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下):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2016-11-19黄元炤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中国现代主义(下):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
(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中文摘要:
本文继续观察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这一实践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20世纪30年代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从中,可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并不落伍,而是积极地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但其追求现代建筑的态度是谨慎的,一步一趋地探究尝试着这一新建筑思潮。
往现代建筑的方向尝试,平屋顶,半圆形雨棚,弧形钢窗
杨廷宝在早年曾有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的作品(原天津中国银行货栈)。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随基泰工程司来到南京的他,设计的绝大部分作品皆倾向于中华古典、中式折中风格,只有原(南京)大华大戏院,带有点现代建筑的倾向。
原(南京)大华大戏院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是当时南京最早建造的戏院之一,也是规模最大、配备齐全的一家戏院(容纳1000余人),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砖墙承重。杨廷宝按照现代剧场的要求与配备来设计,不浪费任何空间,建筑饱满地坐落在场地上,主入口设于临街面,两侧是散场出口。室内采对称式布局,一楼有宽敞门厅,12根红柱,左右两侧是售票房及男女厕所,楼梯置于门厅后中间处,经由楼梯两旁通道到达观众席,尽头是舞台,一楼靠两边是安全出口通道,分别有一?座楼梯(安全逃生梯)。而二楼的布局重点是用回廊联系空间,门厅上部的回廊包覆着矩形挑空空间,挑空顶部是格子状吊顶,置嵌灯,回廊两侧有办公室、男女宾休息室、冷饮室,回廊与二楼楼座间有1个穿堂,置1个室内喷泉及2间衣帽间,楼座旁有吸烟室,吸烟室连接着楼梯(安全逃生梯),方便散场疏通,而二楼舞台上方处也有一回廊,边上有数间化妆室、厕所与机器房。入口雨棚处采用了横向的弧线处理,两三条弧线相互交叉,并让此成为一、二层立面的水平向延伸划分,入口两旁也削角为弧形墙,而二层立面下方设一排矩形窗,也在两侧墙面削角为弧形墙,抛弃多余的装饰元素。可以观察到,立面的水平、弧线与弧形墙的语汇,标志着杨廷宝往现代建筑的方向尝试,但在室内及局部,仍是浓厚的中华古典装饰氛围,大红柱柱头有彩画纹样、回廊的框边有雀替装饰、扶手有镂空的古典装饰纹样等,都显示此建筑仍是一个折中设计,却稍往现代建筑靠近。
基泰工程司其他建筑师多少也对现代建筑进行过探索,原(南京)国际联欢社就是一例,由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梁衍主导。联欢社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层,平屋顶,入口为半圆形雨棚,中间部分以框架柱与弧形钢窗结合,而部分墙面以檐口线和窗腰线等横向线条为主,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除了上海、南京,其他区域(长沙、北平、广州)也有部分建筑师在对现代建筑进行探索。
墙面转角处施以圆弧收边,倾向于表现主义,外在形式是内部功能的反映
原本从苏州回到上海重整“华海建筑”业务的柳士英,于1934年又再度离开上海,奔赴长沙,任教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任系主任。这一时期,可以在原(长沙)湖南电灯公司办公楼项目中,观察到柳士英的设计演变,他开始倾向于对现代建筑进行探索,但还不太明显。
在柳士英的早年设计中,装饰性元素偏多,如原(上海)中华学艺社,且还有点西方古典倾向,如原(安徽)芜湖中国银行、原(上海)王伯群故居,但更多的是折中的体现,如原(上海)同兴纱厂、原(杭州)武林造纸厂、原(上海)大夏大学校舍与原(上海)大夏新村。到了长沙后,柳士英在电灯公司办公楼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性元素偏少,并设矩形窗,他还在墙面(主入口处、顶部一圈水泥墙面)转角处施以圆弧收边,这有点倾向于表现主义的手法。因此,可以稍微窥视到,柳士英正往现代建筑的试验迈进,之后,他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于湖南大学内创作出一系列倾向于现代建筑的校园建筑,迎来了个人设计实践的高潮。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沈阳创办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3年后(1931年秋),受朱启钤极力邀请,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一职,从沈阳回到北平,加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建筑,研读清工部《工程做法》,请教老师傅,把学习心得写成《清式营造则例》一书(1934年出版),还自1932年起组织调查队,每年作2次调研,探寻古建筑的遗迹与实例。第一次调研就发现河北蓟县独乐寺,是当时发现最古的木构建筑,接着陆续调查正定隆兴寺、宝坻广济寺、赵州大石桥、大同善化寺、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重要建筑。在这时期,梁思成与林徽因还承接了原(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原北京大学地质馆与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3个项目,其中,原北京大学地质馆与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皆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高3层,局部4、5层,共设有112间居室,平屋顶,砖混结构,墙体使用灰砖。在设计中,梁思成注重内部的功能合理布局,体现一个现代宿舍楼的设计,形随功能而生,外在形式已是内部功能的反映。建筑分8个的居住单元,单元大门朝向内院,每单元设有楼梯,单元每层有6—8间居室,内有壁橱,居室外有走廊联系,在尽头设有公共厕所与水房。在立面上,梁思成没设计太多的装饰性元素,有别于原(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外墙上有古典斗栱、人字栱的装饰符号),相当简洁。原北京大学地质馆也是如此设计。
实用,减少浪费,形体简洁,横向窗带,首重功能,方形,非对称性,半圆弧形悬挑阳台,螺旋钢梯
广州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也是个试验现代建筑的大本营,体现在校园与住宅建筑上,其中以林克明、胡德元为代表性建筑师,他俩也是(广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科的老师。
