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丝”战略背景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2016-11-19林惠玲黄茂兴

关键词:闽台海丝福建

林惠玲 黄茂兴

摘 要:

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对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更为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系统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海洋经济合作的历程及成效,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提出闽台两地应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全面加强海洋渔业、航港造船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和海洋观光游憩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4005706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陆域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海上丝绸之路自古就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对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更为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应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抓住时代机遇,积极促进闽台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前沿平台。

一、闽台海洋经济的合作历程及成效

改革开放前,福建作为战略前线与台湾隔海军事对峙,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因此中断数十年。1979年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打破了两岸长达30年的禁锢。从此,福建由对台军事前线转变为对台开放前沿,在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等方面与台湾进行了日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尽管两岸政治上的接触进展迟缓,但是闽台海洋经济上的交往却是不可阻挡,虽然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是受到双方政策取向影响的。结合这个因素,纵观改革开放后闽台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1979年-1987年走向缓和阶段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民间渔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属于小额的直接贸易。1978年后,福建省在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政策过程中陆续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作为台轮停泊点和对台小额贸易船舶停靠点,中断多年的闽台航运遂以台湾民间船舶单方面非正式直航形式恢复。至此,闽台两省的渔民自发地在台湾海峡重新开展中断数十年的以货易物、以货换钞的民间小额交易活动。1981年之前,交易额每笔只有几万元 [1],1981年以后,闽台间的贸易运输活动渐趋频繁。1984年,仅平潭东澳与东甲这两个停靠点共接待台船747艘次,台胞4500多人次,贸易额达人民币710万元。1985年之后,来福建探亲、谒祖、旅游、定居和要求进行贸易的台湾同胞不断增加[2]。此外,原国家地质部于1977年起便在福建省设立了地质部台湾地质矿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学信息,并承担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地学研究课题,为以后闽台海洋矿产资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87年-1993年有限开放阶段的试探扩张时期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解除长达38年又56天之久的“戒严令”,同时开放退伍老兵赴大陆探亲旅游,两岸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一年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自此,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进入了有限度的开放时期,台商在闽的投资迅速增长。1988年-1993年间,全省共批准台商投资企业2869家,吸引台资40亿美元之多 [3]。但是,1988年以后上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不顾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坚持走“台独”路线。受政治影响,虽然这一时期的台商投资继续扩张,但却是以小企业和小规模的试探性投资为主。福建是这一时期台商投资的重要基地,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也为两岸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1993年-2000年冲破阻隔阶段的“质”“量”转变时期

这一阶段,台湾当局出于政治因素上的考虑,不但拒绝了“三通”,也拒绝了台商到包括福建在内的大陆投资的扩大。李登辉在第三届全台经营者大会上发布致词,提出了“戒急,用忍”以作为台湾处理海峡两岸关系上的原则,限制两岸全方位的交流,阻碍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管受到台湾当局的政治干扰,闽台之间海洋经济的交流实际上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由“量的扩张”迈入“质的提升”。1994年8月,洪华生教授就“台湾海峡生物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课题与台湾大学王胄、刘康克教授等在台湾海峡北部和南部进行了两个配合航次的研究,并互换了数据;之后,台湾“海运研究会”多人组团来闽考察,研讨两岸通航口岸及通讯等问题,推动了两岸海洋科技的交流与合作。1997年4月,厦门轮船总公司的“盛达轮”集装箱船,横渡台湾海峡直驶台湾高雄港,这是两岸隔绝48年后,海上货轮直航台湾的破冰之航,拉开了两岸货物运输试点直航的帷幕[4]。

