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志成城 旷世奇迹

2016-11-18沈世豪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莫兰蒂厦门台风

沈世豪

小引

应该是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日子

厦门,遭受了一场超强台风

树倒了、墙塌了、交通阻滞……

停电、停水……

玻璃碎了、车砸坏了、家里淹了……

几乎所有厦门人都成了灾民……

——摘自一个网民的微信

澳头见证

澳头,百吨桥吊活生生被凶残的台风拦腰折断,就像被打败的“奥特曼”,可怜地倒伏在沙滩上;而龙门吊更凄惨,竟然被吹散了钢铁骨骼,散落一地。

这是令厦门全城无比惊悸、恐怖的夜晚。

2016年9月15日凌晨3点5分,14号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正是传统的中秋节,多情的圆月早已远遁,天空一片漆黑,墨黑的云团不断翻滚,越滚越低,几乎伸手可触,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所有经历过这个夜晚的人们都不会忘记:狂风歇斯底里地嘶叫、呼啸,像凶猛至极的怪兽,铺天盖地从大海上扑来。暴雨倾盆而下。高楼在摇晃,许多楼房的玻璃在碎裂,百年大树被连根拔起。停电了!全城无情地被埋进灾难的深渊。这次台风远远超过1959年、1999年曾经登陆厦门台风的级别,超过17级,因此,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福建最大的台风。

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厦门的古渡口。此地大厝宅的海鲜颇有名气,曾是内行的厦门人品尝海鲜的重要选择地之一,其正面就是厦门五缘湾的灯塔公园,系台风中心,又毫无阻挡,该村一侧紧贴大海的海翔码头,是厦门运输石料的重地。填海而成的石料堆放场,有上千亩之大,每一块石料均在50吨以上,这些沉重的石料上船,是用桥吊和龙门吊起重的。重达上百吨的桥吊,数十米高,天蓝色,兀立云天;数十吨的龙门吊,橘红色,敦厚朴实;它们恰似巨人,巍然屹立在大海之滨。谁也未曾料到,桥吊居然活生生被凶残的台风拦腰折断,就像被打败的“奥特曼”,可怜地倒伏在沙滩上;而龙门吊更凄惨,竟然被吹散了钢铁骨骼,散落一地。沙滩上有个几吨重的集装箱,被疯狂的台风吹得打滚,最后滚落到乱草丛生的沟里。

狂暴的“莫兰蒂”超强台风,无情地洗劫和摧残了美丽的厦门!

人们早上起来一看,到处是倒伏和被折断的树木、残枝败叶,还有被吹断的路灯杆、电线杆、广告牌等等。大雨虽然已经停歇,但依然是天低云暗,一座座楼房,像饱经劫难的雕像,茫然而立。全城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交通断绝,停水、停电,厦门瘫痪了!

让人惊叹的是,厦门遭遇到近似毁灭性的大灾难,仅仅经过了8天左右的苦战,在部队和全省各地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就基本恢复了面貌。全市秩序井然,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异彩。

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的详细情况迅速上报到有关部门。厦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许多市民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人员伤亡情况,经认真调查、核实,全市因灾死亡1人,重伤2人。厦门有65万多棵行道树被毁,房屋倾倒17907间,农作物受灾10,5万亩,交通、输电、通讯、供水等设施大批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2亿元。

厦门灾后恢复之快,是奇迹;面对如此的大灾大难,人是最脆弱的。厦门在人力无法抵御的“莫兰蒂”台风面前,由于预防得力、尤其是防控精准到位,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将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这更是厦门奇迹,也堪称旷世奇迹!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听取汇报后,非常惊讶,连说三个“了不起”。其原因何在?

