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2016-11-19赵毅
赵 毅
(塔城市额敏县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塔城 83460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赵 毅
(塔城市额敏县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塔城 83460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其中90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9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造影,对比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结果:DSA检测诊断准确率为100.0 %。CT血管造影检测检出率83.3%,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测检出率为86.7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检出率低于DSA检出率(χ2=31.765,P<0.05),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也低于DSA检出率(χ2=25.116,P<0.05)。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的检测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其诊断准确率仍需提高。
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常因动脉血管异常膨出而致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当前诊断颅内血管瘤的常用方法,其诊断效果显著,但具有一定创伤。此次研究中探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以期减少患者的诊断创伤,保证诊断效果,现报吿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确诊;均出现头痛、失语、烦躁、意识障碍等相关临床症状;均无其他颅内疾病;所有患者重要器官无严重损害;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达意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其中90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1±5.3)岁;9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造影,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54.2±5.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患者Seldinger’s局麻,行血管造影,必要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给予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于电视监视下,对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患者左右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造影,观测患者动脉瘤形态、部位等相关状况,观测患者血管解剖变异状况,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造影,以观测患者前后交通动脉供血代偿状况。90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使用64排螺旋CT机(飞利浦Brilliance)对患者进行检测,先对患者进行headfast序列颅脑平扫,于患者前臂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压力注射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1)进行造影,注射速度3 m/s,延迟20 s后进行扫描,增强CT使用相关参数为:380 mA,120 kV,5~10 mm层厚。由患者鞍底下30 mm到上方60 mm范围内进行扫描。9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造影,使用飞利浦1.5T核磁机对患者进行检测,使用QD头部线圈,使用自选回波和快速自选回波序列依次进行平扫T1WI,T2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体位扫描,扫描相关参数设置为层间距0.1~1.2 mm,层厚5~6 mm[1]。
1.3 观察指标 扫描结束后,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效果,对比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检测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效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测,均确诊为颅内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100.0 %。90例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测,检出75例,检出率为83.3 %,90例患者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测,检出78例,检出率为86.7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检出率低于DSA检出率(χ2=31.765,P<0.05),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也低于DSA检出率(χ2=25.116,P<0.05)。
2.2 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检测 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的检测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检测效果对比(mm)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多发颅脑疾病,其常引发脑血管意外,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其多因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腔内压力增高、感染疾病、外伤、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相关疾病致病,颅内血管瘤破裂后,将引起患者出现脑出血,引起患者昏迷、脑干受损,止血不当将引起患者迅速死亡[2]。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颅内血管瘤的金标准,其诊断准确率高,但其诊断时,具有一定创伤,需对患者进行麻醉[3]。采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时均具有无创性,大大减少了患者诊断时的痛苦。血管造影是采取介入检测,使用显影剂对患者血管进行造影,从而辅助观测患者血管病变状况[4]。CT血管造影是在CT摄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高密度造影,通过CT图像辅助观测患者血管的一种方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断层成像技术,其是通过核磁共振电磁信号获得患者血管信号,重建患者血管信息,从而辅助观测[5]。此次研究中,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均不高,但两种检测方法与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的检测效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似,说明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过程简单,且具有非创伤性,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临床需不断提高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以便于其在临床推广运用。
[1] 贺宇平,王眺,田民.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2-793.
[2] 张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观察[J].医药前沿,2012,2(12):185-186.
[3] 李欢,薄锋.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2.
[4] 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7):131-132.
[5] 陈家志.颅内动脉瘤应用 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比较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31(1):49-50.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