上。比如,讲完《我的老师》一课之后,我对课文中教师的外貌——“嘴角下长着一个榆钱大小的黑痣”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寓意和作用,并让学生用“三言五语”写一个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的特征。比如,写同桌,让学生写自己最了解、观察最细腻、抓得最准的对象,这样学生有观察对象,有可写的素材,作文的语言自然就顺畅了。再如,当学到有细节的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时,我要求学生写某位老师讲课时的细节,范围要小,抓得要准。不一会儿,不少学生就把教师讲课时的姿势、语言、形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训练既能使学生感兴趣,有话可写,有情可发,又活跃他们的写作思维,提高了写作的速度。
二、三言五语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抓住课文的重点,领略作者高超之笔法,并即刻用于写作中
三言五语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运用于写作之中,使得课文的知识点成为学生写作中的引路灯。例如,在讲《小桔灯》一课时,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是从语言动作上表现出来的。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小大人”为题,让学生写十岁以下的孩子,并以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思想特点。这样的训练,学生既乐于参与,而且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知识。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三年级学生邹敏红要求父亲送自己到喜欢的班级去学习,爸爸对她有些不相信,她俩手一背,边走边说,你怎么这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呀?我会创造奇迹的!”在讲《最后一课》时,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心是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我就让他们续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生活。有的学生写:“小弗朗士后来参军、上前线去杀敌。”有的学生写:“韩麦尔先生不教书后暗地里为游击队送信。”还有的写:“韩麦尔师生参加爱国活动,双双入狱。”学生理解了文章围绕爱国主义这条主线,并融入到了写作之中。
三、三言五语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见解也有其独到之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他们的求异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构思,写出好的文章。有一次我让学生描写景物,给了他们三个条件:1.室外阳光照射;2.外面有很多人修房子,声音十分吵闹;3.教室里很安静、学生在写作业。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表达出学习环境的良好。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外面闷热、室内又受到叮叮当当响声的影响,加之老师平淡而又无味的语调,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她这样一读出来,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当即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并马上肯定了她写得好,与众不同、符合实际。我这样做是想让学生觉察到求异思维的客观存在。在学习中出现求异情形时,我也及时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提示和启示。如布置《开卷未必有益》《逆境出人才、顺境也出人才》等作文题目,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想事情,并对遵循事实、见解独到的作文给予肯定,使学生受到鼓舞,体验成功,进而对写作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三言五语的训练意在厚积而薄发,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学习、领悟和积累
写作不只是作家独有的能力,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只要我们掌握说话的技巧、写作的手法,完全可以写出大家都看得明白的文章,甚至是独具匠心的好文章。
读书是学习别人的精华,说出来、写出来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会说、会写。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过程,学习写作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说话、写作的方法,也要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因此,教学要通过“三言五语”的训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并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推敲、更改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刻意训练”,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应当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活动、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追忆,去想象,去下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