指挥部:令下如山

厦门机场附近的枋钟路216号,一幢浅灰色的大楼,厦门市水利局所在地,人称水利大厦。九楼有个大厅,约300多平方米;正面是宽近8米、高约3米的超大型电子屏幕;后面的大墙上,用楷书写着:厦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红色,醒目而端庄。大厅的一侧是会商室,50多平方米,墙上有一排如电视台播音室那样的电子屏幕,环墙的桌子上,有20多台电脑,这个房间是专家和技术人员工作的地方,随时为指挥部领导提供决策的科学数据和雨、水、风、工情供领导决策,是指挥部的参谋部。此次厦门抗击“莫兰蒂”台风指挥部,就设在此地。厦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书记裴金佳(时任市长)、常务副市长黄强、市政府党组成员张毅恭等同志均在此坐镇指挥。如今,台风虽然早已消失,但那连续72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分分秒秒和扣人心弦的场景,已化为激荡人心的佳话乃至传奇,镌刻在坚守指挥部人们的记忆中,也镌刻在这个值得时代记忆的不寻常地方。

指挥部:令下如山!创造厦门奇迹的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

这里是全市抗击“莫兰蒂”台风的中枢神经,从这里传出的每一个信息,毫不夸张地说,都系着厦门这座城市的呼吸特别是人员的宝贵生命。著名古代军事家孙子在《虚实篇》中论战争中的军事指挥,有句名言:“致人而不致于人”。此话的意思是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尽可能调动敌人而避免被敌人所调动。伟人毛泽东就是娴熟运用这一兵法的奇才。“莫兰蒂”同样是张牙舞爪的“敌人”,它同样是会吃人的,但其横行无忌、为所欲为,人们尚不能调动它的走向,还能掌握对付它的主动权吗?

当然可以。最为关键是“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跑”,避其锋芒,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将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降低在最低限度。厦门此次抗击台风的经验,最为可贵即人们所说的最为显著的成效就在于此。具体来说,就是“指挥部署到位、领导干部到位、人员转移到位、宣传引导到位、抢险救灾到位”五个到位。指挥第一,指挥牵涉全局,指挥是否精准、果断、到位决定成败。

指挥的正确首先源于科学的准确判断,据气象部门预测,“莫兰蒂”台风是今年全球最大的台风,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登陆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因此,在台风到来之前,市委、市政府及基层的各级干部,高度重视“莫兰蒂”台风的防台工作,不存一丝侥幸,不留一个死角。人们牢牢记住裴金佳市长说的一句话:“除了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员以外,所有其他人员都必须转移。”这是代表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指令,更是犹如泰山压顶的命令,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更没有任何价钱好讲。

此令如山!其核心就是真正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的安全。世界上,在无法阻挡的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是很脆弱的,但人命大如天,没有比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事情了!这是所有部署和决策的最为基本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责任。

于是,部署、动员、发布各种指令、转移人员等所有灾前的各项工作,均以此为中心大规模、雷厉风行且有序地展开,从而演绎出无数动人乃至堪称绝唱的诗稿!

厦门在“莫兰蒂”台风之后,全城出动有数十万人参加的灾后重建家园的激战,规模空前,瑰丽雄奇,震惊世人,大展厦门风采!人们往往无意地忽视了,在“莫兰蒂”台风到来之前,艰苦、细致、周密地编织立体的、全方位的防台网,更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之举!正因为有后者,厦门才有在“莫兰蒂”疯狂袭击面前,创造只死亡1人、重伤2人的旷世记录。同样风力的正面袭击,2006年8月10日“桑美”台风和今年10月4日“马修”飓风,分别造成100多人和1000多人死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厦门这次抗击“莫兰蒂”台风最值得全国借鉴的足以称为经典的经验,恰恰是指挥部果断坚定的决策。

这是如今提起来都让人感到有点后怕乃至脊背发冷的事情。

自得知“莫兰蒂”台风的消息,厦门就提早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随着“莫兰蒂”台风的不断临近,从指挥部发出的指令也不断升级。9月14日中午,想到来势汹汹的“莫兰蒂”,连续两天奋战原想休息一会的市防指副总指挥郭金炼心里总觉得不安,怎么也睡不着,又爬起来,让指挥部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转移避险工作要求的紧急通知”,对低洼地带、危旧房、工棚、简易搭盖、地质灾害点、高边坡、海上渔船、鱼排、无动力船只等各类危险区域进行彻底排查。发出进一步做好人员转移通知后,各区又在原先转移基础上,加大力量动员转移,又转移了近万人。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点40分,指挥部超常规发布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全市防汛防台动员令”,即从下午三点半开始到防台风应急响应结束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三停一休,”即停工(业)、停产、停课、休市,特别强调做好人员的转移工作,并再次逐一排查重点部位,绝对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指挥部前后发出了48道指令,这是极为关键的两道指令,也是指挥部发出的重若千钧的威严命令!

