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公众监督“永远在路上”
2016-11-19王华玉
王华玉
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0月中下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作为给以“从严治党”为中心议题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祭旗”的一个宣传大动作,这部政论片给公众尤其是官员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纪录片第一集里,十八大以来落马的6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多名省部级高官次第亮相,其中戏份最大的当是曾经的省委书记周本顺、白恩培和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这些落马贪官面对镜头或长吁短叹,或泣不成声,一副真诚忏悔的姿态。尤其是李春城,数度哽咽,并摘下眼镜擦泪,场面之凄然,让人慨叹台上台下恍若阴阳两界。的确,这样的场景对在任官员心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和威慑,从宣传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以儆效尤的成效。
不过,如果据此就认定这些贪腐高官已经痛心疾首真诚悔罪,那恐怕也未见得。比如周本顺,他说其热衷于去赶那些商人邀约的饭局,是因为“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这话真的是藐视公众的智商。一名已经爬到了正部级高位的官员,什么勾心斗角的场面没见过,什么明枪暗箭的圈套不能识破,竟然会看不出商人邀局必有所求?这哪是“没看到”呢,分明是视而不见!可见,他是在撒谎,并未诚心悔罪,尽管他也说,“我到现在这个下场,错不在官场、商场,而在自己”。
再说了,贪官落马,真的都是咎由自取,官场(制度)就没有责任了吗?不然。官员贪腐面积之大、比例之高,说明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必定存在制度层面的缺失。周本顺授意把省军区招待所改装为自家寓所,并安排1名保姆专门为其养灵龟,2名湖南来的厨师为其做湘菜,未必他的下属都不知道这是违纪?当然知道,但谁敢对省委书记说不啊?——这难道只是“自己”的问题,而非制度之弊?
所以, 通过思想教育让官员“不想腐”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使其 “不敢腐”“不能腐”。要达到这个境界,无非两个途径:一是严密制度设计,二是加强监督。这个监督,除了纪检监察部门外,还包括公众监督。从《永远在路上》可知,现在纪检部门对群众举报非常重视,对举报人的保护也很得力,以往举报官员反被打击报复的情况较少出现了,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另一种公众监督——媒体监督,毋庸讳言,并没有呈现前行的态势,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人为的因素就不说了,就媒体业形势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给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类媒体带来了沉重打击,纷纷缩减版面,甚至停刊。而在以往,它们是舆论监督的主战场,虽然也并不能直接监督级别比较高的官员,但报道的某些案件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也能间接达到监督官员的效果。但现在这个阵地基本丧失了,而取而代之的新媒体并没有接过火炬,留下的真空如何填补,尚待观察。
过几天就是记者节了,抛出这个话题,算是《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吧,希望公众监督也能“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