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专业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6-11-19刘华剑刘旭东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舞蹈现状

刘华剑 刘旭东

【摘 要】运动损伤在各类运动项目中普遍存在,舞蹈运动也是如此。本课题运用运动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舞蹈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舞者健康和舞蹈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湖南科技学院舞蹈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舞蹈专业学生出现运常见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我校舞蹈专业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并针对舞蹈运动损伤成因提出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运动损伤;舞蹈;现状;对策

一、前言

舞蹈是舞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它以舞者的身体为表现工具和基本材料,舞蹈技艺的形成过程中,受个体差异、训练环境和训练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训练时就会在个体上出现不同情形的运动损伤,直接影响教学训练的正常进行和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对学生生理、心理上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终止职业生涯,所以加强舞蹈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舞蹈运动损伤相关研究概况

近年来,舞蹈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理论研究同样得到较大提高,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舞蹈运动损伤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何浚治在《艺术与医学交相辉映》一书中认为:教学训练内容、训练量大小、动作难易及学生年龄直接影响损伤发生机率;学生形体机能、训练负荷及动作难易与各部位损伤性质、程度、损伤多少密切相关[1]。北京舞蹈学院刘厦静在《关于芭蕾舞训练创伤的研究报告》一文中认为:芭蓄舞者损伤以慢性劳损为主,少儿与成年舞者在舞蹈损伤的部位分布有所差别;芭蕾舞者存在严重的足部形变[2]。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湖南科技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舞蹈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进一步分析我校舞蹈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针对训练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损伤的对策。本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学生运动损伤有实际的价值,并可以为舞蹈专业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科技学院舞蹈专业学生 14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并以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专业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依据。

2、专家访谈法:走访舞蹈及运动生理学专家,就舞蹈运动损伤以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以获得宝贵材料。

3、问卷调查法:围绕舞蹈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相关信息,设计 “舞蹈专业学生运动损伤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材料、数据,加以整理、统计和分析。

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核查、修正、归档,利用 Microsoft Excel2003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舞蹈运动损伤现状调查

1、舞蹈运动损伤的频率

通过对舞蹈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 148名学生中出现过损伤的有 126人,损伤率高达 85.14%;训练中没有出现过运动损伤的仅有 18 人,占被调查的 12.16%。

2、身体各部位舞蹈损伤的分布

调查汇总共发生 281 次损伤,损伤部位位居第一的是足部,有 74 次,占总比例的26.33%;位居第二的是膝部,有 65 次,占总比例的 23.13%;第三的是髋部,有54 次,占总比例的19.22%;第四的是腰部,有 51次,占总比例的 18.15%;第五的是肩部,有 17 次,占总比例的 6.76%;第六的是腕部,有9 次,占总比例的 3.20%;位居第七的是肘部,有 6次,占总比例的 2.14%;第八的是颈部,有 3次,占总比例的 1.07%,损伤的特点主要是肌肉肌腱损伤和肌肉劳损。

(二)舞蹈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舞蹈选材因素

(1)舞者的身体结构应尽量符合舞蹈技术动作的要求,但是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和舞蹈动作技术要求的矛盾往往会导致损伤的出现。特别是在膝关节、髋关节负荷过重,还有单腿支撑半蹲位时,损伤机会比较多。

(2)跳跃技术动作对足弓要求较高,很多大强度的跳跃和落地缓冲以及制动能力都需要踝关节与足部完成。若选材时没有发现到足部特点,在训练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3)影响着旋转动作的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前庭器官稳定性,跳跃以及旋转动作中,脚支撑面的大小会影响技巧动作的稳定性,在舞蹈选材时没有考重视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以及脚的支撑面大小,将增加运动损伤出的现。

(4)膝关节反屈、外翻、内翻等畸形既影响了舞姿美观更会影响动作质量,甚至导致损伤。

2、舞蹈训练学因素

(1)动作技能错误:70.0%的专家认为技术要领不正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因素。运动技能形成不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只是简单模仿技术动作,容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就容易产生运动损伤。