从9月12日就开始启动的这一工作,到14日下午,已经可以听到台风隐隐约约的脚步声了,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反复强调的工作经过不断落实应当基本到位了,其实不然,意外,意外!人世间实在有太多的意外,而可怕和巨大的危险和灾难往往就深藏在这些意外之中。回首中外那些因大自然巨大的灾害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剧,不少就因为对此疏忽所致。

下午三点,指挥部接到同安区委书记黄燕添关于“同安辖区海域内仍有不少外地沙船未靠港避风、人员不听指挥不撤离上岸”的报告,并请求指挥部支援。这一重要发现和情况太令人震惊了!原来,在同安湾即环东海域的同安大桥下,有个规模很大的沙场,而采沙船主要是外地人掌控,这些外地人或许是自由闯荡惯了,不大听从地方政府的指令,又缺乏台风的常识,根本没有把“莫兰蒂”台风当一回事。守土有责,最大限度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是当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立即果断采取断然措施。当时,坐镇指挥部指挥的是张毅恭,他知道,如果地方干部去劝说,很可能效果不佳,他立即在第一时间调派海警三支队前去执行紧急疏散船上人员的任务。部队一到,这些人当然服从了,全部上岸转移到安全地方。

下午五点,指挥部再次接到同安区常务副区长袔玉宗电话报告:同安区在转移外地沙船期间,发现翔安区海域内也有不少外地沙船上的人员未撤离上岸。此时,天色已暗,风大浪大,情况紧急,张毅恭同样调派人员紧急处理,清除了这一隐患。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同安、翔安区务必于14日晚上8点以前,安全转移所有的船上人员。

真是好险哟!台风中心正好经过这些沙船所在的海域,台风过后发现,这些采沙船损毁严重,船上的125名人员如果没有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同安的中州岛上有个养猪场,就在桥畔的公路两侧,300多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到了14日下午,许多人还没有撤离,同安区指挥部严令当地乡镇采取果断行动。负责组织转移的干部带着一大包锁,挨家挨户地把人撤出,送到大巴车上,或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啪嗒一声,把这些人的家门锁上。晚上8点多钟,人员全部撤出。台风中,这些简易建筑全部倒塌,成为一片废墟。

同样危险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动车整备所工地。以刘塘村为中心,绵延十多公里,是国家的重点工程,首期投资20个亿,这是国企,有400多人居住在工地铁皮屋里。这些人多数来自北方,从来没领略过台风的可怕,居然认为他们的房子很牢固,不肯撤离。指挥部下令,全部转移,不得留一人,转移时,工地还想留点人看守财产,乡镇干部严肃地说道:”你们知道无情的台风有多厉害吗?会把你的毛发全部拔光的!”在晚上11点以前,不由分说地将所有人员撤出工地。结果,这里的铁皮工棚全部倾覆,成为一堆堆垃圾。如果人员没有转移,住在里面,其可怕后果,可想而知!

人员转移,阻力重重,但因为指挥果断,各个部门执行得力,的确做到无一漏洞。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呀!颇有名气的竹坝华侨农场在转移人员中,居然出现了这样“奇葩”的事情:一位刚好放假回家的女大学生,固执地不肯转移,最后,居然拿起菜刀威胁前来劝她转移的人员。最后采取断然行动,强行把她撤出。结果,台风中,这位女大学生居住的房屋被台风彻底摧毁,恰恰是这些强行将她撤出的人员救了她。台风过后的第二天,这位女大学生连忙前去向救了她的恩人赔礼道歉。

全市果断、坚决、精准转移危险地域人员47336人。转移人员之多、执行力之强、决心之大创历次台风之最。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厦门创造的奇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而指挥的部署、方针、策略、艺术等,更是博大、厚重、精深,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天罗地网