早年,林克明是以古典风格设计扬名于中国近代建筑界。可是在广州勷勤大学校舍设计中,林克明以实用、经济为设计原则,减少铺张浪费,不采取华丽繁复的装饰,校舍皆是平屋顶,3层高,局部4层,形体明快简洁,皆水平展开,线条利落,并采用横向的窗带,少量的装饰性,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林克明在工料上也以坚实与适用为主,但工料价格时有起落,这些校舍皆在1935年左右建成。同一时期,林克明在部分(广州)中山大学校舍设计(原发电厂、原学生宿舍)也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平屋顶,形体明快,线条简单,首重功能,完全不采用古典的构件形式和装饰手法,虽然,其他“中大”校舍多是中华古典、中式折中的设计。
以上,可以观察到,林克明在“勷大”、“中大”校舍设计上已进行现代建筑的试验,同时在“勷大”建筑学教育上也施行一套现代建筑的教学理念,办过教学成果展,出书,向外界宣告。因此,广州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代建筑界抑或建筑教育界现代建筑运动的大本营,他们也称之为新建筑运动,“勷大”的师生对现代主义思潮、现代建筑有着清晰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与肯定。早在(广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时期,林克明就曾在《广东省立工专校刊》上撰文(《什么是摩登建筑》,1933年),是他第一次向外界介绍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因此,他早已意识到这一新思潮对建筑的影响,而他的留法经历(1921—1926年),更让他早就关注到现代主义思想(酝酿于20世纪10年代末)。
胡德元是林克明的好伙伴,两人的建筑学教育理念趋近,即认同现代建筑的教学理念,他曾在建筑史课目,介绍现代建筑思潮及演变的脉络,让学生能够清晰分辨古典与现代的差别。
原(南京)大华大戏院
原(南京)国际联欢社
原(南京)国际联欢社
原(南京)大华大戏院
原(长沙)湖南电灯公司办公楼
原广东勷勤大学校舍
同时,胡德元也撰文(“建筑之三位”)阐述他对现代建筑的观念,即实用是现代建筑的基本意义,首重用途,后才关注材料,最终转化为艺术精神方面的一种思想。胡德元设计的原(广州)中山大学电话所就是一个较为标准的现代建筑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中期,林克明在广州越秀北路一带参与规划独院住宅小区,是简易的平房,低层、低密度。抗战爆发后,林克明短暂住在其中一栋(后称林克明自宅),至今保存完好。
林克明自宅于1935年建成,由林克明本人亲自设计,是广州地区有防空洞(厚度1米)的第一栋私人住宅,高2层,平屋顶,由清水红砖墙结合淡黄色意大利抹灰,设有露台、花园和围墙。由于场地向南偏东30度,纵深约10米是平地,其余是坡地。在设计时,林克明筑挡土墙填平至16米,填平部分作半地下室使用,有厨房等功能空间,外有服务平台,可供洗衣、晒衣用。林克明以满足现代居住功能而布局,一层的门厅、客厅与餐厅在同一个大的空间中,使得室内空间显得宽敞有流动性。设一书房,供林克明自己与夫人在家备课用。二层设有主卧室、卧室与居室,主卧室外有一半圆弧形悬挑阳台,由钢管柱栏杆围合,且建筑是一个简单的矩形,所以,半圆弧加方形体现的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常见的非对称性、几何形的体量组合语言,还开设有转角窗,窗外有曲线形窗格。主卧室的半圆弧形悬挑阳台下方是一开放的车库。二层后方的居室可供休息,并有一螺旋钢梯可到上方平台空间。这是一个较为标准的现代建筑设计。
面向国际,积极地与世界接轨,展现对现代建筑的追求
总体上观察,20世纪30年代后是中国近代建筑师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面向国际,积极地与世界接轨,部分建筑师展现对现代建筑的追求,他们试验的态度是谨慎的,一步一趋地探究着这一新建筑思潮。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现代建筑作品剧减,部分建筑师随着国民政府撤往西南大后方,让这些区域(昆明、重庆)也出现了少量倾向于现代建筑的作品。
采用曲线形,竖与横的对比,大面积玻璃窗,水平水泥饰带,虚实墙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决定前往昆明继续开拓业务,设立“华盖建筑”分所,维持公司的营运。早在抗战前,赵深已承接昆明业务(原昆明大逸乐大戏院),而原(昆明)南屏大戏院是赵深在昆明承接的第二个大戏院项目,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原(昆明)南屏大戏院由昆明地区上层社会龙云(1884—1962年,字志舟,彝族,主政云南17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夫人顾映秋与卢汉(1896—1974,原名邦汉,字永衡,彝族,中国近代军事家)夫人龙泽清、刘淑清等出资建造,建于1940年,号称是最豪华的、最为现代化的远东第一影院(上映的影片与好莱坞同步)。昆明也在战时成为中国近代的电影事业中心,许多大影片公司(华纳、环球、雷电华、派拉蒙、哥伦比亚、联美等)在昆明派驻代表,负责办理影片相关业务(播放、租片)。
原(昆明)南屏大戏院场地临街(晓东街),赵深将戏院设计成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几何体,高3层,南向呈圆弧形,底层作为戏院主入口。经由主入口进入室内后,一层有挑高大厅、售票处及休憩等候区,二层设有环绕回廊及茶座。而在观众厅设计上,赵深采用曲线形,满足了观众观看的视线,最多可容纳1400人。在外立面设计部分,水洗石的外墙,在造型、语汇上,相当程度与原(上海)金城大戏院相似,采用竖向与横向的对比表述,竖向语言产生在圆弧形戏院主入口上方,由7根从二层底贯通到三层顶的水泥小圆柱,收到墙板内构成,并用大面积玻璃窗来增加室内大厅的光线,另外在东面墙上嵌有一高于戏院3米多的竖向墙板,上覆有戏院名称;横向语言产生在东、西面的墙上,赵深用水泥的分割勾缝与墙面上两段的水平水泥饰带(内置两排方块窗)来构成。以上的操作说明,赵深在昆明再一次试验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与手法,即虚实墙面与横平竖直。原(昆明)南屏大戏院建成后,盛极一时,与原(南京)大华电影院(基泰工程司的杨廷宝设计)和原(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设计)相媲美。
对环境体察,功能性思考,几何形,随机放射的布局,室内流线顺应山坡,圆形建修饰堪尬面
另一家建筑公司基泰工程司在西南大后方的许多项目皆围绕着古典风格打转,但仍有个别项目突破了古典的范畴,向现代建筑方向试验着,比抗战前更往现代建筑靠近,仍由杨廷宝设计,如原(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原(重庆)圆庐。
建于1940年前后的联欢社与圆庐相距不远,高2层,皆为砖木结构。联欢社是一自在生长的非对称性平面,是对环境现状(临道路转弯处而成形)体察后而产生的布局,倾向于现代功能性的思考。圆庐则是将几何形平面(圆形、长方形带尖角)置于场地之中,来探讨简单形体与环境(山势)之间的对话。两者设计中都因应于环境而设计,生成的平面皆挣脱了古典所赋予的对称性命题,同时分别走向随机与放射的现代室内空间布局。联欢社的随机是在“L”字形之间用两个大小不一“八角”形扣合,在一端长出一个“一”字形平面,由一直向楼梯联系(因地形而高度不同),大“八角”形中有8根圆柱环绕,而小“八角”形对应的是主入口,主入口外是道路转弯形成的小广场,入口门厅旁有一楼梯沿着“八角”边而上,室内有两处是4、5步短阶梯,都让室内流线因功能及顺应山坡而走得更加自由。圆庐因圆形平面而让室内形成放射、同心圆布局,起居室(一楼)与圆厅(二楼)为中心,其他扇形用房(门厅、传达室、会客室、卧室、餐室、书房、居室、储藏室、卫生间)环绕而设,在一层伸出一长方形带尖角平面,布置厨房、工友室及穿堂。由于周边房子为传统坡屋顶,因此,联欢社与圆庐皆因地制宜地设了坡顶形式覆盖,联欢社有八角攒尖顶与歇山顶,圆庐有六角形花瓣伞顶,覆盖重庆常见的青瓦,也设了无装饰元素的八角窗、长方形窗与矩形窗,尤其在圆庐圆厅顶部设一圈气窗,以利采光与通风,也是与自然对话的窗口。
