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等功臣林书明的南沙600昼与夜

2016-11-19江卫阳

百姓生活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永暑礁小艇小分队

江卫阳

“万里石塘”连五岳,南沙自古属中华。自从1988年我军进驻南沙群岛,一批又一批海军官兵背负祖国人民的重托,远赴南沙守礁卫国。南沙与祖国大陆远隔重洋,高温高湿,缺少淡水蔬菜,将近29年来,一代代南沙官兵不惜远离亲人,心甘情愿为祖国在南沙尝尽千般苦,用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忠实履行神圣使命,谱写了当代军人精忠报国的光辉新篇章。尤其是我军进驻南沙初期的1988年和1989年,守礁建礁官兵高脚屋上把家安,天做帐篷礁做床,他们保卫南沙、建设南沙的可歌可泣英雄事迹,至今鲜为人知。时任海军某工程建筑处第二工程建筑队队长林书明,就是这个时期广大守礁建礁官兵的一个杰出代表。1973年12月从海南岛琼山县农村入伍的林书明,1988年和1989年在南沙分别荣立一等功、二等功。是他率突击队先敌登上华阳礁,在礁盘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为首批守礁官兵建造了第一座高脚屋;是他连续两年率领二队官兵,在上级周密组织指挥下,在军地参建单位大力支援配合下,建成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及多项附属工程和配套设施。从1987年至1999年,林书明曾6下南沙,累计在南沙度过了600多个日日夜夜……

面对妄图抢占华阳礁的侵略者炮口和枪口,林书明率突击队先敌抵达华阳礁制高点插上五星红旗,第二天在礁盘上与我突击队对峙的越军撤退后,他和战友们为守礁官兵建起第一座高脚屋;赤瓜礁海战爆发前8天,他又奉命率小分队夜战南薰礁建造我军第一座高脚屋

1989年6月29日晚,南沙星空万里,永暑礁人造陆地上灯火通明,数百名南沙军民,集合在永暑礁海洋观测站主楼的2层平台,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68周年文艺晚会。参加联欢晚会的,有守礁部队和建礁部队官兵,有海洋观测站的水文气象工作者,有来南沙巡逻的舰艇水兵,还有参加南沙建设的民工和来自海南岛潭门镇的渔民。

晚会进入高潮,主持晚会的南沙守备部队政委蒲自强动情地说:“参加今天晚会的,有去年在保卫南沙、建设南沙中荣立一等功,被誉为‘华阳虎的英雄林书明。他是目前正在永暑礁工地上日夜奋战的海军某工程建筑处第二工程建筑队队长。现在,欢迎这位就在我们身边的英雄讲话!”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林书明走到台前,手持麦克风激动地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祖国的普通一兵。光荣,属于每一个守卫南沙、建设南沙的忠诚战士!属于每一个为社会主义祖国忘我奋斗的人!”

二队官兵说,在他们队长的言谈中,常常离不开祖国。因为,他的心中装着祖国!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1988年在南沙拍摄的新闻纪录片《180个日日夜夜》的特写镜头,把林书明在南沙忘我拼搏的英姿推向屏幕前,二队战士情不自禁地说:“真该给我们队长也在南沙立一块碑!”

为了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主权,林书明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在南沙,面对侵略者的炮口和枪口,他奉献给祖国的,是一个热血男儿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1988年2月16日,农历兔年除夕。祖国南沙群岛尹庆群礁华阳礁。礁上,有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我国家海洋局南沙考察队于1987年5月设立的考察碑。就在这一天,越南出动舰船,妄图把华阳礁抢到手。正在永暑礁率领二队官兵承建海洋观测站的林书明,奉命带领一个小分队,连夜随南拖147船前往华阳礁,为我守礁官兵建造高脚屋。

2月17日,农历龙年大年初一。凌晨3时30分,由162舰和南拖147船组成的我舰艇编队,从永暑礁海域顶着大风大浪南下,拂晓时抵达华阳礁海区。上午9时许,企图抢占华阳礁的两艘越南舰船,出现在礁盘南面。我海上指挥所命令林书明,立即由他率二队志愿兵裴伟学,147船班长杨勇仁、王学周,信号兵李民合和战士杨敢林组成的突击队先敌登礁。