(四)2001年-2007年“小三通”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

海上客运方面,2001年1月 “小三通”实施后,福建沿海地区陆续开通对台海上客运直航业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6年底,赴大陆台湾居民已达4240.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7%;大陆居民赴台也达到140.8万人次,年均增长13.1%。海洋运输方面,2003年2月27日,厦门国贸公司租用厦门轮船总公司的“中洲”号货轮运载着1940吨沙石,以个案方式从厦门同益码头启航直航金门料罗港[5],开启了福建沿海与金马货物直航的先河,实现了两岸50余年来的首次直接贸易货运直航。“小三通”前后,投资试点直航营运的船务公司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为两岸实现“大三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03年起,在两岸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联合台湾海洋大学就“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研究”的课题,开展了长达8年的合作研究,在厦门、台湾、金门、福州成功举办了6届海峡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研讨会,两岸海洋科技交流继续深化。

(五)2008年至今“大三通”之后持续增长时期

全面实现“三通”后,由于不需要再经过第三地中转,不仅缩短了两天的货运时间,而且货运费用降低了一半以上,两岸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闽台空中直航、海上直航、直接通邮的全面启动,初步构建了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实现了福建与台湾所有港口海上直接通航的全覆盖,给两岸的港口和物流运输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09年福建对台客运直航进出境船舶12081航次,进出境旅客128.8万人次,分别增长27.7%、32.3%,对台小额贸易大幅增长70%。同年,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占全国比重达72%。2011年首票ECFA进出口货物在福建关区便捷通关,两岸客货滚装业务步入常态化。目前,福建已成为大陆与台湾间海上运输航线最多、航班最密、往来人次最多、两岸往来最频繁、最便捷的海上主要通道。在海洋科技交流方面,2009年起,海峡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研讨会上升为由中国水产学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州市人民政府和台湾海洋大学等每年联合举办的渔业博览会,目前该展会已成为全国第二大专业渔业展会。2011年起,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每年联合主办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共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和展览为两岸海洋生物资源合作方面搭建了交流平台,同时也推动了两岸海洋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在海洋地质矿产资源合作方面,2010年,福建省与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部省联席会议,建立和启动部省联席会议机制,商讨共同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两岸地学交流与合作力度,促进两岸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6]。2011年8月,福建省台湾海峡地质研究所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为闽台海洋地质联合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列入《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中的完善海洋开发政策,近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海丝”战略背景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一)政策新机遇

随着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逐步付诸实践,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为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带来新的机遇:福建申报的“印尼金马安渔业基地更新改造”、“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三个项目,已首批入选“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已上报外交部,并列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项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拟设立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专项基金。2014年,国家海洋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支持福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时,国家复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也起到了让台湾当局警醒的作用,为了避免在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将加大台湾主动加入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意愿。2014年APEC经合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见韩国总统朴槿惠时,双方当场宣布中韩FTA达成共识。中韩完成FTA谈判的消息猛烈撼动了台湾的经济神经,台北股市应声下挫100多点;22个工商团体的30多位代表与台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江宜桦表达了对FTA实质内容达成一致的忧心,强烈呼吁当局尽快推动两岸服贸协议生效和两岸货贸协议商谈;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更是在国民党中山会报就此事重批民进党耽误台湾[7]。当前,台海局势复杂多变,两岸关系从顺境转入盘整,和平发展大局平稳中有曲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统一台湾岛内声音,加快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起到政策性鞭策作用。

(二)海运新机遇

从国内视角来看,与其他省份相比,闽台两地在海运上有独特的地缘优势。福建与台湾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厦门至高雄165海里,对大件货物运输、整车运输都有空间上的极大便利,对于台湾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产品运输到大陆有时间和价格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双区”叠加带来的福建对台新优势,将鼓动辐射海峡西岸开展建成“变革立异实验田”和“两岸经济协作的示范区”,推动两地海运的交流与发展。

从国际视角来看,福建能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除了因为拥有众多优良深水港湾,更因为其独特的海洋交通区位优势——闽台两省结合部的台湾海峡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世界的一道天然的门户,这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中东、北非和欧洲的远洋贸易,对于推动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闽台两地应把握历史机遇,通过加快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强化港口的国际地位,促进海洋贸易的发展,打造全球物流中心,积极将闽台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核心区。

