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建筑之外
2016-11-19覃力,仲德崑,邹明等
建筑师的建筑之外
Beyond Architecture
覃力《世界建筑导报》总编辑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委员会 委员
我们常说的建筑之外,指的是建筑师在建筑主业以外所从事的其他创作。这在西方好像是很有传统了,从达芬奇、米盖朗奇罗到包豪斯,再到当代的很多建筑师,他们不仅设计了许多留名后世的优秀建筑作品,而且,在建筑之外的其他艺术领域中,也都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在绘画、雕塑、家具设计、日用器皿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都设计创作过许多非常精彩的作品。
这是一种跨越专业界限的展示,是建筑师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所谓的“跨界”。我觉得这里所谓的跨界,首先是要跨自己的界,要有勇气跨出自己熟悉的主业,还要跨出别人给我们设下的界。而且,不仅建筑师会跨界到其他的艺术、设计领域,很多艺术家也会跨界,玩一玩建筑设计。像上一期《世界建筑导报》介绍的罗旭,就是从艺术领域跨界搞建筑,自己设计建造了几座很有个性、令建筑师看了都为之动容的建筑。这实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跨界的成败关乎着自身的能力与学养,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勇于跨界,不要自我封闭,也不必缩手缩脚的墨守成规。
因为,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艺术是相通的,建筑也是属于艺术范畴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特别是不同的设计领域之间,都会有着很多共通的东西。所以,跨界实际上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创作,在另一个领域或是在多个领域中展示才华,而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跨界,也会有利于观念思维的交流、借鉴,对于设计师的主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给设计带来一些新的感觉,跨界,还可以增加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接触的面也更宽。
《世界建筑导报》这期的建筑时空栏目与陈展辉先生合作,以“建筑之外”为题,选择刊登了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本杰明·阿兰达和克里斯·莱什、妹岛和世、黑川雅之、约里奥·库卡波罗、张永和、马岩松等建筑师,在建筑之外的其他领域中创作的设计作品,同时,也邀请了几位建筑和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建筑之外的跨界现象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仲德崑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特聘教授、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理事会 副理事长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建筑学涉及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环境,衣食住行,小到台阶踏步,花草树木。所以,建筑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设计建筑,而是为人们设计生活。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背景,涉及技术、艺术、社会、人文等等。所有这一切,注定了建筑师不能只关注建筑,还需要关注建筑之外的林林总总和大千世界。
我自己除了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员,同时还是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员。我的跨界身份,对于我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益处。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博物馆建筑新技术运用的学术论坛,这是一个跨界的活动,也是一个建筑之外的活动。对于建筑之外这个话题,就博物馆设计而言,博物馆界、考古界、建筑界之间的跨界的活动是完成一个优秀的博物馆设计和建造的重要前提。我最近在浙江上虞,用竹构建筑做了一个考古遗址的展示大棚,我的建筑师的知识背景,以及我从我的收藏活动得来的古陶瓷知识背景,对于毛竹性能和构造方面的知识背景,对于完成这个设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师和考古学家者,博物馆界紧密配合,造就了一个尊重考古遗址环境,适应考古遗址文化氛围的优秀的作品。
从教学上来讲,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建筑师。那么我们在建筑教学上是不是也要考虑跨界呢?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们建构了一个"一横多纵"的教学体系。所谓"一横",就是服务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部。基础教学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实行“泛设计”教学理念,对各门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和调整,并逐步实施到一二年级的教学环节当中。今年我们开始展开了美术课教学的全面改革:提倡在大学教育的知识创新目标之下,贯彻理性化的教学思路和策略,采取经验分解式的教学模式,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美术教学研究理论,建立了以“设计创意”为导向的建筑学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将“技能训练”和“理论讲授”融为一体,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从手到心”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教学单元,最终完成设计创意和思想的表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作品生成的能力。用跨界的理念,整合建筑和建筑之外的资源,培养学生具有设计意识的基础知识体系。
邹明原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建筑之外”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这让我想起1995在华南理工参加的“南北青年艺术家对话”活动,当时活动参与者有建筑师、评论家、作家、画家、雕塑家,每位参与者有20分钟阐述自己学术观点。当不同学界的专业人士在一起产生很有意思的思维碰撞。建筑已经不再是建筑单一的话题而成为一个艺术与建筑相融合的一个综合体。当时感受特别强烈的是一些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师在对待建筑上的一些观点。建筑可以是技术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创意和思想。
作为建筑师, 我们会发现跨界是一种常态,在建筑设计学科中常常首先碰到的是建筑本身以外的课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我们所了解的一些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画家,他们不只是在绘画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在设计上也有自己的创意作品,比如毕加索、达利,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也曾经参与过产品设计和其他设计范畴。那么同样,建筑师也会涉及产品设计、艺术创作等其他艺术领域。 这些东西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发酵,一种艺术综合修养的发酵。