在林书明指挥下,突击队携带一挺轻机枪、一支冲锋枪和一部电台、一部甚高频对讲机,迅速从摇晃30多度的147船换乘小艇,开足马力向礁盘挺进。几乎在同一时刻,5个荷枪实弹的越军乘坐橡皮舟,发疯似地划向礁盘。这时,我舰船距我考察碑约1000多米,而越军舰船距我考察碑只有七八百米。谁先抵达立有我考察碑的礁盘制高点,是速度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

礁盘外,越军的舰船亮出了黝黑的炮口;礁盘边缘,橡皮舟上的越军在拼命划桨。突击队员们一个个急红了眼:“我们的领土,岂能让敌人践踏!”林书明命令队员们把子弹推上膛,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越军的橡皮舟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礁盘边缘横冲直撞,寻找进入礁盘的口子。林书明和战友们乘坐的小艇,刚开上礁盘就搁浅了。他知道,礁盘都是周边高,里面低,只要突破礁盘的边缘,小艇就可航行。紧急关头,他果断命令大家下水推艇。队员们跟着他一齐跳入海水中,冒着被海浪卷走的危险,踩着尖利的珊瑚礁,推艇冲过礁盘边缘。

突击队赢得了关键的一步,先敌抵达礁盘制高点。

考察碑就在眼前了。然而,奔腾的潮涌在立有考察碑的礁石上击起冲天浪头,小艇无法靠礁,一停机就会被大浪卷走。林书明在心底呼喊:“报效祖国的时刻到了!”他瞅准一排涌浪刚过的一瞬间,奋不顾身从艇首一跃而起,纵身扑向考察碑。

就在林书明双臂奋力抱住碑身的一刹那,花岗岩碑石棱角,把他厚实的工作服划开一个大口子,并在他的右胳膊上留下一道3厘米多长的血口。顿时,他伤口的肌肉外翻,鲜血流淌。林书明把伤痛置之度外,在礁石上站稳脚跟,迅速接应队员裴伟学、杨勇仁上礁,紧接着组织大家插国旗。

插旗,必须先把钢钎打进礁石,再把旗杆固定在钢钎上。礁盘上的珊瑚礁岩坚如磐石,一根钢钎打弯了,换一根;换上的又打弯了,再换一根;直到第7根,钢钎才被牢牢打进礁石。中午12时许,华阳礁上终于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此时,已经爬上礁盘的5个越军,正划着橡皮舟朝我考察碑直扑过来。林书明一插完国旗,立即命令班长杨勇仁把轻机枪架在立着考察碑的礁石上。越军见我突击队架起机枪,在距我考察碑约100米处停了下来。他们除了两人各持一支冲锋枪,枪口直指我突击队,其他3人有的手持砍刀,有的手持斧头。林书明坚定地对队员们说:“只要敌人胆敢妄动,我们就坚决还击!人在旗在!活,站在祖国的考察碑旁;死,死在祖国的五星红旗下!”

双方对峙1个多小时后,越军划动橡皮舟后撤到距我考察碑约300米处,然后在潮水淹没的礁盘上插了一面越南国旗,继续与我突击队对峙。

越军后撤后,林书明想伺机抓紧在礁盘上为守礁官兵建造一座高脚屋。经请示我海上指挥所同意,林书明派班长王学周和战士杨敢林开小艇回147船,接应二队小分队人员携带建筑材料上礁。其余3个突击队员,留下来和他一起坚守考察碑护卫国旗。这时,浪潮更凶猛,人在立有考察碑的礁石上根本无法站稳。林书明让大家腰缠缆绳,再把缆绳系在礁石上。海浪冲击,缆绳把人从礁石上拉下来又甩上去,甩上去又拉下来,大家咬紧牙关坚持,手中的轻机枪和冲锋枪始终不离身。

下午3点多,王学周、杨敢林驾驶小艇,顺利接应二队助理工程师黄学华,战士付雄平、潘三发,棚工莫庆嘉、肖谛光,携带建造高脚屋的材料来到考察碑。

直到日落,敌我双方还在礁盘上的潮水中剑拔弩张地对峙着。天黑前,我海上指挥所又给突击队增援10多名官兵,乘162舰小艇抵达考察碑。这批官兵人手一枪,礁盘上敌我双方对峙的兵力,我方已占绝对优势。林书明把所有兵力分到两艘小艇上,艇与艇用缆绳连结起来,再用4根缆绳栓在礁石上,艇首和艇尾,指定专人看守,防止断缆发现不及时,被海浪连人带艇卷进大海。随着风浪不断增强,缆绳“咔嚓”一声,断了。大家又用粗铁丝拧成4股、6股,仍然折断。林书明下令两艘小艇开伡顶浪,坚守考察碑。