几何的圆形平面也用在原(重庆)中国滑翔总会跳伞塔的设计中。跳伞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圆锥形。塔高40米,塔身底部直径3.35米,塔身顶部直径1.52米,塔内有螺旋楼梯,塔尖外设3只伸出长30米的钢臂,各悬一伞,作为培训飞行员跳伞之用,塔底有一直径40米的圆形平台,由6根方柱支撑。几何形体在此项目中运用得更加精简,这是因其功能相对地单纯而致。
在重庆期间,“兴业建筑”也设计了原(重庆)建国银行行屋。原(重庆)建国银行行屋是1941年由刘芹堂开办的建国银行总行,是商业银行,原本(重庆)建国银行是由泥巴和竹子为材料修建成的平房,于1944年重建,委托“兴业建筑”负责设计。重新设计时,由于原建国银行的地基面积较小,且临街道转角面,过往的行人与车辆较多,阻碍交通,碍观瞻,故“兴业建筑”便将原本的方形建筑改设计为高5层的圆形建筑,修饰了方形的堪尬面,圆形既缓和了一切,同时也展现出几何形体的纯粹性,相对也满足了现代化的银行功能。而立面上竖向的墙面分割,更将圆形建筑彰显出一种向上的视觉延伸性,在城市中,极为醒目,而简洁纯粹的形态则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原(昆明)酒杯楼也是如此设计的。
原北京大学地质馆
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校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电话所
原广州中山大学电话所
值得标记的建筑现象的转移
总之,“华盖建筑”昆明分所的作品,基本延续抗战前事务所设计的基本思路(现代建筑),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基泰工程司则是尝试着现代建筑,“兴业建筑”亦是。他们与其他原本在沪宁地区发展的建筑师,纷纷将建筑设计经验西移应用在昆明、重庆,且更多倾向现代建筑的试验,是一个值得标记的建筑文化传播现象,就如同二战前,一批欧洲建筑师转往美国而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引入美国的情形一样。
原广州中山大学电话所
林克明自宅
原(昆明)南屏大戏院
原(昆明)南屏大戏院
原(重庆)圆庐
抗战期间,在天津、上海地区,仍有部分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建筑探索,包括有阎子亨设计的原(天津)久安大楼,雍惠民设计的原(天津)孙季鲁故居,范文照设计的(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上海)集雅公寓,奚福泉设计的原(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与(上海)玫瑰别墅,顾鹏程设计的原(上海)贝当路249号住宅,谭垣设计的原(上海)福开森路12号住宅。
用圆弧形来让建筑柔化,夹角处用弧形处理
原(天津)久安大楼于1941年建成,主体中间部分高5层,两侧高4层,属于混合结构。建筑内部底层为营业大厅,并有挑高空间,办公附属空间沿着周围配置,二层以上为办公室。此项目可以看出阎子亨已习惯用圆弧形来处理建筑转角,企图让建筑柔化并有一种流线型。另外中间部分的高起,似乎也成为阎子亨一贯的设计,他对于设计现代大楼的手法更加纯熟,语言也精炼,中间竖向线条与两侧横向线条相互搭配。
同样位于天津的原孙季鲁故居由雍惠民设计,1939年建成,高3层,砖混结构,平屋顶,以“T”字形布局,建筑的夹角处用弧形处理,是现代建筑中几何体的完全展现。
圆形巨塔,挑空空间,回廊式布局,弧形雨棚,速度的美感
抗战期间,范文照建成的作品不多,保留下来的就2个:(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上海)集雅公寓。两个项目皆没偏离现代建筑语言。
有了之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原南京大戏院),10年后,在20世纪40年代初,何挺然又将(上海)美琪大戏院项目委托范文照设计。美琪大戏院(Majestic Theatre)是向社会征名而定的,于1941年深秋开幕营业,首映《美月琪花》(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摄制),是上海孤岛时期建成的最后一家专映西片的首轮影院。美琪大戏院,高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2612平方米,建筑面积5416平方米。此项目位于道路交叉口处,主入口门厅即设于此,为一高大的几何圆形巨塔,气势磅礴,进入后,圆形门厅是高2层的挑空共用空间,宏伟壮观,宽广明亮,顶部有水晶吊灯,缤纷灿烂,喷泉设在其中,流光溢彩,两翼连接观众休息厅和穿堂,右翼穿堂设有螺旋形扶梯,二楼采用回廊式布局。在设计时,范文照仍极度饱和化,布局理性,明确地将休息厅、门厅、售票、厅楼厅、楼梯、穿堂等各功能空间分立,妥善运用,并富于变化,自然流畅,室内还加有艺术雕塑,营造气氛,富丽庄重,楼梯与地坪采用磨石子材料,共1597个座位。在外立面部分,范文照在几何圆形巨塔上做直线条长窗,供给室内光源外,也形成竖向的垂直语言,巨塔下为一弧形的大雨棚,与巨塔搭配产生一种速度的美感,两侧墙面有数个方窗与横向窗带,在线条、比例与体量之间层次分明。开幕之际,曾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
单元设户,合宜方便的模式,不带装饰的矩形窗
范文照对于住宅项目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除了极度饱和化外,他还觉得住宅应具备现代生活的特质,即舒适、方便和安逸之需求,以及他始终认为的从内而外的设计,1942年的(上海)集雅公寓是范文照在走向现代建筑试验后的最具代表性作品。
集雅公寓的场地不规则地形,范文照以“T”字形布局,两侧留出进出口的车道,东南侧设一露天停车场,建筑临街面(北面)是一完整的体块,“T”字形的凹角处(南面)则成为小区步道及景观绿化,当时以小家庭及单身独居住户为主。公寓中间主要单元为7层,东西两端单元为4层,都设有专属出入口。中间主要单元设2个4室户和6个1室半户,每户均为套间及凹室配置,此处的厨房比(上海)协发公寓小,起居间较大。每户都设有内阳台(向南、向东西面),增加室内采光与通风,卧室设壁橱。范文照在此项目中,合理地分配使用面积,在增删调整后,提出合宜、方便的公寓模式,临街面的一层部分是可出租的店铺。在处理完内部功能后,范文照接着美化建筑形式,仍不脱他既有的手法,纯粹与精炼。建筑外墙贴黄色马赛克,中部是电梯与楼梯,其外墙面施以垂直向水泥线板,线板间隔竖向窗,东西两端单元楼梯外墙则做垂直向长框,这3部分构成强烈的竖向线条语言,其他墙面开设不带装饰的矩形窗,规矩排列着。建筑本身的构思与细致,反映出建筑师本身的设计功力。这是范文照在大陆时期最后一个重要作品。
平屋顶,非对称式布局,细致的栏杆围合,弧形处理,横向的水平窗带,转角窗
原(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与(上海)玫瑰别墅是奚福泉在战时的两件作品,皆是花园别墅。