我是美术学背景出身,在深圳大学建筑系担任过13年的美术课程教学。谈建筑之外的课题,我认为美术是建筑之外不可缺少的内容,美术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不仅是绘画技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美学修养的提升。事实上,很多的建筑师在美术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美术和建筑关系密不可分,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建筑设计表达情感的方式相对理性,考虑空间结构等等的关系,而美术表达更加富有灵动感,思维表达更加活跃,二者相融相辅相成。
吴洪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设计学博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 荣誉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美术家协会设计委员会 副主任
我们可以从著名国际时尚品牌—迪奥前设计师总监费雷的经历中发现,他是建筑师,同时也进行时尚设计,不仅在建筑上取得了成就,在时尚界也有骄人的业绩,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经典案例来看,建筑设计师涉足建筑之外的其它领域并非鲜事。
在今天中国的设计界,“跨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常以奔驰公司邀请阿玛尼参与汽车的设计,黑川雅之由建筑设计扩展到工业产品的领域,三宅一生本学习平面设计确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而享誉全球的时尚界,这些在国际上成功的案例不绝于耳。《世界建筑导报》以建筑之外的话题展开讨论,可见其专业眼光的敏锐。
该话题之所以兴起的实质我想与创新有关联,设计师们由于长期经营在各自的领域,业务的单一必然带来思维的僵化,突破与创新又是设计师职业者们的使命。无论是设计者本身,还是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多元化转变,“跨界”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路径。
我们从设计学科的核心内涵和目标来看,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生活而进行的物质创造,无论什么类别的设计都基于这一目标。从知识的内涵上看人文、史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均是该学科的共同基础,因此在设计的目标与内涵上看本没有泾渭分明之界。
但在今天的设计界却门类繁多,界限分明,究其原因,是与工业化社会大生产分工的细化以及对技术的过分强调有关。分门别类,领域众多的情况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明显。从设计师培养的教育环节来看,中国的设计教育,均以强调技术教育为核心。从知识体系上看,完整的系统被人为的肢解,文科、理科、工科和艺科从中学开始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被碎片化。现有的高等设计教育 也都是在已被界定的领域里进行着专门的技术教育,这就使得我们的设计师,自身的领域视角被局限了。
我曾多次去包豪斯学院访问,与那里的教授和学生做过深入的交谈,在与其中一位中国留学生的交流中,我问到在包豪斯学习与国内学习最深的感受与最大的不同时,她告诉我差别太大了,在国内学习建筑学更多的是强调在技术层面,而在国外的建筑教育上不仅注意技术知识,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人文,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层面上,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强调赋建筑予灵魂,这就导致在国内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在使用软件技术能力上比较强,而当要求从精神层面进行表达时,他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追究其因,同我们目前建筑学只招收理工科学生,而在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上过于强调技术而缺失人文,艺术等知识 不无关系,这种国内外在设计教育上的差异和能力上的差别,是与我们当下在设计的教育上专业切分过细,强调技术,分门别类设置科系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对于其它门类的设计学科,在国内,建筑设计师培养的系统相对比较完善,知识体系综合,这一点我们从之前由覃力教授组织的一批建筑师在深圳大学美术馆举办的“建筑师书法和绘画展”中可窥一斑,这些优秀的建筑师都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修养和对本领域的超越,但据我所知,这一批参展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建筑之外,平时用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上进行追求,以此来滋养他们的本业。
记得与萧默教授的一次交流中,他谈到,建筑像一棵大树的主杆,而主杆上的分枝就是今天不同类别的艺术和设计门类,建筑由此而构成,我非常认同他这一观点。从艺术与设计史学的角度来看,大多的艺术和设计门类都是从建筑中分离出来,比如绘画、雕塑、家具、装置、布艺、室内陈设等等。当今很多建筑师将其设计延伸到其他设计领域,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倡导的行为,今天所谓的跨界设计,实质上这个界是被人为划定的。
不同领域的设计,除去在具体分类用途,功能,材料和技术实现上存在差异之外,从整体的设计思维上看都是相通的。
这里所谈论的建筑之外,在当下的语境里是建筑设计师在业务领域上的拓展与超越,但从史学的视角来看是一种认识上的回归。
王国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 学术委员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 委员
建筑师更愿意在建筑之外涉足,也是基于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建筑师的人文修养、广阔的视野对设计作品的内涵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建筑之外领域的知识兼收并蓄于设计之中,让设计具有品味、空间具备意境,是建筑师的一种不懈追求。
对自己而言,我也常常涉足建筑之外,不务正业地痴迷书法摄影和国内外游历。身边的一些艺术群,群中有绘画、书法、摄影等各方面优秀人物汇聚,良性互动,互相鼓励、激励,可以激发思维。少年开始学习书法,现在重又捡起,是因为持续的学业积累,一些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在自身形成,带着中年的沉稳、岁月的定力再来练书法,更加全神贯注,常感天人合一之处,胸意笔端出。每天练笔不缀,从文化传承中感受毛笔字布局之美,用笔之巧,体验气韵,练字顺带的是古文修养的加强,领悟古今的思维方式,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体会;我也热爱摄影,不仅拍摄建筑、景观作为专业之用,还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在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中熏陶美的情怀。而游历中外顺带的是贯穿中西的视野,体验东西的空间格局差异,尽量学会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融会贯通。由此带来多元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思想的佐证。
对于我来说,教学、科研、设计是专业,建筑之外即摄影、遊学、练书法、太极都是个人爱好。这些爱好,对专业素养,都有益处,用以丰富人生,开阔眼界,若遇有专业受困,还可以在情绪方面实现自我转化,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回复专业领域中来。古人云: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说的都说融外于内、聚多于少的厚积薄发的凝练,而建筑设计,也应同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