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倪维斗院士的精彩人生

2016-11-19

科学导报 2016年73期

“自古忠孝难两全”

倪母严梅卿出身于殷富之家,生性温柔聪慧,对倪维斗的影响非常大。幼时的倪维斗目睹了上海沦陷、国土遭践踏、日军对当地百姓的欺凌,这引发了他对日本人的仇恨。

1942年秋,倪父倪家玺在湖南衡阳设立了一家办事处,让妻子带着孩子们过去团聚。倪母1912年生人,时年30岁,她决定带着稍大些的老大维永和老二维斗从上海出发去衡阳找丈夫。若按照事先策划好的路线,整个路程坐一个晚上的车就到了,可当时一路上有土匪出没,还要通过沦陷区的封锁线,乃至前后花费了5个多月的时间才抵达目的地,路上非常艰苦。倪母赶上例假,血顺着腿流,倪维斗当时虽然不懂,但看到母亲走路蹒跚,又要照顾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坚韧、刚强,这些对于9岁的倪维斗来说,记忆非常深刻,并从母亲那里学会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劲头儿,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磨练。这段母子寻父,对倪维斗人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不仅增长了许多见识,这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如何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只是时隔几十年了,直到今天,每当一想到母亲,倪维斗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倪母在晚年重病弥留之际,其实是非常需要亲人照顾的,但时任副校长的倪维斗工作繁忙,也只能是雇个保姆在医院里陪伴母亲,自己一周去探望一两次,算是聊以自慰,而母亲却是在半夜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的情况下离开人世的……回念及此,倪维斗感怀惆怅不已——自古忠孝难两全啊!

真正解决问题

要回到原点

倪维斗曾两度留苏,第一次是19~25岁,第二次是28~30岁。这段时间是人生很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各方面都在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倪维斗感觉自己对苏联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认为苏式教育,包括其他一些体制,还是很好的。

倪维斗印象最深的是教机械零件设计的老师,上课时一边写板书一边讲,把6块黑板都写得满满的,讲完正好下课铃响,真是一绝,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受过非常严谨的训练似的。

教工程制图的亚美尼亚人阿鲁斯坦莫夫教授,是学生们最惧怕的老师。考试的时候,他会拿着尺子和红笔在学生们交上来的零部件总装图上随意划一下,然后让你再画出其剖面图,所以同学们要想通过这门课,就必须特别熟练地掌握,还必须从空间概念上了解零部件的结构和布局,而且铅笔怎么削,阴影如何画都是有章法的,这培养了大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留苏八年半的时光,可以说不光是在做学问方面培养了倪维斗,苏联那厚重的文化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联人的性格可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非常坦率,这对倪维斗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养了他乐观、率直、真诚的性格。

“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1987年8月,倪維斗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14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应邀到北戴河休养,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当时,83岁高龄的邓小平殷切地勉励大家说:“对你们在各自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感谢你们,党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今天没有在场的许许多多在科学技术领域里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同样的,国家感谢他们,党感谢他们,人民感谢他们。”随后,小平同志与每个人一一握手合影留念。至今,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悬挂在倪维斗住所客厅中央的墙面上,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迄今为止,倪维斗及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所作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第一,以我为主,开放创新,率先走在中国能源动力事业的最前沿。第二,煤为基础,部门整合,构建资源、能源、环境一体的新能源系统。第三,冷静定位,因地制宜,让可再生能源各尽所“能”。

1999年12月27日,倪维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他深感欣慰,因为在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组毕业和工作过的校友中先后出了7位院士,他们分别是:吴仲华、蔡睿贤、徐大懋、蒋洪德、于文虎、倪维斗、王玉明,这在其他学科不是很多见的。7位院士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内容,但都在各自领域有所造诣,推动了中国能源动力事业的发展。倪维斗认为,这一现象看似偶然,但有其必然性,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本身的重要性。能源、动力事业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燃气轮机及其系统肯定是21世纪新的能源系统的核心。二是长期以来大家都力图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中国动力事业发展的主流中去,密切注意国内外动力事业的发展,有“要做就要做得最好”的强烈意识。可以说,在中国动力事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各个关键技术问题上,清华燃气轮机专业的科研工作都站在了前列。至今,倪维斗所在团队又从宏观层面上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努力为中国宏观能源决策作出贡献。三是团队骨干成员之间的精诚团结和协作精神。这种精神对团队中的所有师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是严格的科学作风,任何事都要求从清晰的物理概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最终目的出发,形成了一整套代代相传的理念与思路。五是办实事,说实话,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赶潮流。六是在逆境中仍无怨无悔,奋力向前。总之,一个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学术氛围良好的集体,是克服困难、取得重大突破的坚实基础。

生命在于运动

倪维斗无论是去苏联留学,还是后来承担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业务工作,都一直保持着一个常年的习惯,这就是坚持锻炼身体,这其中蕴含着倪维斗人生“动力学”的奥妙。

提及这个习惯,倪维斗介绍说,自己刚考到清华的时候,年仅18岁,马约翰是当时清华体育教研组的主任,对新生教育是一种运动精神的教育。他在学校大礼堂给倪维斗和同学们作报告,年纪那么大了,还亲自做运动示范,这是倪维斗后来一直坚持锻炼的动力之一。

原来倪维斗是坚持跑步的,每天跑3000米,一年四季,风雨无阻。1988年以后,做系领导、校领导,会议比较多,但要自己主动安排,不让这些会议影响锻炼时间。譬如,如果是倪维斗自己主持会,会开到下午5:30就结束了,有些事不是多半小时就能讨论出来的。如果是别人主持会,倪维斗又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就会轻轻地同会议主席打个招呼:我有事,先走了,然后拎起包就跑去锻炼了。除了跑步,倪维斗还忙里偷闲,在办公室举举哑铃什么的,锻炼自己胳膊的肌肉,在镜子里照照,还自我欣赏一番,嗯,还挺健美,这样利于增强信心。

倪维斗认为,要把锻炼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像吃饭一样,而且要有一些好的方法。这么多年来,清华大学荒岛、学校游泳池都是他锻炼的好去处。倪维斗每天早上六点半以前去,冬天基本上没什么人,夏天人也很少,不会受什么外界干扰,于是,赶快享受这种条件来锻炼身体。倪维斗坚持跑步跑了40多年,后来年纪大了、跑步多了,膝盖有点疼,经朋友介绍,就改走路了。

倪维斗在享受坚持锻炼的种种快乐!倪维斗有家族糖尿病史,家里的四兄弟,除了倪维斗这个老二外,老大、老三、老四都曾患有糖尿病,老大已经去世了。校医院的大夫都认为倪维斗肯定有糖尿病,每年去体检,除了一般查血糖外,还要有一些附加的方法,这样年复一年,查了20多年,还是没有在倪维斗身上发现任何糖尿病的迹象。倪维斗认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对战胜遗传病有一定的作用。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出类拔萃的留洋归国学子,又从一名普通的清华大学教师成长为享誉中外的能源战略科学家,倪维斗的人生经历可谓精彩纷呈、佳话频传。对倪维斗而言,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了很多优秀弟子,他总是与学生们共勉:要把别人的优点放大一点,乘上1.2,把别人的缺点缩小一点,乘上0.8;而对于自己,则要把自己感觉到的优点乘以0.8,把自己的缺点乘以1.2,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那你心里就很平衡了。而只有心态平衡,找准了定位,才能更好地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多作出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