玫瑰别墅主人蓝妮是孙科的二夫人,自嫁给孙科后,开始涉足房地产,看中了复兴西路的高贵、宁静,经友人资助建造玫瑰别墅,于1940年完工。据称,当时价格达35万元。玫瑰别墅交由奚福泉、赵深、陈植设计,每人分配1、2栋,设计出7栋风格各异的房子,平屋顶,并使用不同颜色,非常显目与别致,蓝妮还亲自监工建造。7栋房子每栋都3层楼,虽风格各异,但都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奚福泉设计的原(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与谭垣设计的原(上海)福开森路12号住宅有相似之处。由于都位于原(上海)福开森路上,两栋距离不远,皆是以满足现代居住功能而设计,采用非对称式布局,皆有阳台,设有细致的栏杆围合,体现的是国际样式中的工业轻质的构造语言。平屋顶,局部墙面、入口处与阳台转角是弧形处理。临街外墙面设有圆窗、矩形窗、竖向窗,而矩形窗上下有水泥线版作收边,强调一种横向的现代建筑线条语言。
而顾鹏程设计的原(上海)贝当路249号住宅,横向的语言更加强烈。建筑先以一个完整的几何体出现,非对称式布局,形体依内部功能而衍生,平屋顶。然后,顾鹏程在外墙面上设横向的水平窗带,还在形体的退缩与转角处开设转角窗,形成“转角不落柱”的外在形象,因此,这是一个更为标准的现代建筑的设计,既简洁又精炼。
小高潮,现代功能,采用预铸构件建造,横向语汇鲜明
抗战胜利后,新一波战后复兴的建设工程旋即展开,现代建筑作品的数量便逐渐增多,迎来了一段小高潮,但维持不久,就2年左右。而原本撤往西南大后方的建筑师也返回原执业根据地(南京、广州),重启事务所的业务。
“华盖建筑”的赵深(1945年)和童寯(1946年)先后返回上海,昆明和贵阳分所皆结束战时业务,2人与陈植重新整合为一,在“华盖建筑”上海总所继续经营建筑业务,并在南京设立分所,由童寯负责,这一时期设计的原(南京)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是“华盖建筑”战后的代表性作品。
原(重庆)圆庐
原(重庆)中国滑翔总会跳伞塔
原(重庆)建国银行行屋
原(昆明)酒杯楼
原(昆明)酒杯楼
原(南京)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项目由童寯主导。公寓大楼分A、B两栋楼,俗称“AB大楼”,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皆是国民政府购地所建,于1935年委托“华盖建筑”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1936年动工,因战争暂时停工,直到1945年才建成。“AB大楼”楼高4层,在设计时,童寯以现代功能合理的公寓要求来布置平面,采用钢架、玻璃和预铸构件建造。在立面上,横向的水平玻璃窗带与墙面间隔分割语汇鲜明,在撤除装饰后,让延伸的长方几何体组合显得干净与纯粹,同时突出了立面的虚实对比,这是一件更精确的现代建筑作品。
(上海)集雅公寓
(上海)集雅公寓
((上海)玫瑰别墅
(上海)玫瑰别墅
原(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
抗战胜利后,“华盖建筑”在南京陆续接了不少业务,但上海的业务仍不多,总部经营困难,当承接到原(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1948年复建,1950年建成)后,才稍稍纾解经济压力,此项目由陈植、赵深负责。
台湾地区在抗战期间,也受到战火波及,导致产业严重受创,到了“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后,台湾地区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随之国民政府至台接收敌产,在技术官僚领导下启动百废待兴的重建工作,部分大陆企业纷纷投资,帮助台湾地区经济的复兴,而台湾地区战后经济依靠米糖、香蕉、木材的出口赚取外汇,并以轻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国际收支,但由于市场不大,饱和极快,遂转入出口扩张的经济发展。“华盖建筑”也于1947年委派陈植至台北,设立分所,承接原(台湾)糖业公司大楼项目(1951年建成),由陈植负责。
台湾糖业公司(“台糖”)于1946年春在上海成立,接收日本所属在台各糖业相关机构后,于1947年初将总部从上海迁至台湾台北,于1948年秋正式召开股东大会,并报工商部核准登记,后“台糖”又因各事业部多位于台湾南部,为方便调配资源,将总部从台北迁至台南。之后,“台糖”利用丰富的甘蔗资源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大型制糖企业,业务以砂糖的生产与销售为主。“华盖建筑”承接了位于台北的糖业公司大楼设计后,陈植与赵深经常往来沪台两地,1948年后,他们结束“台糖”工程,选择留在大陆。
横向表述,强烈的水平线条
在设计上,原(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及原(台湾)糖业公司大楼仍不脱“华盖建筑”惯用横向表述手法,两件作品相当类似。
(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早在1940年委托洋人建筑师设计大楼,工程进行到打桩阶段,因战争而停建,1948年复建时,银行方对原方案不甚满意,而当时“华盖建筑”在业界已享有声誉,设计作品有高水平,银行方面找陈植,将业务委托给“华盖建筑”设计,由陈植主导。
原(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占地面积1666平方米,建筑面积13223平方米,楼高8层。由于基础已打桩,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已固定,陈植在原方案构架上设计时,并无太大的创作与改动的空间,只能在原平面上作功能合理的布局,将客户与职员、员工的出入流线划分开来,客户由江西中路的主入口大门进入营业大厅,而职员、员工由汉口路的次入口进出,这一侧也布置小空间、楼梯间、电梯间,成为室内上下流线的控制区块,各层都设有办公室,保险库安装在夹层内,较为隐秘。立面上,在基座和夹层用石料贴面,上层贴红褐色面砖,并在外作一层整面的横向分割处理,内有大面积带状采光窗、遮阳板和窗台,刻画出强烈的水平线条,而汉口路次入口上方的立面则采用竖向的垂直墙板分割处理,既朴实又简洁,不加任何装饰,总之,陈植用墙、门、窗等元素构成了现代建筑的要素。工程进行时,陈植也曾带之江大学建筑系学生前往参观,作为银行设计课题演练前的考察。
20世纪40年代在台湾地区,民间的建筑活动大多延续着日据时期的木造和加强砖造的构造形态,而原(台湾)糖业公司大楼是少有的公共建筑项目,采取新的现代建筑的观念。在大楼立面上,陈植设计了横向的水平分割窗带,展现出国际样式的建筑风格,但此项目与原(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的形态相似,都因墙柱未分离,强烈的水平线条受到外柱、柱间分隔之短柱及墙板的干扰,水平延续的不够纯粹与彻底,但都还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而糖业大楼屋顶女儿墙的旗杆插座、入口处的装饰及双外柱扩大斜出并顶到上方水平墙板的语汇,还是显示出些许淡化的折中语言。
现代厂房功能空间运用的最大化
赵深是江苏无锡人,13岁离家北上求学,抗战胜利后,他利用家乡的人脉关系到无锡拓展业务,承接有原(无锡)茂新面粉厂、原(无锡)申新纺织厂、(无锡)太湖江南大学校舍等项目。(无锡)茂新面粉厂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等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是荣家创办最早的企业,原名保兴面粉厂,后改称茂新面粉厂,原厂房因抗战期间被炸毁,设备受损,于1946年后重建,委托“华盖建筑”设计,无锡振兴营造场承建,于1948年初建成有麦仓、制粉车间、办公楼等。