(2)身体素质不协调:肌肉力量不平衡、柔韧素质不好、小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不协调配合都容易导致撕脱性骨折或者损伤。

(3)运动负荷过大:运动中负荷过大,在肌肉中形成乳酸堆积,致使肌肉的弹性、肌肉力量降低、韧带的伸展性和柔韧性下降,出现收缩不协调;因过度挤压、摩擦、牵拉引起微细损伤积累,形成慢性关节劳损、肌肉劳损和骨劳损等等。

(4)准备、整理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舞者的韧带、关节和肌肉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就突然承受大强度的负荷,结果就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5)运动性疲劳累积:舞蹈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训练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各种翻转、平衡、跳跃、控制类的技术,训练强度加大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如果在没有合理恢复时继续训练,疲劳累积所引起的损伤将对机体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6)伤病未愈继续训练:有部分学生在调查中透入经常是带伤参加训练的,大部分学生在受伤后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即便是治疗也是一边治疗一边训练,这样就容易会造成老伤未愈又添新伤,致使伤病更加严重。

3、心理状态不佳:训练或比赛前过渡焦虑或者训练师过于紧张,致使肌肉僵硬,影响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导致动作不协调,增加了损伤概率。另外,带伤参加训练或者比赛,心理压力过大,就容易造成再次损伤。

4、其他不利因素: 一是气温和季节影响,在281例损伤中,不同程度的损伤有86例,集中发生在冬季,占到30.60%;其次是秋季占到 26.69%;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在夏季和春季出现损伤。湖南地处我国南部,春冬季节低温条件下,学生肌肉的粘滞性比较强,如果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就容易拉伤肌肉或韧带扭伤。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温度较高,运动训练中容易疲劳脱水、能量消耗大,组织机能下降进而导致损伤。二是舞蹈训练或演出场设施不理想也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四、预防舞蹈运动损伤的对策

(一)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整性

教学活动中,通过准备部分热身,使机体逐步做好系列身体练习和活动的准备。基本部分是教学主要部分,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科学评价。舞蹈训练在结束部分中充分安排放松整理活动,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疲劳,避免疲劳的积累导致慢性损伤。

(二)增强训练方法科学性

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是舞者准确掌握动作技术并减少运动损伤的有力保证。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在舞蹈动作技术的传授中,既要避免运动损伤,又要确保技术的规范性,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此,要增强舞者的体能、合理把握训练强度并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运动力学原理。

(三)提升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在会影响舞蹈运动中和运动后的物质代谢,更重要的是它间接控制着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在训练中不断提升心理素质,可以降低损伤的发生概率。

(四)完善安全监督保障措施

舞蹈教学中,师生采用一些安全保障监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教师逐渐由直接监督过渡到间接监督,要师生一起配合完成,听从教师安排。

(五)科学开展运动康复训练与效果评定

为了使损伤的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全康复,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帮助舞者治疗伤病、恢复健康、防止伤病复发,同时,恢复体能以适应舞蹈专项训练的需要。另外,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康复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定,确保恢复到最佳水平。

五、结论

1、目前舞蹈专业学生的发生运动损伤的机率较高,运动损伤的部位集中在膝部,腰部、足部、髋部等。

2、舞蹈专业学生的选材、训练、心理素质等因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另外,由于教学训练的准备部分热身活动不够充分;结束部分放松活动缺少;气温过高或偏低;场地设施不够完备等因素也容易造成舞蹈专业学生运动损伤。

3、预防舞蹈运动损伤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选材机制;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增强训练方法科学性;增强舞者的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力学原理;提升舞者心理素质;完善安全监督保障措施;科学开展运动康复训练与效果评定。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XKYJZ20140820).

参考文献:

[1]何浚治编著.艺术与医学交相辉映 [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舞蹈现状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