(三)旅游新机遇

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海洋文化和近代化的东方发祥地、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保留着丰富而又珍贵的海丝遗产。福建现有的诸多明清时期的遗存,见证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段的存在和发展。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丝路”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将超过自然旅游成为福建旅游新的增长点,由此将为两岸旅游合作带来历史新机遇。

台湾省海洋观光游憩业起步早,发展成熟,在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都走在福建省前面。因此,在复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大背景下,两地应该优势互补,合作开发“丝路”精品旅游产业,以文化的视角进行旅游开发,以旅游的视角进行文化资源包装,将体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发展良性运作起来,向海洋文化要旅游内涵,向海洋旅游要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滨海港区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鼓励台湾海洋观光游憩企业参股福建旅游企业,进一步调整福建旅游产品结构,开发具有“海丝”文化和闽都文化相融合的参与性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精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从门票经济向海洋文化休闲度假产业转移。

三、“海丝”战略背景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闽台两地必须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全面加强海洋渔业、航港造船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和海洋观光游憩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加强闽台海洋渔业融合发展

在远洋渔业方面,台湾虽经验丰富且技术先进,但缺乏远洋渔业劳动力,并且在参与国际渔业组织问题上一直没有太大突破,导致其缺乏远洋渔业发展所需的良好国际政治空间。而大陆的远洋渔船可以作业海域遍及三大洋公海和32个国家的管辖水域,且渔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1993年之前台湾的海洋捕捞产量一直是排在福建前面的,之后台湾的年产量变化不大而福建加速增长,1997年之后,福建的海洋捕捞年产量大约是台湾的两倍(见图1)。所以加强闽台在远洋渔业方面的融合发展,对台湾而言无疑是有利的。两岸应加强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龙头带动、布局合理、装备优良、管理规范的现代远洋渔业产业体系。

图1 1979-2012年闽台两地海洋捕捞养殖产量

数据来源:1993年、1997-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199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2013年《台湾统计年鉴》

在海水养殖方面,两地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互补。台湾注重发展精品化水产养殖,其水产品质量优良,科技含量较高,但是生产成本较高,水产养殖的自然环境污染恶化,因此其海水养殖年产量在3.5万吨左右波动,无特别明显的持续增长变化(见图1)。而福建则刚好相反,虽然拥有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自然条件,但是缺乏先进技术,水产养殖品单一,层次也较低,生产的水产品因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显然,台商在福建开办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取闽之长而补台之短,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嗅到商机的台商在两岸政策春风的吹送下,纷纷到闽兴办水产企业,推动了福建海水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福建海水养殖产量从1995年起增速加快,1998年以后海水养殖量超过海洋捕捞量,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2013年水产品出口创汇跃居全国第一。国际水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闽台两地应继续发挥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推进设施水产养殖业发展。

加强闽台两地海洋渔业融合发展,还应构建一个渔业与海洋生物加工制造、海洋服务业相联系的复合型大产业,并由此拓展细分出更加丰富的新业态。加强闽台冷链物流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冷链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等,推动福建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渔村建设,共同发展休闲渔业,打造渔港经济区,提升海洋休闲渔业旅游影响力。同时开展两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增殖放流等活动,共同养护海峡水生生物资源。

(二)促进闽台航港造船产业融合发展

航港造船产业包括港口物流业和修造船业。闽台造船产业合作空间广阔,一方面,台湾船舶制造商到福建办厂可以带动福建省船舶制造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台湾船舶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福建沿海岛屿较多、地理条件较好、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力资源充裕等多方面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台湾造船企业到福建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创意基地等,投资或重组改造福建造船企业,积极承接台湾游艇产业转移,壮大福建游艇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闽台两岸游艇配套服务业合作,大力推动与游艇产业相关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入闽,创建闽台游艇俱乐部。以厦船重工为龙头,做强造船产业,建成中国最大的汽车滚装船研发、制造基地;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发展邮轮码头,重点对接台湾邮轮航线。