在麦仓与制粉车间设计中,赵深寻求现代厂房功能空间运用的最大化,建筑以方正规矩的几何体呈现。在立面上,以红砖与水泥作为主要材料,设计了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二层底以上到顶的墙面作垂直分割,一列红砖面,一列水泥面与矩形窗,间隔并置;另一种是在五层以上的墙面,以一排水泥面与矩形窗构成横向划分,其他部分全是红砖。此两组墙面表现形式形成对比,僵硬的工厂也活泼了些。另外,在一侧墙面设有面粉出货的螺旋状滑道及虾壳状拔尘烟囱,体现一种工业的设计感,而麦仓的仓底是钢架结构,皆用英国制造的工字钢构成。
面粉厂办公楼是一个3层高的方正几何体,设有荣德生办公室、厂长室、工务处、交易所、招待处、会堂及高级职员宿舍,是面粉厂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心,在立面上,赵深用两段的水平水泥饰带(内置两排方块窗),构成了横向表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基泰工程司也将总部迁回南京。同年,关颂声任中华营建研究会编辑委员会名誉编辑及中国市政工程学会第二届监事,隔年任孙中山先生陵园新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此时,杨廷宝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考察建筑(1944—1945年)。战后的南京,急需建设复兴,于是基泰工程司迎来了新的项目机会。
从杨廷宝的作品可以观察到,战后时期,他除了个别项目是大屋顶的中华古典风格及少数折中设计,多数项目皆转向对现代建筑进行全面性的探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他在战前或战时有少量项目(原天津中国银行货栈、原南京大华大戏院、原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原重庆圆庐、原重庆中国滑翔总会跳伞塔)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但姿态还不太明显,因为他在战前或战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操作中华古典、中式折中的设计语言。而设计姿态上的转向与1944年他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派往欧美等国考察有关。
二战期间,大批的欧洲建筑师辗转逃亡至美洲,也把现代主义的思想与技术带到美国,对美国的现代建筑是一大促进,而美国本土培养出(事务所)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loyd·Wright)仍继续他的现代设计探索。
原(上海)贝当路249号住宅
原(上海)贝当路249号住宅
原(上海)福开森路4号住宅
原(南京)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
原(台湾)糖业公司大楼
20世纪40年代前后,赖特设计的作品有流水别墅(1937)、约翰逊父子公司办公大楼(1937)、雅各布住宅(1938)、麦迪逊约翰逊住宅(1938)、西塔里埃森别墅(1939)、史蒂文斯住宅与别墅(1940)、约翰逊制蜡公司实验楼(1944)等。这个时期的赖特正进入晚期的设计阶段与形态,他从早期的手法(开放式、非对称、格子直角)与材料(木、灰浆、石与砖等)转向发展出许多自由表现、有机与流线形式的设计,以及现代与本土材料的搭配(玻璃、混凝土配上木料、石材),如:流水别墅的融入地景的设计,约翰逊父子公司办公大楼的香菇柱与弧形外墙的曲线造型。
原(南京)新生俱乐部
原(无锡)茂新面粉厂办公楼
原(南京)孙科故居
原(南京)招商局候船楼
原(南京)孙科故居
非对称布局,材料的仿真,材料已脱离装饰层面,试验性的构筑,几何形的堆叠及移位,空间的层级性
杨廷宝考察期间,曾拜访赖特,并对赖特带有东方色彩的设计非常感兴趣,他心仪赖特的打破方盒子设计,并从中探索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构成,以及开放、灵活的布局让空间内外形成流动性与通透性,同时忠实地将建筑材料呈现出,去寻求大众的认同,这些都对杨廷宝产生影响,体现在他回国后的设计。
杨廷宝在他的自用住宅设计中(1946),采用大矩形加小正方形平面组合,而非古典的轴线对称式布局。在一层,杨廷宝将楼梯置于大矩形平面中间,利用短墙分隔空间,使客厅与饭厅形成一整体,空间相互流通,此手法与赖特的非对称平面布局相似,同时使用本土的旧材料(城砖)建造,有一种自然循环的再生观念,既环保又实惠,工程造价低。
原(南京)宋子文故居(1946)也是相似的设计手法。在这个项目中,杨廷宝着重在材料的仿真与多重建造,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天花是钢筋混凝土仿木形式,壁炉用粗石堆砌,建筑共3层,底层墙体用毛石砌,坚固耐用,上面2层为砖砌,表面是米黄色拉毛粉刷,颗粒大,触摸的质感强,重点是屋顶面用芦荻伴以白水泥砂浆铺设,共3层(厚约2厘米),最上层做成蜂窝状,有如茅草一般,带有某种建构表现的试验性。而建筑布局追求与自然地形(坡地)结合,依高度不同设有南北双入口,房子依山而建,随山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屋顶的大烟囱与老虎窗更让建筑有着一种农舍田野风情(对比赖特的草原风格)。
原(南京)新生俱乐部(1947)更明显地接近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强调格子、直角的设计,平面依不同功能(大礼堂、讲台、音乐室、交谊室、办公室、餐厅、厨房、男女厕等)需求与尺度向水平(南北向)延伸展开,并依序用数个“几何形”置入堆叠及移位调整后,空间如生物般的有机成长,并创造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层级性,是个开放式、非对称的平面布局,同时对应于平面所塑造出来的体形,让建筑造型更加丰富,入口有深挑檐雨棚,一圆柱支撑及墙角导弧形,屋顶则是低矮坡屋顶与平顶相互扣合的组织,外观明快简洁。
十字形的延展,良好的景观,功能区分,平屋顶,水平深挑檐,转角不落柱,落地玻璃,屋顶水池
原(南京)孙科故居(1948)也是同样的手法,从“十”字形平面延展成各方向长短不一的方形,使得室内空间(大客厅、餐室、厨房、会客室、书房、客室、卧室、小厅等)皆有良好的朝向与景观,增加了与自然的接触,且室内功能区分鲜明,互不干扰,但也相互流通。带有压顶条的平屋顶水平深挑檐(门廊、卧室外的遮檐)运用更直接,墙板亦上下左右环绕与包覆在房子之间,部分墙面转角不落柱(墙),改以落地玻璃视之,二层阳台有钢管栏杆,以上有着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味道。同时,建筑也相对地开放,设有门廊、后平台及通往户外的楼梯,让建筑更加亲近自然,屋顶的水池设计,也让建筑达到了隔热与降温的功用。
原(南京)基泰工程司办公楼扩建(1946)、原(南京)招商局候船楼(1947)、原(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办公楼(1948)是杨廷宝在高层项目中对现代建筑探索的案例,皆是平屋顶及对立面进行简化的设计。基泰工程司办公楼扩建,在立面上,横竖的线条对比强烈。中央通讯社办公楼平面在“工”字形的布局基础上,立面更加干净、简洁,竖向墙面的分割与长形窗逐层地规矩排列,墙角与窗边都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而候船楼立面的带状连续角窗,增加了虚实感,使建筑轻盈与通透,中间的圆窗与两侧墙面的圆弧处理,有其细部设计之巧妙。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的业务有了新的发展。1950年,杨廷宝与杨宽麟受到兴业投资公司的邀请,两人一同搭档组建兴业投资公司建筑工程设计部,杨廷宝任建筑总工程师,杨宽麟任结构总工程师,但不常驻京,这个时期的项目有(北京)和平宾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办公楼、(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其中和平宾馆当时备受各界关注,“一”字形平面,高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观简洁利落,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也契合当时“反浪费”的风潮。1952年,杨廷宝任南京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原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1954年兴业投资公司建筑工程设计部并入北京市设计院(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体量的不对称性,逐层退台,工业轻质构造,流线倾向,强烈的竖横向对比,扇形布局,连续的出挑檐口