突然,一艘小艇的机器停伡了。林书明判断是断缆缠住了螺旋桨,必须潜水砍缆。当时,天空黑得像一口倒扣的铁锅,林书明早已下令实行灯火管制,不准打手电。摸黑潜入海水中砍缆,随时有被小艇撞伤、压沉,或被狂涛卷走的危险。林书明操起一把太平斧就要下水,黄学华见状坚决地对林书明说:“你是指挥员,又受伤了,我的水性比你好,要下,我是当然的人选!”林书明用力握了一下黄学华的手,同意了他的请求。黄学华操斧下到海里,奋勇拼搏半个小时,终于清除了缠在螺旋桨上的断缆,使机器恢复转动。

这一夜,狂风裹挟暴雨4次袭击华阳礁。在林书明的组织指挥下,来自不同建制单位的全体突击队员只有一个信念:祖国领土不能丢,五星红旗不能倒!大家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同时,始终百倍警惕紧握手中枪,防范敌人夜间摸黑偷袭。

拂晓前,林书明接到我海上指挥所通报,在我舰艇编队和登礁官兵严阵以待威慑下,5个上礁的越军已经拔下旗子灰溜溜撤退了,两艘越军舰船也已撤离华阳礁海域。

第二天,农历龙年大年初二。这天从早晨5时至下午3时,林书明和战友们又连续奋战10个小时,在华阳礁上为首批守礁官兵建起第一座高脚屋。直到当日下午5时,林书明带小分队登上162舰,他才悄悄找舰上军医包扎了伤口。而此时,他们自除夕晚饭在147船一人吃了两三个包子后,大家已经47个小时没吃一口饭。

3月初,林书明奉命率小分队转战郑和群礁南薰礁,为守礁官兵建造高脚屋。1988年之前,越南当局已非法侵占我南沙17个岛礁。从1988年1月开始,越军加快非法侵占我南沙岛礁的步伐。1988年2月越军妄图侵占华阳礁失败后,又来了多艘舰船,妄图染指我军尚未驻防的岛礁。

3月6日,林书明率二队小分队随503护卫舰抵达南薰礁海域。当晚9时,我舰艇编队指挥所下达命令,要求小分队务必在天亮前上礁抢建高脚屋。林书明接到命令后,果断地对503舰舰长、政委说,现在就是天亮前,必须马上行动。1个小时后,小分队5名官兵和2名棚工,以最快速度备全搭建高脚屋所需材料,带着5支冲锋枪,换乘503舰2名战士开的小艇出发。当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天黑海也黑。由于海区敌情复杂,我舰实行灯火管制,小分队在海上同样不能使用手电等照明设备。南薰礁是水没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根本看不到礁盘在哪里。小艇航行约半个小时,林书明手持长竹竿多次探测水深,都未能测到礁盘。海上风浪越来越大,小艇前后舱都打进了海水。在小艇后舱掌舵的战士惊呼:“林队长,小艇进水了!”如果小艇舱内水深超过20厘米,安装在后舱的推进器就会报废。一旦小艇失去动力,将被浪涛卷走。小艇上的排水泵,又有故障无法使用。尽管林书明和队员们用安全帽拼命舀水,可是排出的水没有灌进的多。林书明再三考虑后,只好下令返航。

此时小艇已远离503舰,海天漆黑一团,503舰在哪里?小艇返航10多分钟,眼力好的小分队志愿兵裴伟学向林书明报告说,他发现有个方向刚刚闪了一下小灯光。林书明判断那是503舰桅杆灯,隔一会闪一下。半个小时后,小艇终于安全回到503舰。

上舰后,林书明向503舰舰长、政委提出,先确认礁盘方位,把舰开到离礁盘近些的海域,然后小分队再次出发。

503舰动用舰上雷达和声呐设备,终于确认了礁盘的方位。经紧急请示我舰艇编队指挥所同意,503舰向礁盘方向开进了约1海里。下半夜4时许,小分队乘小艇再次出发。不久,官兵们发现波涛冲击礁盘边缘激起的白浪花,小艇加速前进。小艇开上礁盘后,林书明一边手持竹竿插入水中测水深,一边指挥小艇前进。经过一番辗转勘察,林书明选定一处海水最浅的地点,组织小分队迅速展开作业。