台湾海峡作为闽台航运纽带,各类航线品种齐全。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台湾海峡海上交通量将会与日剧增,因此深化闽台港口物流合作,对于提高两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应着力推进两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竞争力;着力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拓展服务功能;着力建设现代物流载体,深化闽台港航合作;着力推动两岸电子港口和物流信息共享,推进两岸港区对接,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实现“点与点、区域对区域”全方位的物流交流合作[8]。推进闽台两地港区对接和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推进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9]。同时,鼓励闽台产业界合作投资建设专业物流中心,加快泉州闽台五金机电物流中心、厦门万翔冷链物流中心、漳州国际粮食物流园区和嵩海海峡食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与大陆简体图书物流中心[10]。

(三)推动海洋观光游憩业的融合发展

闽台两岸海洋观光游憩业的融合发展,要依托台湾海峡,弘扬两岸共根同源的特色文化,对接合作内容,整合开发两岸共有文化资源、共性旅游资源。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特殊区位优势,突破两地的旅游产业,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品牌。依托闽台两地独特的滨海地质奇观、沙滩、温泉、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福建“海丝”文化内涵,做强闽南、客家、妈祖三大文化,形成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文化旅游高地,全面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典旅游线路。

深化文创旅游产业融合,定期开展基于各种主题的海洋民俗和宗教文化的民间艺术团演艺和交流。例如,开展船舶与航海文化、海洋贸易文化、渔文化和海洋民俗、海洋移民文化、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海洋文学艺术和民间演艺交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茶文化、瓷器文化、香料文化交流[11]。借助台湾在旅游产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创编海上丝绸之路题材的动漫作品、电子游戏,联合设计开发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工艺品,引导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发展壮大特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升一批富有闽台特色文化和“海丝”文化内涵的文创旅游产品。

(四)加强闽台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两岸海洋经济技术互补性强,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整合两岸学者专家资源,聚焦突破性关键技术,就同一主题各自申请科研题目,并就研究发展定期交流,分享经验。重视和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海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充分利用“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省虚拟研究院海洋分院等科技转化平台,推动两岸更多先进适用技术、共性技术成功对接,支持技术转让、创新孵化、成果展示、产权交易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为两岸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完善闽台海洋人才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闽台海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事业留才,促进人才与项目、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建立台湾海洋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组织台湾海洋专家学者来闽提供技术、项目培训服务,提高海洋人才开发服务能力。依托两岸高等院校,推动建立闽台海洋人才培养培训与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的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喜乐.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99-205.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闽台关系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262-263,287.

[3]张见.大开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92.

[4]赵玉榕.从试点直航看厦台经贸合作的前景[J]. 台湾研究集刊,2001,(4):73-80.

[5]龚仁智,李旭,陈雅惠.厦金货运直航4年货运量突破85万吨[N]. 中国交通报,2006-03-07(3).

[6]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辅导读本[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3,200-202.

[7]林娟.何必死掐到噩梦成真?[N]. 福建日报,2014-11-17(06).

[8]郭丽芳,林珊.福建发展海洋服务业的瓶颈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35-139.

[9]张珺.泉州将建成海西物流中心[N]. 泉州晚报,2011-05-27(01).

[10]卢国能.闽台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交流合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61-63.

[11]张开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广东响应[J].经济观察,2014,(7):9-13.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Fujian and

Taiwan Marine Economy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Maritime Silk”

LIN Huiling1,2 , HUANG Maoxing2

( 1.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

2. Zhangzhou City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ic decision to buil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made by the century committee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eep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global development, even more on providing a rare opportunity fo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Fujian and Taiwan marine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marine economy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analys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Fujian and Taiwan marine economy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Fujian and Taiwan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 aviation and port shipbuilding industry,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marine tourism leisure industry, so that the Fujian and Taiwan marine cooperation will have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Fujian and Taiwan; marine econom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编辑:鲁彦琪

猜你喜欢

闽台海丝福建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那个梦
海丝星座小卫星:走!带你追光瞰海
福建艺术战“疫”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