原(上海)张群故居是任职于“兴业建筑”的汪坦所设计,由同事戴念慈画透视图。原(上海)张群故居设计呈现的是“现代建筑”的语言,包括有体量之间的不对称性,部分体量向后向上的逐层退台(这也是 “兴业建筑”惯用的手法),形成阳台空间,用一半水泥墙(下)一半铁件栏杆(上)构成阳台的围合,体现了工业轻质构造,而部分墙面是曲面或弧面的形态,有着表现主义的流线倾向,水平带窗与转角窗的开设,更是标准的现代建筑语言,并增加光线均匀的分布,主入口的门廊则用两根圆柱支撑,此项目楼梯、立柱、开窗面与几何体的进退关系直接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界盛行的新实在精神、国际式样的建筑语言。
抗战结束后,“兴业建筑”总部从重庆返回南京与上海,继续建筑业务。当时,建筑师靠营造厂揽活,由于陶馥记营造厂与政府高层关系很好,“兴业建筑”经济力量较弱,便将办公处设在营造厂的办公楼内,业务获得了陶桂林的支持,1947年,陶桂林发起成立了中华营造业全国联合会,并当选为理事长。这一时期,除了原(南京)中央博物院工程外(1948年建成),还设计有原(南京)丁家桥中央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原(南京)中央博物院宿舍、原(南京)馥记大厦等项目。
原(南京)馥记大厦是承建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工程的陶桂林所创办的馥记营造厂在南京的办公楼,委托“兴业建筑”的合伙人李惠伯与从业人员汪坦共同设计的,建于1948—1951年。原(南京)馥记大厦高3层,底层是馥记营造厂的营业用房,二、三层是出租用的写字间,平面为一长方形,在立面上,李惠伯采用了连续的竖向混凝土板,用以遮阳,中间施以两道横向的水泥板间隔,形成强烈的竖横向对比的构图语言,更是一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在上海的奚福泉于1946年承接了原(上海)欧亚航空公司上海龙华站项目。在设计中,奚福泉首重功能与用途,以扇形布局而展开,主要出入口与候机大厅设于中间部位。在立面上,奚福泉设计了连续的出挑檐口与工整排列的立柱组合,简洁的外形体现出实用大方之感,没有任何装饰,平屋顶,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原(南京)招商局候船楼
原(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办公楼
原(北京)和平宾馆
原(上海)张群故居
原(上海)中国银行宿舍
横向的窗带,女儿墙的透空框架,屋顶花园,底层设有圆柱
在上海的黄作燊曾在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银行建筑课协助陆谦受(建筑课课长)工作(但黄作燊没正式入职),于1946年前后设计了原(上海)中国银行宿舍。原(上海)中国银行宿舍是中行别业的一部分,占地面积46117亩,为中国近代银行同业内第一所员工宿舍,由1923年起由中国银行出资分批建造,有花园、公寓等住宅类型,黄作燊设计的宿舍是一栋沿马路的公寓住宅。此项目高5层,平屋顶,1梯2户,每户3房,主要供给一般职员居住。在设计时,黄作燊在立面上颇具心思,横向的窗带与屋顶女儿墙的透空框架处理强化了立面水平线条的延伸,屋顶透空框架内是屋顶花园,底层设有圆柱,现代建筑的语言鲜明。
原(上海)欧亚航空公司上海龙华站
原(上海)中国银行宿舍
原(上海)姚有德故居
原(广州)豪贤路住宅
原湖南大学工程馆
黄作燊还有少量作品在济南,即山东济南中等技术学校校舍(食堂、宿舍楼)项目,由黄作燊与部分圣约翰大学学生共同设计完成。在食堂设计部分,由于食堂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黄作燊采用了框架结构,类似于厂房的做法,中间部分是平缓的坡屋顶,且高于两侧,设有高窗,以增加室内通风与采光。而框架结构忠实地表现在外墙上,并以此作为材料分割的界面,一排是红砖,一排是石材,一排是水泥,横向间隔排列,可清晰地看到材料的变化。在宿舍楼设计部分,黄作燊采用“Z”字形布局,主出入口位于“Z”字形的短向(南北向)墙面,次出入口位于“Z”字形长向(东西向)墙面的两端,各设有一室外楼梯,悬挑的室外楼梯依靠一水泥墙拾级而上,颇具新意。建筑内部以中间廊道及东西向居室构成,流线明确简洁。建筑顶部是平缓的坡屋顶。在立面上,使用的材料与食堂一样,但采用竖向分割与排列,一面是红砖,一面是石材与水泥的间隔搭配,与食堂的横向的间隔排列形成强烈的对比,而红砖墙上还开设通风的小方孔,颇具心思。由于校舍首重功能,在设计时,黄作燊没有太多花哨的手法,在现代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材料在墙面上的忠实体现。
黄作燊除了实践也投身到办学工作,他的学生中,李德华、王吉螽曾工作于鲍立克的设计公司,协助设计了原(上海)姚有德故居。
功能空间依不同的层高而布局,横向的水平延伸形态鲜明
20世纪30、40年代后,上海西郊成为四大家族和民族资本家的落脚地,在虹桥路、淮阳路、哈密路一带建起一批家族式的别墅,中国水泥厂经理姚有德、申新纱厂总经理荣鸿元、永安公司经理郭琳爽、金城银行经理徐国慕、中国内衣公司经理黄汉彦、亨得利钟表行经理庄智鹤、大光明钟表行经理陈花飞、黑人牙膏厂老板严伯林、大同照相馆老板金安迪等人的私宅便在此兴建起。这些房屋式样各异,皆藏于绿荫中,一般为乡村别墅,用以周末度假或避暑,平时闲置委托专人管理。姚有德当时委托协泰洋行设计住宅,实际是由鲍立克与李德华、王吉螽共同设计完成。
原(上海)姚有德故居建于1948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高2层,混合结构,是一座独院式花园别墅,有住宅外围绕着很大的庭园。由于场地是起伏的坡地,设计上顺应地形,各功能空间依不同的层高而布局,设一半地下室,有餐厅、厨房间和佣人住房,二楼为客厅,有个外挑的阳台,起居室、卧房分置两侧,起居室设有室内庭园景观,是假山、小桥流水与树木花卉,与室外的景观(池水、草坪、花丛)形成呼应,而起居室顶部是玻璃天窗,可滑动启闭。房子外有一小型游泳池及宽广的大草坪和花园。在形体与立面上,横向的水平延伸形态鲜明,屋盖为板式大挑檐水泥板,外墙用毛石砌筑,转折性的流动空间语汇,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空间十分和谐,以上皆是受赖特影响的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后,李德华等设计的原(上海)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也是此类倾向与手法。
以生活功能引出室内空间布局,并带出外在形式