天亮前,小分队正在摸黑作业搭建高脚屋,负责瞭望的战士突然发现海上有个目标,由远及近朝小分队作业点运动。这个战士紧张地向林书明报告:“队长,敌人上来了!”林书明立即下令停止作业,队员们迅速操起冲锋枪子弹上膛准备应敌。稍顷,林书明仔细辨认运动目标的机器轰鸣声,判断是我方小艇,他赶紧命令大家关上冲锋枪的保险。又过一会儿,眼尖的裴伟学高兴地向林书明报告:“队长,果然是我们的小艇!”原来,小艇是从指挥舰502舰开来的,编队指挥所让他们上礁了解小分队的作业情况。因为小分队未携带通信设备,502舰无法向他们通报。当时海区敌情复杂,负责瞭望的战士警惕性高,小艇刚开上礁盘,他就及时发现了目标。

3月7日下午2点多,林书明和战友们终于在南薰礁礁盘上,用竹竿、竹壁、竹席和沥青纸板,为守礁官兵搭建好一座高脚屋。这种简易高脚屋,后来被称为我军在南沙的第一代高脚屋哨所。

完成南薰礁抢建高脚屋的任务后,林书明又奉命率小分队前往九章群礁东门礁。他3次登上东门礁勘察,为建造高脚屋选址。

1988年3月10日,由于建设海洋观测站工期紧迫,林书明奉命从东门礁海域乘军舰回到永暑礁,带领二队建设永暑礁海洋观测站。4天后,九章群礁赤瓜礁“3·14”海战爆发,我舰艇编队经过28分钟自卫反击,击沉越军2艘武装运输船,重创越军505号登陆舰,粉碎了越军侵占赤瓜礁的企图。

在波涛滚滚的南沙永暑礁,林书明连续两年率领二队奋战300多个日日夜夜,建成造福全人类的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及多项附属工程和配套设施。

回到永暑礁后,迎接林书明严峻考验的是,如何带领二队在高潮时波涛滚滚的永暑礁上,完成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设任务。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第14届年会,要求各国建立本国境内的海洋观测站。同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施工任务主要由海军承担。1988年1月,海军派出施工部队前往永暑礁施工。时年32岁的林书明,奉命率二队出征。1988年1月30日,他与二队所在工程建筑处副处长沈时聪带领先遣人员,和兄弟单位施工部队一起,从广东湛江某军港乘军舰出发。2月2日凌晨,执行施工任务的舰船编队抵达南沙永暑礁海域。当日早晨5点多,沈时聪、林书明等11名官兵涉水上礁盘,经过两天两夜苦干,建成我军在南沙第一座高脚屋哨所。

作为第一代南沙建设者,林书明和战友们在永暑礁上住的,是用竹竿做支架,竹壁做墙,竹席和沥青纸板盖顶的工棚。白天烈日一烤,工棚内温度高达50℃。没有新鲜蔬菜,天天吃罐头菜,许多官兵口腔和舌头溃疡,很难吃下米饭、馒头。所以一日三餐,吃的是战士们戏称为“深水炸弹”的面疙瘩和米粥。南沙远离大陆,淡水贵如油,用塑料桶到工作母船上装回的淡水,只能保证饮食之用。刷锅、洗澡、洗衣服,都得先用海水,最后才用少量淡水过一下。个人的生活用水,最困难的时候一人一天只能分到一口杯淡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二队官兵们白天头顶烈日,晚上披星戴月,每天挥汗如雨紧张作业十五六个小时。身为队长、工程师的林书明,既是施工指挥者,又是普通劳动者。建站用的水泥,有1500多吨是靠人力一包一包从登陆舰坦克舱扛上工地。一次,927登陆舰运来800吨水泥。林书明在全队叫响“拼一拼,拿下水泥800吨”的战斗口号,自己带头扛。扛完800吨水泥,他和大家一样,体力消耗已拼到极限。

一天凌晨3点多,强台风袭击永暑礁。凶恶的巨浪,无情地吞噬着官兵们用珊瑚沙堆积起来的人造陆地。危急关头,林书明率先跳下缺口,几十名官兵紧跟着舍生忘死跳下去,用人体组成一道挡浪墙,顽强地抵挡劈头盖脑压过来的一排排巨浪。整整两天一夜,林书明和战友们英勇地与狂风恶浪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保住了共和国这块新生的陆地。

在那艰辛的日子里,林书明豪迈地说:“为了让祖国的高大形象早日在南沙威威武武地树立起来,即使舍去我这百把斤,也在所不惜!”

