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6-11-19刘爱琳尹小舟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9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人才队伍人才

文/刘爱琳 尹小舟 辛 涛

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刘爱琳 尹小舟 辛涛

知识经济语境下,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层次人才更是一种稀缺的智力资本与战略资源,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自2006年第一个人才政策《关于加快人才强市的意见》问世,十年时间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培养、资助和保障等十多个政策。目前,连云港市的人才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增长,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做出了贡献,也为“十三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资源总量、素质、结构等方面与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市委市政府“2020年将连云港市建设成为东陇海和江苏沿海产业带人才集聚中心”的目标,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满足和提高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总量需求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

一、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

高层次人才至今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江苏省《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苏办发[2003]7号)对高层次人才也没有明确的定义。现在普遍采用的是从学历、职称、技能三个方面来定义高层次人才,本文采集的数据将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的范围。

“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立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连云港市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总量、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等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总体规模偏小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市高层次人才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高层次人才资源总量为3.53万人,比2010年增加1.47万人,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的5%,年均增长率为9%。

从每年接受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2010年至2015年,共接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35 449人,其中硕士4 200人,博士 157人。

数据显示,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因原本体量不大,加之增长速度不快,现在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偏小。

2.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但与连云港市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1)从人才层次来看

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从2010年的1 481人增加到2015年的8 229人,增长了6 748人,年增长率为40.9 %。

技能型人才中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从2010年的854人增加到2015年的6 602人,增加了5 748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8.5%,年增长率为50.1%,但体量仍然偏小,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连云港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连云港市高级职称专业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总数偏少,层次提升不快。

(2)从行业分布来看

通过对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7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配置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中教育、卫生两大行业占比达60%以上。同时,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及通讯设备、智能装备、港口建设等连云港市主要产业人才近年来需求量急剧增加,供给明显不足,人才十分匮乏。连云港市的高层次人才结构与连云港市的经济融合度偏低,不能适应连云港市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

在人们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轻视人才资源开发、轻视人才投入。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缺乏人力资本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调配、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关知识的缺失导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思路出了问题,存在着重“引资”轻“引智”,重资金投入轻智力投入的现象,殊不知,地区的GDP与该地区的“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C&R)”“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才资本存量”三个人才总量指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同向性。现实中也的确如此,人才优先发展的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是强过于人才匮乏的地区,出现人才—经济同向互驱的发展局面。

近年来,连云港市的人才工作虽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原因是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陈旧落后的人才观念仍然在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从相关领导层面来看,有的认为引进和培养人才与自己的政绩关系不大,有的把人才引进和培养看作短期行为,急功近利,重眼前效益,缺乏长效观念。从引进的人才来看,有的受“官本位”观念影响,有了成绩就想当官,热衷于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政,造成了原本就不富裕的高层次人才的浪费。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像省内其他地区那样重才爱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2.人才政策问题

一是缺少地方特色,没有针对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个性化的人才政策,没有重点支持连云港市重点领域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物来连创新创业的人才政策。二是缺少力度,政策的任务计划上缺少大手笔,计划引进的人才和计划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市人社局具体负责人才引进工作,但因为优惠政策涉及到责任单位众多,事实上,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时有推诿拖沓现象发生,尤其在资金、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很难令人才满意。

表1 2014年连云港市在江苏省省辖市人才投入竞争力得分及其排序

3.人才资金问题

连云港市的人才资金投入在相对意义上和绝对意义上投入都不足。2009年,连云港市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拿出2 000万元用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补助、安家补贴及科研资助。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连云港市在人才待遇和项目经费支持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如苏南地区的苏州市,从2001年起,每年投入人才计划资金不少于2个亿,苏中地区的南通市,每年用于人才方面的资金是5 000万元,苏北地区的盐城市每年投入的人才资金也在4 000万元以上。

连云港市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没有比较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来连创新创业。

4.人才载体问题

人才载体是集聚人才、承载要素、吸纳项目的主要平台。“十二五”以来,连云港市积极搭建各级各类平台,但平台数量不足、层次不高、承载力不够强大。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江苏省于2015年12月22日公布了第二批省级众创空间备案共159家,连云港市只有3家获省级确认备案,同是沿海城市的盐城有13家、南通有6家。2016年科技部公布了第二批众创空间,江苏有25家,连云港市只有“连云港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1家入选。人才平台层次不高、数量不足且承载的能力有限,对合作单位的依附度强,配套实施不完善,都是制约高层次人才集聚港城的重要因素。

表2 2014年连云港市在江苏省省辖市人才平台竞争力得分及其排序

5.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问题

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质量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只是相对于连云港市的中低层次人才质量而言。从全省来看,连云港市的高层次人才质量差距不小。根据人才学理论,高层次人才质量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间接衡量,创新能力排名是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连云港市的人才创新贡献竞争力2014年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名第11位(比2013年上升了一位),说明连云港市的人才质量落后于全省绝大多数城市。(表3)

高层次人才结构一直是困扰连云港市的一个难题。从行业分布的情况来看,只有不到30%的高层次人才分布在连云港市生产一线企业中,70%左右的高层次人才配置在非物质生产部门。数据显示,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与经济的融合度明显偏低。

表3 2014年连云港市在江苏省省辖市人才投入竞争力得分及其排序

(二)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人才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家内部也一样,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政府间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大量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吸引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提升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连云港市的GDP在全省连续几年排在倒数第二三的位置,主要原因是人才严重匮乏,2013年和2014年连云港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标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的位置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连云港市缺乏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适应连云港市经济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刻不容缓。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政策,建立市级层面的人才协调机制