在广州的杨锡宗,于1946年设计的原广州市银行华侨新村,也完全体现现代建筑设计的语汇和精神,手法相当成熟。在设计上,杨锡宗采取独立式住宅和集合住宅相结合的设计,多是坐北朝南,在独立式住宅部分,皆2层高,有2个出入口,一主一次,主入口设在住宅中间处,上方有一平板雨披,让主入口、玄关处成一半室外空间。一进到室内即面对着楼梯,空间以楼梯为核心向两侧展开,包括有客厅、餐厅、厨房、厕所等,后方有一车库,二层则是4间卧室及2间浴室,这是一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功能导向的设计,以生活功能引出室内空间布局,并带出外在形式,中规中矩,不带任何多余的表情,在形式上,平顶、角窗(转角不落柱)、遮阳板、格栅等物件构成了一幅简单明了的现代建筑住宅。
原(广州)豪贤路住宅是张光琼(1907—1975,海南文昌人,云南讲武堂第18期炮科毕业,中国近代军人)故居,由林克明设计。建筑高2层,局部3层,一楼配有客厅、厨房、佣人房和杂物房,二楼有主卧房、卧室,前后均有庭院。由于战后复兴,经济拮据,在设计时,林克明以精简的几何体构成房屋的主体,既省钱,建造也快速,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共享庭院,1/4圆弧形收边,圆形窗,风格派的构图,材料构成简洁,倾向于未来主义
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办学与任教的柳士英,曾与湖南土木、建筑界人士组建长沙迪新土木建筑公司,并任总工程师,便一直待在中南地区发展。1934年,柳士英对湖南大学校区进行扩建与规划,将教学区、宿舍区、实习工厂、学生活动区等校舍顺应地形作合理的安排,使校舍融于山林之中。抗战爆发后,校舍大部分都遭到日军轰炸损毁,湖南大学便西迁辰溪龙头垴建分校,也由柳士英设计,多为临时性的校舍,较为简陋。抗战胜利后,1946年湖南大学复原迁回长沙本校,柳士英便组织重建校园,这一时期设计不少校舍,其中的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二宿舍、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三宿舍、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九宿舍、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七宿舍、原(长沙)湖南大学工程馆是一系列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
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二宿舍,高2层,假3层,坡屋顶,覆盖青瓦。在设计时,柳士英以“U”字形布局,由中间走廊及两旁寝室的单廊组成的“日”字形空间,共同围绕着共享庭院,卫生间、盥洗间设在院中,以适应学生生活要求,并达到隔声及通风的效果。中间以一条通廊联系两侧,与建筑物构成的形态,仿似合院式的空间精神。在立面上,柳士英有许多细部设计手法的体现,如主入口门上方的竖向条窗加分割边柱的处理,而门上端雨挡及两侧为1/4圆弧形收边处理,外墙砖面上开设4个圆形窗。值得注意的是,柳士英在外墙面上常以白色水泥线板勾边,并环绕着窗户与墙面,在青砖墙上显得非常醒目,同时还带有点风格派设计的构图美感,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而在材料与色彩上,柳士英尽量让它层级分明,清一色的处理,有时是一面青砖墙、青瓦,有时是一面清水墙,材料构成也显得简洁明快。虽然,屋顶为坡屋顶,但整体上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同样的在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三宿舍与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九宿舍的设计,也是如此的展现。
原(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第七宿舍则是柳士英倾向于未来主义的设计。未来主义是1907年在意大利兴起的反传统艺术的运动,运动宗旨以强调世界统一性的表现,并配合着机械动力所展现出来的速度美感,贴近于混凝土与钢骨结合的极致表现,其创始人是圣·伊利亚(St. Elia),曾绘制许多未来派对世界城市的建筑想象图,巨大机械的建筑林立在城市中,包含了巨大阶梯形的楼房,高架铁道、高速公路及飞机的跑道,汇集在同一栋建筑中,表现出崇拜机械的姿态。而第七宿舍在正立面语汇上,相当程度是倾向于未来主义的设计,展现出机械工业的美学与形态。此建筑高3层,以对称式布局,设计重点在正立面的主入口处。在设计中,柳士英仍有许多细部的设计手法,圆窗在此依然出现,在中间部分墙面的顶端设3个,彼此相连,而圆窗上是弧形的顶端处理,在两侧转向直角来收边,也暗示其身后屋顶阁楼的功能。中间部分的屋身竖向3段式等距分割,两旁是石材贴面,中间为玻璃窗,设有一弧形雨披。入口分两处,一处由半圆形挖空的底层进入,一处由户外楼梯而上进入,而户外楼梯两侧墙面有对称的八角洞,半圆形挖空的上方以曲线凸面与楼梯扶手凸面作联系的处理。因此,种种的细部手法构成了一个倾向于未来主义的设计。
原湖南大学学生第九宿舍
原湖南大学学生第七宿舍
原广州市银行华侨新村
原湖南大学工程馆
原湖南大学工程馆
同济大学文远楼
原华南土特产展览水产馆
同济大学文远楼
原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教学楼
广州中山医学院校舍
倾向于表现主义,塑形特征,圆转弧,动态性,圆曲结合
在原(长沙)湖南大学工程馆项目中,柳士英以倾向于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设计,建筑的外在形式有着不少的圆弧处理,着重在塑形性质的艺术特征,而水平窗带中半圆带形的窗口与墙体之间的圆转弧形的流线细部处理,增加了形的立体表现,建筑犹如是一件雕塑品,呈现出动态性与流线型,柳士英企图追求外墙上刚性静态与柔性动态的圆曲结合,给人一种观形而看出作者内在情感的自我表现与抒发,现代建筑的语言鲜明。
现代建筑的集合体,零碎截取了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同济大学为建设新校园,于1951年由同济大学校务会议行文教育部请求批准添设工务组,隶属于秘书处,而工务组是专门为建筑修缮工程而设立的,工程专门人才皆由同济老师担任,负责学校工程事务,1953年成为设计处。当时由哈雄文统筹领导,主持同济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先建一座工程馆,即文远楼,并要求该楼屋顶可置天文测量仪器,供教学和研究之用。而文远楼就由哈雄文与黄毓麟共同设计,而他俩也隶属于设计处第一设计室。
同济大学文远楼从空间、功能布局到细部都体现了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位于校园东南侧,平面为一长一短向的“一”字形平面,南北向,高3层,部分4层,采用不对称的布局,属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别于当时一般校园建筑的砖混结构,也是为了因应功能要求与设计手法上的考量。建筑在南北两侧设出入口,方便人流疏通,而两侧出入口与内部的过道空间、直向楼梯形成了室内的中介空间,并向内退缩产生出挑空,而中介空间也形成两个不同的功能体系:一侧是阶梯教室,是院系调整后班级人数增加而设计的,而阶梯教室皆被布局靠近中间出入口,以方便人流的疏散,利用中间出入口的缓冲与隔绝,减少对另一侧功能空间的干扰,而阶梯教室的东西向连接廊中设置了男女厕所,以方便使用;一侧是办公室、教学空间与专业教室,中间通廊两侧为教室及开敞的专业制图教室,也有小的专业教室,而教室皆是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室内明亮。
文远楼在空间上体现包豪斯精神,这也在垂直过道空间中展现,而室内为了增加高度感及转换的空间感,局部管线外露与走明,且局部天花板未粉刷过,或是拆模后的混凝土形态,而地面是传统的磨石子地坪,并在墙面交接处与楼梯边缘作了黑色的收边处理。