1988年“八一”建军节,在上级周密组织指挥下,在军地参建单位大力支援配合下,经过二队官兵和数十名民工18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拼搏,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成投入使用。8月2日,海军在永暑礁举行海洋观测站落成典礼;8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给全体建设者发来嘉奖电。上级为了表彰林书明和二队全体官兵作出的卓越贡献,给林书明记一等功,给二队记集体一等功;全队还有16名官兵,分别荣立了一、二、三等功。

1989年春,林书明奉命再赴南沙,率领二队承建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收尾工程。

早在1987年,林书明就参加对南沙群岛为期20多天的科学考察。1989年再赴南沙,是他第三次到南沙。出征前,二队所在工程建筑处处长沈时聪、政委王意成,深入二队开展以“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全队军人大会上,林书明对官兵们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替今后的努力。为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主权,我们要准备在南沙吃更大的苦,争取为祖国再立新功!”在紧张的组织筹划阶段,林书明根据1988年在南沙施工的经验,向上级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

到了南沙后,二队照样面临着没有蔬菜、缺少淡水的困难。因为头一年在南沙患下严重的结肠炎,林书明一日三餐只能吃下一碗米粥。身体泡在海水里一受凉,结肠炎就会发作,连日拉稀。上礁半个多月,他的体重就掉了8斤。战士们看他瘦得变了样,没有一个不心疼,他却爽朗地说:“能为建设祖国南沙出力,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身体累坏了不要紧,无非提前告老还乡。”当运输船运来建筑材料时,他带领着大家用一双手、一副肩膀,连续奋战84个小时,把1000多吨建筑材料如期卸上工地。

新建保护海洋观测站码头和港池的南挡流堤(也叫防波堤),长近百米,高2.5米,需浇灌混凝土1700多立方米,护脚填石600立方米。在突击水下工程期间,林书明每日和大家从早晨6点,苦干到第二天凌晨二三点,甚至通宵达旦。战士们一次次劝他歇一歇,他总是说:“这活我清楚,我的岗位在这里!”

新建引导船舶航行的2座灯桩和2座导标,需要利用退潮时争分夺秒施工。有一回,要把100多斤重的航标灯架,抬到1公里外的礁盘西南角安装点。战士们不让林书明抬,可哪里劝得住。半路上,他一脚踩空,被灯架砸倒在海水里,接连灌进几口海水。他挣扎着爬了起来,又把抬杠压在自己的肩膀上。

在施工现场,林书明吃苦在前,重活危险活干在前。战士们休息了,他还在检查验收施工质量,或者研究图纸,运筹规划第二天施工方案。长时间的日夜操劳,加上疾病的折磨,令林书明心力交瘁。一天中午收工,林书明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回到工棚,突然眼冒金星,一阵晕眩。他赶紧扶住床架,身子一靠上铺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开午饭时,战士们发现队长不在,当大家在工棚里找到他时,望着他紧闭的双眼,在场的战士一个个热泪盈眶。

让林书明欣慰的是,二队教导员黄育芳是个很优秀的基层政工领导。他在二队和林书明搭档3年,彼此配合十分默契,齐心协力把二队打造成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全军学雷先进集体”。在艰苦的南沙工地,二队全体官兵始终保持旺盛斗志。

经过林书明和战友们150多个日日夜夜英勇拼搏,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整个收尾工程于1989年9月提前60天竣工。为了表彰林书明和二队官兵作出的贡献,上级给林书明记二等功,给二队记集体三等功。1989年9月,林书明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英模大会。这一年,他还被评为“海军先进科技干部标兵”。

说起当年未能如愿为年迈的父母打成一口井,林书明说:“井是家,海是国。作为一名祖国卫士,我义无反顾,别无选择!”