以人为本,贵在落实。正因为有了他们,厦门这次防台、抗台的工作做得特别周密,特别细致,从上到下,织成了一张最大限度保障人员安全的天罗地网。

陈锦才,厦门翔安区新店镇大宅村的村长兼支部书记,在接到上级各个部门不断发来的严防“莫兰蒂”台风的通知之后,丝毫不敢怠慢,根据要求,一项项地落实防台工作,住在危房和危险地带里的群众已经全部紧急转移,所有可能造成危害的地方也已经清理、标示、加固,此后,他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检查落实,但依然不放心,他亲自动手,用笔写了一篇广播稿,利用村里的广播,反复对村民广播。或许,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动员抗击、防御台风的“草根文件”,现录如下:

广播通知

2016年9月13日——14日

今年“莫兰蒂台风”,风大、雨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社区也非常关注,社区要求:

1、屋上的花盆等杂物要移到下面,水塔的水要抽满。

2、铁棚、楼上的门要加固。

3、要备好水、干粮。

4、要注意交通安全,少出门,特别要注意学生、儿童及老人安全。

5、手机要加满电,保持通讯。

6、车辆要注满油。

大宅社区居委会

不得不由衷地点赞这位朴实的村干部,他想得很周到,包括手机充电、车辆加油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想到了。他写完之后,一遍遍地亲自广播,真正是深入人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像陈锦才这样的基层干部太多了。正因为有了他们,厦门这次防台、抗台的工作才做得特别周密,特别细致,从上到下,织成了一张安全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员的安全。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群众的生命安全工作,是所有抗击灾害中的首要之举,厦门,无疑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且令世人惊奇的答卷。

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厦门台风多,但往往是擦肩而过。厦门是郑成功挥师横渡台湾海峡、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基地和出发点,厦门人崇敬地称郑成功为“郑爷爷”。鼓浪屿如诗如画的海滨,矗立着郑成功一手抚剑双目注视风云的雄伟雕像。往昔有惊无险的抗台风经历,幽默的人们都说,厦门有“郑爷爷”保佑,台风不敢来。这一次不同了,“莫兰蒂”翻译成闽南话,是“家中无人”,郑爷爷不在家,到哪里去了呢?“博饼”去了,博饼是厦门中秋的风俗。当然,这仅是民间风趣的传说,但绝大多数有点抗台风知识的厦门人,都心里明白,以前的台风之所以对厦门没有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危害,是因为有台湾这堵“挡风的墙”,这一回不一样了,狡猾而凶残的“莫兰蒂”绕过台湾,从西南方向直扑厦门。

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到社区、乡村的基层干部,层层动员,严阵以待。有句老话:严防死守。与时间赛跑,建立全方位的防御和抗击“莫兰蒂”台风的体系,成为台风到来的最为重要的任务。防台、抗台牵涉到全城数百万人,无一疏漏,厦门施展了什么魔力吗?

发挥所有干部和全体党员的骨干作用,而且是动真格的。全市各级干部全部上第一线,定岗定位,党员直接联系到户。以翔安为例,全区有112个社区和村庄,共3000多党员,全体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盯紧所负责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肯德鸡”救智残人的感人故事:

他叫吴海静,新店镇霞浯社区的总支委员,兼任该社区的残疾人联络员。他9岁时,因为被碾米机的皮带击伤,失去了左臂,因此,人们又称他“独臂支委”。“莫兰蒂”台风到来之前,巡查时发现,他负责联系的村民吴清河一时找不到了。这位村民是村里的贫困户,平时靠捡垃圾为生,妻子和女儿都有点智障,住的房子只有四面围墙,屋顶是用捡来的油毛毡等东西杂乱铺盖起来的,根本经不起台风。“独臂支委”准备把这一家人转移到村部办公室暂时居住。正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正是失联的吴清河。原来,这一家人也发现这次台风来势不寻常,情急之中,吴清河开着捡垃圾的电动车,载着妻子、女儿出逃,也不知他们要逃到哪里去,不料,车在路上抛锚了,只好打开手机向“独臂支委”求救。得此消息,吴海静急忙找到吴清河一家,告诉他们村里的安排,但有点智障的吴清河的妻子和女儿说什么也不肯走,她们怕什么呢?怕被关进村部就出不来了。“独臂支委”太了解她们了,知道这一对不幸的母女最喜欢在肯德基吃鸡,连忙哄她们说,他在村部里特地为她们准备了“肯德鸡”,一到那里,就有“肯德鸡”吃。终于说服了她们,把这一家安全转移到村部办公室。对有智障的人同样是不能乱哄的,此地偏僻,台风即将登陆,风声鹤唳,厦门的面包店里的面包都被人们抢购光了,哪里买得到“肯德鸡”。还好,“独臂支委”储存的抗灾食品中有几个鸡腿,连忙拿出来给这对母女享用。他平时不苟言笑,但看到她们喜滋滋的模样,也情不自禁地笑了。于是,几个鸡腿救了一家人的故事就成为一则情趣横溢的美谈。

