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鲁迅
2016-11-19胡抒雯
胡抒雯
这次遇见鲁迅,是从刚买的最新版《彷徨》中的《祝福》开始。当祥林嫂,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重新跃然纸上时,我开始隐隐地不安,直到读见阿毛手上紧紧捏着的那只小篮,悲不能已,哭出声来……
而立之年,初为人母,再见先生,又是一次新的遇见。
学生时代,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关于先生,是别人眼中的先生,是书本中的先生,是老师嘴里的先生,距离遥远,也没想靠近。如今,有了一些阅历和体察,有了一些知识和视野,丰富了些的我再见先生,走得近了些,开始有些懂先生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重逢。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知乎”上热议先生的言说或许可见一斑。也有不少有趣的。这里摘录一些:
多年后再读鲁迅的文章,有什么新的感悟?
张佳玮:他的才学、对语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都足够了得。《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小时候不懂,只是愣看,也许还不喜欢;长大了才会觉出其中的好。
于遥:鲁迅的书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和胡适不同的也是最遗憾的一点,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寻找改进的办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最苦痛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孟小溪:鲁迅的文意尚不算难懂,最晦涩的莫过于他文中的标点符号,当年考试总考这个,从无百分百答对过,让自傲语文优秀的我惭愧了time time again。
赵胖胖:有了爱人,再读《伤逝》,才理解涓生子君的悲剧。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之后却无路可走,最初的激情无法抹去生活接二连三地嘲弄,一切海誓山盟都会回到柴米油盐。爱在承诺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今后的日子两人如何携手共度。鲁迅写在自由恋爱之风初起时的文章,也在拷问现在的每个热恋青年。永远忘不了书中写的“爱是要有所附丽的”。
黄叉叉:大一的时候听了一堂文学作品选读课,才重新认识了鲁迅,然后就此踏入深渊——当时讲《影的告别》。老师一讲,才感受到那种既不容于黑暗,也不容于光明,彷徨无地还要与黑暗作斗争的历史中间物的挣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在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正如先生自己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真的很震撼。好像就是在那一瞬间,突然就想好好做人了……还很想当一个公知……然后再去读先生的其他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无名:中国教育就是在搞笑,没有经历过社会染缸的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2年,每天在梦想和现实中挣扎,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给我最大感悟是两个字:希望!
你眼中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被过誉?
马不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古文人相轻,五四以来中国文坛多少狂生,有几个敢说鲁迅的不是?一块意识形态的抹布堵不了所有人的嘴,到最后还是笔下功夫见高低。写字儿的人拿自己的作品掂量掂量,都知道鲁迅先生,自己黑不起。
文学自古都难免沾染政治,中国近代百年政治风云,东风吹西风吹,那股风敢对着鲁迅吹?唯有先生一人屹立不倒,不是偶然现象。他们知道,大先生人在或不在,锐利的标枪就插在那,谁自己对号入座地站到枪头上,谁就要被戳穿。谁也不敢。
林国宇:鲁迅永远都没有被过誉。而且相反的,应该将鲁迅的作品作为大学生必读的课本,将鲁迅的思想作为一门课程去研究。如此这样,就可以减少知乎上70%左右的无脑撕逼,减少朋友圈里50%左右的鸡汤文和造谣帖,消灭微博和知乎上60%的道德帝和圣母。
林子:鲁迅先生是个吝啬的教书先生。每次到了发工资的时候,鲁迅先生绝对不会记错而且锱铢必较,此时的鲁迅先生俨然是一个为了一大家子生计而奔波的大学教师。
鲁迅先生又是个有人情味的丈夫。当时很多文学大家都“以身作则”的跟旧社会说再见——休掉包办婚姻的原配,很著名的有情场职业玩家徐志摩。但是,鲁迅虽然原配也是包办婚姻而来的大字不识的小脚太太,虽然鲁迅先生没有跟朱安发生过任何实质的夫妻关系当然也无所谓爱,虽然鲁迅先生是搞革命的先锋,但是他没有跟原配离婚,因为他知道在那个社会,朱安离婚后,肯定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鲁迅先生虽然不爱她,但一直供养着她,这一点来看,我为鲁迅先生点赞。
谭香山:鲁迅是个很复杂的人,他个子矮,脾气不好,悲悯又辛辣,自大又自卑,他需要爱,需要人了解,他也有自己的懦弱和不作为,有自己的问题和遗憾。他是个人。
但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是没法磨灭的,文学史上一点也没有评价过高。他写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有些好就是好,无话可说。
@yolfilm:鲁迅,去除掉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鲁迅,不过是个嗷嗷嘶叫的社会批评者。尤其是他的杂文,在我眼中,没有建树,亦不曾建设。
鲁迅对你有什么影响?
羊Vv:读鲁迅的后果,是我看不下所有近现代的作家的书,总觉得拖沓,没有节奏感,废话一大堆,无用的情节描写,干枯的对话。老舍、茅盾这些不用说了,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甚至包括废都,白鹿原……所有这些作家,我完全读不下去。 直到后来读了王小波,算是从“白话文作家鄙视症”中康复了,然后才能开始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Lucifer:去年夏天的時候,爸还在,我们一家人走进鲁迅公园,他就在树荫里默默地走着,突然说道:我辜负了鲁迅先生。
我呆了一下,似乎问了他如此说的原因,也似乎什么也没说,大抵没说什么罢,因为我如今已经不记得他给过我任何答案。
我不知道那种所谓辜负是什么样的感觉,作为一个1983年出生的人,鲁迅对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个语文课本里需要背诵的段落和总是需要被人揣摩的幽灵。
ze ran:“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到底死没死?为什么又是“大约”,又是“的确”?有没有矛盾?
人家说话就这个风格行不行呀?那时白话文刚流行,用得还不利落行不行呀?鲁迅没想好要不要给孔乙己写续集行不行呀?为什么非要解读呢?
鲁迅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烦透了各种过度解读。
王华庚:高中时候喜欢模仿鲁迅的文风写作,一次学校组织郊游活动收费,我模仿鲁迅文风给校长写了匿名信,并要求他在早操后的例行讲话里念给全校师生听。具体写了什么忘了,大概就是要抵制乱收费。
结果校长真念了,班主任听后,朝我投来愤怒的眼光,在她看来全校只有我一人会写……无后文,没处罚。
最后,用叶圣陶的一段记录结尾吧: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