1990年3月,林书明被组织上提拔为海军某工程建筑处副处长。此后11年间,他历任海军某基地后勤部工程处处长、海军某工程建筑处处长、海军南海舰队某工程指挥部副主任。虽然工作单位和职务几经变动,但林书明依然与南沙有缘。从1990年到1999年,他又3次奉命带领工程部队赴南沙渚碧、美济等礁,执行我军在南沙设防岛礁的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又在南沙度过了将近300个日日夜夜。

1991年,林书明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反映他保卫南沙、建设南沙英雄事迹的电视纪录片《拼命三郎林书明》,于1991年“七一”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林书明第6次到南沙,是1999年9月。当时,他已是海军南海舰队某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在美济礁建设工地100多天,他作为一个副师职领导干部、海军大校,照样和施工部队战士住在礁盘上的高脚工棚,照样要克服高温高湿、缺少淡水蔬菜等困难。

林书明的父亲是1941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离休前是海南文昌市国营盐场的场长。老人离休后,回到老家琼山县演丰镇茂山村,和一直在老家的林书明母亲共同生活。林书明的妻子朱哺英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1982年他们结婚时,朱哺英在广西防城中医院工作。他们的女儿,出生于1985年。1989年夏天我在南沙期间,曾在永暑礁上20多天,一日三餐与林书明同在露天共用一张简易小餐桌,同吃一盆与战士、民工一样的罐头菜。7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二队加完夜班,我和林书明在礁上谈心。林书明说,结婚有了孩子后,一家5口分居3地,他既顾不了年迈的父母,也顾不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当时,王意成已从华阳礁工地回永暑礁工程指挥部,在礁上和我同住一屋。“八一”前夕,林书明得知我过几天就要回大陆了,抽空和永暑工程指挥部的林泽青科长、张震涛工程师结伴,来我们这间屋子小坐。他们走后,我和王意成聊起林书明家里的情况。王意成感慨地说,为了祖国海防建设,林书明长年累月在海边防野外作业。结婚7年了,他妻子到部队探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1个月。

1988年元旦后,林书明利用探亲假回海南老家探望父母,年近7旬的母亲难过地对林书明说:“什么时候全家才能团聚哇!”

这次回老家,林书明是在得知部队有可能开赴南沙执行任务的消息后,把刚来队没几天的妻子和女儿送回广西防城。离开防城时,3岁的女儿怯生生地问林书明:“爸爸,你不要我们啦!”林书明强忍泪水告别了妻子女儿,又急匆匆辗转赶回琼山县老家探望父母。时值海南旱季,林书明老家茂山村的水井断水了。他到家的第一天,看到母亲一步一颤,从3里外的邻村水井挑回饮用水。目睹此景,林书明的心头一阵阵发酸。为了尽到做儿子的孝心,他想抓紧时间给父母打一口井。

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回到老家第3天,林书明接到部队为执行南沙任务催他归队的电报。接到电报的当天,他就启程往部队赶。入伍后,林书明参加建设的大大小小国防工程数以百计,而这一次,他这位曾在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专修过1年建筑结构专业的海军工程建筑队队长,终于没能为年迈的父母打成这口结构简单的水井。

事后,林书明动情地说:“井,狭小;海,博大。井是家,海是国。作为一名祖国卫士,我义无反顾,别无选择!”

如今,我军在南沙群岛驻防的岛礁已经旧貌变新颜,而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华阳虎”林书明,也已步入花甲之年。2014年退休后,林书明和爱人朱哺英回到海南家乡茂山村,陪伴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老母亲。

尽管已经告老还乡,林书明依然情系南沙。今年1月6日,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试飞成功;7月13日,美济礁、渚碧礁新建机场试飞成功。“八一”前,林书明在电话里高兴地对我说,试飞所用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离他老家茂山村就三四公里。而从美兰机场乘民航客机去南沙这3个机场,都只需飞行近2个小时。在此后的几次通话中,他多次表达希望能有机会再去南沙,看看我军驻防岛礁新面貌的强烈愿望。

林书明,今天,当你回首往事,你可以欣慰了。因为,在祖国南沙82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倾注了你的一份血和汗,融进了你的一份情和爱。为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主权,你献出了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全部忠贞。你无愧于南沙,你无愧于祖国!但愿你在有生之年重返南沙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作者附言:本文配发图片除署名外,视频截图均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180个日日夜夜》(摄影:曾国富、周方平),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出品的电视纪录片《拼命三郎林书明》(摄制:杜焕壮、梁庆才、闫辉、曹兴华、徐宏)。

猜你喜欢

永暑礁小艇小分队
池上
穿越火线之排雷小分队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赶潮小分队——潮汐能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劳动小分队,出发!
南中国海军魂
娇美礁更美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