为了编织这张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天罗地网,各区和各个乡镇直到街道、社区,都有许多独特的精彩创造。尤其是海沧区,他们制定了独树一帜的区级防汛指挥作战图。按照防汛“五个一”的要求,率先制定防汛指挥作战图,并在防抗台风中进行应用和不断完善。在这张指挥作战图上,全区25支抢险队伍、2个区级抢险物资仓库、4个街道抢险物资仓库、38个物资存放点、67个避灾点等要素,均在图中一目了然,让指挥部对全区防汛要素做到心中有数,为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就近协调、统筹力量、就近转移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参考,在防台风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效果。大灾大难面前,沉着指挥,运筹帷幄,必须胸有成竹,有科学依据。因此,海沧一张图,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此次厦门抗御“莫兰蒂”超强台风,人们都高度赞扬厦门精神,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座城市有了这样的精神,才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任何灾难都无法让其屈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有句名言:“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中”。此话并没有过时,抗灾尤其是抗大灾更是如此。

“台风宝宝”的故事

“孩子是我生的,但她的命是大家给的”。大爱写春秋,于是,“台风宝宝”的故事成为一则传奇,经过微信等现代媒体,立即传遍了厦门,感动了厦门。

惊魂之夜。

用这四个字描绘李薇在“莫兰蒂”登陆那个夜晚的感受,恰如其分。

她是湖南人,丈夫小杨,龙岩人,两口子在厦门打拼,像成千上万的普通建设者一样,朴实、勤劳,过着平常的日子。他们是幸福的,李薇27岁,怀上孩子,预产期是9月27日,原来在靠近海边的翔安祥吴社区居住,得到“莫兰蒂”台风即将正面袭击厦门的消息,很不放心,临时搬到条件很好的美地雅登小区的妹妹李倩家避难。

这是离翔安区政府不远的一个新建住宅小区。现代流行的浅灰色楼房,有十幢之多,每幢20多层,秀丽、雅致,楼下都有停车库,设施齐全。拱形的大门、街心花园、草地等一应俱全。李倩住在4号楼1105室,朝东、向阳,住进这样的楼房,李薇认为,无论刮起多少级的台风,应当是万无一失了。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和预料之外。

9月15日凌晨12点多,李薇的肚子就开始感觉不舒服,到了三点多,“莫兰蒂”台风登陆了,如强盗一样疯狂地敲打着每一户人家的门窗,隆隆直响,令人心惊胆颤,谁也不敢开门窗。风狂雨骤,天崩地裂,即使住在楼房里,也犹如在大海的恶浪中摇晃。尚未出生的小宝宝不知是受到惊吓,还是由于李薇过分紧张,她突然感到腹中的胎儿在翻动,且一阵紧似一阵地牵动着神经,疼痛感越来越重。糟了!已经见红。虽是头胎,但敏感的李薇心中明白:要生孩子了!