文远楼在入口处采用不同的设计,南侧入口面向景观草坪,入口处拉出一块几何体量,并作切挖,形成入口玄关,以6根小圆柱支撑,两侧是长方形体量的组合,倾向于几何关系的构成,北侧入口面向建筑群,在既有的长方体加建一个雨棚形成入口玄关,雨棚为上卷的弧形处理,为笔直僵硬的建筑线条带来了些许趣味,而入口上方的竖向墙板与横向的雨棚也形成了一种对比性,同时是倾向于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语言。因此,文远楼的设计就像是一个现代建筑的集合体,零碎截取了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但在外立面上,有部分的古典装饰元素及细部处理。而同济校园中的部分学生宿舍,设计简洁,方正几何,平屋顶,也都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黄毓麟在同一时期也承接了原(上海)儿科医院与原(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教学楼60号楼项目,在设计中也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底层架空,平屋顶,白色几何体,体量组合,低薄的檐口
1949年后,新中国进入到计划经济时期,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的地方,由于其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临港澳)原因。1951年政府为了恢复商业贸易活动,促进生产,提出举办以内贸为主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择地兴建展馆,计划建成10多栋展览建筑(物资交流馆、工矿馆、日用品工业馆、手工业馆、食品馆、农业馆、水果蔬菜馆、林产馆、水产馆、省际馆)及2个部(交易服务部、文化娱乐部),由林克明负责场地规划与组织,并找来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广州院、广东院等不同部门的建筑师共同设计,是一个集群设计,包括有林克明、夏昌世、谭天宋、余清江、陈伯齐等建筑师参与其中,在设计中,他们不约而同都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物资交流馆由谭天宋设计,他是原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此馆是交流大会的第一展馆,作为综合性使用,建筑入口处底层架空,平屋顶,白色几何体,较倾向于现代建筑。工矿馆由林克明设计,几何体量的组合,简洁明快,是个对称式的设计。水产馆由夏昌世设计,也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注重内部现代展览功能的合理布局,适宜灵活,入口处有两个水池,水池边是沙池,门厅外采用小圆柱撑起低薄的檐口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节省投资,几何语言鲜明(以体量创造出船的造型),简洁利落。手工业馆由郭尚德设计,“十”字形的平面布局,展览路线流畅,白色体量更具有横向的延伸性,同样也没有多余的装饰元素,水平窗带,平屋顶,是个现代建筑的设计。省际馆由陈伯齐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平面布局,立面上竖向与格子语言混搭,竖横向的体量组合更趋明显。
经济,实用,考虑微气候,纤细的柱和轻薄的板,流动空间
夏昌世在同一时期也设计了原(广州)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研究大楼、原(广州)中山医学院教学楼、原(广州)华南工学院旧图书馆、原(广州)华南工学院化工实验室大楼。以上这些项目皆体现了经济、实用的现代建筑特色,又兼具理性(受德国现代建筑的影响),并考虑场地的适应性及微气候的现实面,寻求建筑上的遮阳、隔热和通风的解决方法,运用多种材料与构造形式(竹筋混凝土、砖砌拱顶、钢筋砖、无梁楼板和通风百页等)加以处理,大体上皆采用框架结构,建筑用纤细的柱和轻薄的板构成,体现一种轻逸与通透的设计语言,有别于传统的厚重,而在轻逸与通透的构筑下更突显材料的质感与肌理,而建筑内部则采用自由的流动空间,兼具南方园林的特色。
不对称布局,几何体量组合,平屋顶,水平窗带,底层架空
广州市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应广州华侨众多的特点兴建华侨新村,组织筹建委员会,由林克明负责技术指导,由黄适、陈伯齐、金泽光、余清江等建筑师组成设计委员会。华侨新村多为独院式的花园住宅,少量多层公寓,皆体现倾向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对称布局,几何体量组合,平屋顶,转角窗,水平窗带,底层架空。外墙涂料为米黄与苹果绿,楼梯间用淡灰色水刷石与清水红砖墙,部分墙面是白、灰色水刷石,整体住宅色调多样,和谐共融。
竖横向的几何体量组合
刘鸿典早年在上海执业时的设计皆倾向于现代建筑,1949年后,刘鸿典赴东北,任东北工学院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还兼任建校设计室主任负责东北工学院校园规划及部分建筑设计,同时期还设计了原(长春)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教学楼。此项目因墙体上布满粉饰的鸽子而被称之为鸽子楼,并体现着竖横向的几何体量组合,是个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3 波高潮,1933年前后已同步化于世界
综观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实践,虽然晚于古典与折中,但它也出现过3波高潮,分别是1933—1937年间、1946—1948年间、1951年之后,若在分析世界上现代建筑产生的时间(约在1930年前后),从中可观察到,中国的现代建筑产生只晚了世界上的现代建筑约2—3年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在1933年前后已同步化于世界。
China's Modernism(II): the Practice of Modernism in China
This essay continues to observ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of China's modern architects. The practice began in the late 1920's, and reached the peak of development after 1930's. We can find from the practice that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s did not fall behind, but actively faced the world and integrated themselves into the global community. However, their attitude of pursuing modern architecture is cautious, exploring this new architectural trend step by step.
广州华侨新村
广州中山医学院校舍
广州华侨新村
原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教学楼
广州华侨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