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当前,连云港市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的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时期,引进和培养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是发展连云港市经济的战略选择,这就需要强化人才意识,全市领导干部要树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现代人才观念,充分意识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各级领导在抓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开发、产业开发和土地开发而忽视人才开发的倾向,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创新管理思维和模式,转变服务理念,要有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

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政策。随着国家人才政策的频发,类似的省、市人才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出来。连云港市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这些人才政策有的是从讲政治高度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迅速行动的结果,今天看来,当时确实为连云港市人才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看到,连云港市的人才政策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存在着政策差距,如缺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相关政策,如有的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各地同质化的人才政策事实上使人才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连云港市要走特色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之路,实施“连云港市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规划”,目标是在重点领域里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以解决目前连云港市重点产业领域高级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如根据连云港市工业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预测连云港市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水平和人才数量,确定连云港市人才政策的方向,加强顶层设计,集成政策支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建立市级层面的人才协调机制。联合县、区、各有关单位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在市级工作领导机构指导下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形成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领导小组、连云港市回国留学人员工作站、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等人才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升服务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对他们实施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以及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当初承诺的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的服务,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2.加强人才平台载体的培育和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平台载体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就是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个舞台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所谓的平台也好、载体也好,就是帮助他们拓展空间的科研环境,因此,连云港市应该坚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将国家级平台载体做大做强。2015年2月5日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同意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连云港市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连云港市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下文批准建设连云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它们为连云港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载体。应将这两个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使它们成为连云港市高端人才创新科技、转化成果的重要载体,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连创新创业的巨大容器。

继续加强省级科技(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应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如连云港市医药科技产业园等。将这些省级科技(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科学的管理方法、优良的服务理念和强大的发展潜力的载体,可以为连云港市重点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大力构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2015年12月连云港市政府出台了《连云港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2015-2020年)》,2015年,连云港市有3个众创空间获省级确认备案,3个众创集聚区获批省级建设试点,猴嘴街道众创空间在2015年12月已经正式运营。2016年2月1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众创空间的通知》,江苏共有25个众创空间入选,其中有连云港市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标志着连云港市创新载体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相比较江苏省其他城市,连云港市目前已在运营的十多家众创空间在发展方向、营利模式、资金来源和配套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孵化机构的引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与管理,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2009年以来,连云港市与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合作共建了13个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不大、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工作重心不在连云港市、缺少有影响力的核心团队和领军人才,体制机制单一、造血能力不强,研发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购置的设备缺少统一规划、利用率不高等。现在连云港市与以上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议已陆续到期。在“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应充分利用上述高校科研院所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结合连云港市的产业需求,优化顶层设计,出台支持鼓励合作政策措施,推动新一轮的合作,把它们打造成集聚创新资源平台的载体,加速推进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要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品牌,加大投入强度,用高投入强力吸引领军人物带领核心团队进驻连云港市,真正把他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连云港市,引领带动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二要政府积极主动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三要结合连云港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后备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连云港市产业的创新发展。

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目前已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7个,已有一百多名博士聚集企业。要激励更多的博士和博士后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运用到企业的创新发展中。通过搭建科研载体,改善科研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

3.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对外引进人才一体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15年底,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8位,江苏省“创新团队”4个,省“双创计划人才”89名。客观地说,这些招募来的高层次人才普遍优于本地人才,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数量太少,二是少有全职,三是容留不住。而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需要脚踏实地以这个城市为基地布局发展的高级别人才。

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拔尖人才。要总结适合连云港市市情的延揽人才的方法,连云港市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能提供的薪资、科研启动资金、生活补贴等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现有的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引进人才的科研活动需要。要以柔性方法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主,利用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实验室资源获取那里的高级人才智力财富。

同时,更应大力培养本地区人才,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素质。一要重视人才成长早期的基础性培养工作,完善“基础教育”和“终生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加强对中小学、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完善义务教育,注重素质教育,为连云港市培养潜在的人才;完善各种“终生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及企业为主体的网络化、层次化培训体系,通过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促进人才知识的持续更新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二要政府、大学和企业通力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教育、科研、培训、生产的有机融合,促进人们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4.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丰厚的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来吸引人才。

加大人才资金投入。资金是制约连云港市人才引进的主要“瓶颈”。连云港在“十二五”期间,每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以上,希望“十三五”期间每年用于人才发展支出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突破每年2000万元的额度,否则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会处于劣势。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紧缺和亟需的高层次人才身上。除此以外,要加强人才资金的管理,用制度来规范人才资金的分配、使用和奖励,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对高层次人才要有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并适应本地区的各项运行规则,缩短“水土不服”的适应期,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友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扎下根来。二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建设,提升服务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做好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本市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协助、落实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并对引进来的人才建立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信息库,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三是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优惠政策。连云港市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其中关于待遇和优惠的条目有很多,已经出现的问题是这些优惠和待遇散见于多个文件中,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尽快完善这些文件是首要的任务。除此之外,因为各项政策涉及到的主体较多,如财政局、人力资源与保障局、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城建局、房管局、外事单位等等,常常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所以在安置引进的人才时,政府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因为人才待遇、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都解决好了,才能免却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用好人才,人才才能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来源于连云港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项目编号RK1512);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特殊需求——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现状分析、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LKT04))

作者:刘爱琳为连云港师专教授,尹小舟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辛涛为连云港师专副教授。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人才队伍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莲年有鱼》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学习母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