因为停电,没有灯光,她瞟了一眼窗外,依稀是到了世界末日,超级台风正大发淫威,似乎要毁灭世界上所有生灵。她像许多第一次即将作母亲的女人一样,不止一次地想过有了孩子的幸福和喜悦,然而,绝对没有想象过会在如此的环境和条件下生孩子。

她的肚子越来越疼,她紧张,全家更是紧张。电话已经打不通了,无法和外界联系,连门都无法开,去医院更是不可能了。怎么办?怎么办哟!她想哭,但谁都知道,哭有什么用?产妇和孩子的安全乃至生命,悬于一线。

急中生智。

李倩突然想到一招:在朋友圈中发微信紧急求助。这实在是绝境中极为聪明的选择!求助微信发出还没有几分钟,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同在这一小区居住的海西晨报记者小袁,看到这一微信,马上向有关医院、救助站、朋友圈等进行转发。人命关天,没有比抢救一个产妇和孩子的生命更为紧迫的事情了。他很想冒着危险去探个究竟,但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和求助的李薇家相距甚远,而且,中间还隔着一条公路。此时,疾风暴雨中,不断有树木轰隆隆地倒下,道路被封锁了。

台风肆虐状况有增无减,窗外,犹如地狱、深渊,随时可能吞噬敢于挑战的人们。

台风不断加剧,风声、雨声、树木倒下的响声连成一片,惊天动地!李薇的腹部疼痛也在不断加剧。李薇已经感受到,危险如张开血盆大口的魔鬼,正一步步向她逼近。

不得不赞叹现代微信迅速发酵传递信息的神奇,情势危急,但李薇和她的家人,从不断传来的微信中欣喜地发现,他们并非孤立无助,并非完全陷入绝境,此时,微信不断发酵,越转越多,无数他们并不熟悉的热心人,正在伸出温暖的双手,开始搭建救助的彩虹。

就在李薇居住处附近的一幢楼房里,正巧有一位产科医生洪雅蓉,她看到求助微信和她所在的厦门第五医院发来的指令后,立即背起药箱,毫不犹豫地打开门。楼道里刮来飓风,尖利如刀,吹在她的脸上,生疼、生疼,她觉得自己就像随时可能被刮跑的一片树叶,全身依稀失去了重量。楼道一片漆黑,她用手机照明,连忙紧贴着墙根,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下走,终于下到了进了水的车库,然而,每幢楼的车库是独立的,要前进到李薇居住的4号楼,还要经过一片开阔地。

风雨交加。不到百米的开阔地上,全部是倒伏的树木,枝杈纵横,凄厉的风雨,劈头盖脸,人是无法站立的,她弯下腰,抓住树枝,有时甚至就像匍匐前进的战士,一步步地极其艰难地爬过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全身的力气,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此刻,她想到什么呢?事后,她告诉人们,她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到达焦急等待救援的李薇住处。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天职和责任,使富有经验的她明白:此时最危险的不是在台风中极为艰难前进的她,而是产妇,任何可能甚至不堪想象的可怕后果都会发生。

犹如女神从天而降,妇产科医生洪雅蓉,终于到了产妇李薇居住的家里。小洪发现,一位同样住在附近的莲花医院的助产士,已经在她之前冲破重重困难到了这里。疼痛难忍的李薇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专业医生和助产士在她身旁,一颗始终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一个医生、一个护士,连忙借用手电和手机的光给李薇检查,她们发现,产妇宫口已开,即将分娩。李薇还有其他病症,急需用药,为了安全,必须到医院去。

此时,在台风丝毫没有减弱的非常情况下,有可能吗?

新店镇的一家医院得知李薇的情况,曾经冒着风雨和危险开出了救护车。路早就被彻底堵死了,但人们还是一边行车,一边开路,实在是急死人了,救护车开出不久,居然抛锚了!

厦门第五医院的救护车从不同方向驶出,同样是一边开路,一边前进。很幸运,终于到达离美地雅登小区近200米的地方,有几棵大树横倒在路上,没有大型吊车是抬不动的,只好将车停下。

因为停电,电梯已经不能用了,人们用担架把李薇抬下楼。楼道极为狭窄,抬担架下楼并非易事,小心翼翼,终于到了楼下。此时,李薇宫口已经开到五指,孩子很快就要出生了。

在众人的精心保护下,艰难地穿越近200米台风的封锁线,终于上了救护车的李薇,虽是依然疼痛难忍,但她咬着牙,她明白,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罕见的狂风暴雨中,大地一片漆黑,她心里已经感受到曙光的妩媚。

15日凌晨5时多,李薇被送进产房。6点零5分,“莫兰蒂”台风呼啸着远去,李薇清晰地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那是一个可爱的小公主,3250克即6斤半重。取名杨子涵,小名“兰蒂”,以永远纪念这个极不寻常之夜。

李薇有点疲劳,她眼含热泪,感激地对前来看望她的人们说道:“孩子是我生的,但她的命是大家给的”。大爱写春秋,于是,“台风宝宝”的故事成为一则传奇,经过微信等现代媒体,立即传遍了厦门,感动了厦门。

据统计,截止9月15日下午二点,厦门有45个“台风宝宝”平安出生,这些可爱宝宝来到这个全新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无疑是最为动人的歌唱,为厦门增添了最为迷人的韵致。

回味这则洋溢着浓浓大爱暖人心扉的传奇故事,不得不赞叹现代微信在最为关键时刻发挥的神奇作用。在这次抗御“莫兰蒂”台风惊心动魄的决战中,微信、短信、电视、报纸等传媒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广大的媒体工作者,不惧艰险,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他们忠于职守的精神令人敬佩。抗御台风期间,谣言被杜绝,而鼓舞人心、激扬斗志引导人们的正能量,得以迅速、乃至淋漓精致的传播和弘扬。实践证明:舆论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尤其是在面临大灾大难的时候更是如此。

辛苦了!人民子弟兵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最需要攻坚克难,哪里就出现子弟兵动人的身影。有太多感人的场面和故事,遗落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这是驻同安消防支队的战报《惊心动魄5小时 安全解救47名受困群众》中的一段摘录:

据前方介绍,他们在救援的路上举步维艰、寸步难行,18吨的车行驶在路上就好比怒涛汹涌中的一叶小舟,狂风暴雨之下能见度不足2米,路面一片狼藉,时而要清理折断的树木,时而要剪断倒塌的高压电线,时而要避水坑,时而要躲闪滚石,不时还要躲避漫天狂舞的飞石、树木、铁皮等危险物,即使抵达现场,阵风刮起的时候,车门都没办法打开,没有任何的依靠官兵们,只能靠血肉之躯或捥手抱团,或靠地匍匐逆风前行……

或许,这是最早投入救灾行动的子弟兵。从9月15日00:40开始,该支队就投入救灾行动,以血肉之躯和“莫兰蒂”拼搏,在“莫兰蒂”肆虐最为疯狂的时候,从台风的虎口中,抢救47名受困群众。这份战报就是报告该支队在“莫兰蒂”台风已经登陆,官兵不顾生命危险,抢救被困群众的真实记录,谱写了子弟兵“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感人篇章。

大批部队是在灾后奔赴厦门的,天刚蒙蒙亮,人们惊魂未定,就在家门口看到他们的身影。最早到达市区的是驻厦部队,他们早上四点半钟就起床,四点五十分出发,五点二十分投入救灾工作。第一轮激战连续七个多小时,到下午一点多钟稍作歇息。他们的军营同样受到台风的摧残,但一心想到群众的子弟兵,还是首先到受灾最严重的市区执行抢救任务。

“鼓浪屿好八连”声名远播,是全军的标杆。该连的指导员郭翔,前不久因为参加过障碍训练时受伤,做完手术,还没有完全恢复,接到救灾任务,毫不犹豫地率领部队出发。救灾太紧张,当天中午,卫生员发现,他那受伤的膝盖已经全部红肿,他只是包扎一下,依然坚持战斗。

武警水电某部的班长周伟龙,正在江西某地执行任务。此时,正好妻子来队探亲,得知部队要南下到厦门参加救灾任务,主动请战。部队领导考虑到他妻子来队一次很不容易,劝他留下,他没有迟疑,坚持跟随部队南下,表现了一个军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德和素质。

类似的范例太多了。

某部的副部队长乔晓伟,母亲刚去世,他正在家中料理母亲的后事,接到部队赴厦门救灾的消息,拔腿就走,在军人的心目中,家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利益大如天!

某部参谋熊正珑,妻子刚刚分娩,他得知部队接到奔赴厦门救灾的命令,二话不说,安排好照顾妻子的事情,同样参加到驰援厦门的部队行列中。

某部指导员易峰,原来约定结婚的婚期已定。他说服未婚妻,打起背包,义无反顾地带领部队连夜出发。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漳州、泉州、龙岩、莆田、乃至邻省的部队火速赶往厦门。一支支劲旅在部队统一指挥和有关部门配合下,带着车辆、挖掘机、冲锋舟等装备,有序地进入厦门这座饱经台风蹂躏的城市。位于前埔的厦门城市学院,由一位排长带领一个班的战士进入校园救灾。军令如山,不愧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新时代军人,他们铁的纪律、布局井然有序和过硬的战斗力,令人崇敬!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最需要攻坚克难,哪里就出现子弟兵的身影。有太多感人的场面和故事,遗落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厦门树多,台风到了之前,曾经到过厦门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厦门所有的大街乃至绝大部分的小巷,都被绿荫覆盖了。树如云、如水,如绿色的诗篇,成为美丽厦门动人的底色。人们常说:树大招风。的确如此,能够把上百吨桥吊吹折的台风,对厦门满城的树,恰如进行了“屠城”,令人伤心欲哭。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校园,是厦门这座花园城市美不胜收的“园中园”,平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天天排成长队等待校方根据情况安排进校园参观游览,遭到台风袭击之后,大批树木倒伏,校长朱崇实目睹惨像,直流眼泪。

清障,灾后重建家园的首要任务。倒下的树木实在是太多了,相互枕籍,堆成山,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加上台风造成的各种城市垃圾,灾后厦门的许多地方,寸步难行。许多连根拔起的大树,树干须两人合抱之粗,重达千钧,用人工推不动,必须用大型机械,路不通,大型机械一时又开不进来,只好用电锯等进行分解。还有不少树,是挂在电线上的,随时可能倒下来,更是危险。交通,城市的血脉,要把这直接关系城市活力和生命的血脉打通,谈何容易!

最为艰难和危险是清除“空中炸弹”,即因为有电线等东西的阻拦悬在空中却已经被连根拔起的树木,负责清除的官兵必须高空作业,某部党员模范徐鹏飞主动请缨,担任这一任务。开始用电锯,结果,电锯断了,他就改用手锯,不辞辛苦,终于把障碍清除干净。

被部队誉为“特战尖兵”的某部朱元尚,家就在厦门的五通村,这次台风,五通是风口,严重受灾,他的家受到重创。爬到树上,就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五通村,但在紧张的救灾日子里,他始终没有回家去看看。

厦门某部的汪军,随部队在厦门海沧救灾。隔海相望,对面就是他的家乡浯屿岛。他的家在台风中同样受到严重的损毁,得知消息,他依然默默地坚持战斗,只有在短暂的休息期间,深情地朝家乡的方向瞟去一眼。在我们战士的心中,爱家乡,更爱厦门。有道是:家园有殇爱无疆,台风无情人有情。我们的战士最能理解此话的分量。

在极为紧张的灾后重建家园的日子里,厦门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见到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修剪树木,搬离杂物,清除淤泥,专啃硬骨头。有的人手被树枝刮伤了,仍在继续坚持;有的人家就在厦门,台风期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为了抢险,始终没有回家看看;有的请好了年假,但听说要抢险,就把订好的机票、旅馆房间全退了;正在外地休假的,干脆提前结束休假,赶回部队,一起奔赴厦门抢险。

这是动人的一幕:禾山社区中央美地住宅小区有个小学生张诚烨,才七岁,那天正在家里做作业。无意中在自家楼上看到厦门某部的官兵哥哥在枋湖南路开展灾后救援,目睹现场,小小年纪的他十分感动!于是跑回房间,提笔作画并写上“哥哥们,辛苦了!”,折成纸飞机,以画传情。正在楼下清除路障的95后士兵沈文武,捡到纸飞机后很是动情,他对楼上的小诚烨招手并邀请他下来一起拍了一张合照。拍完照,沈文武把画折好放回口袋,说:“这份小小的感动与鼓励,我会一辈子珍藏!”而这时候小诚烨在旁边也说道:“长大后,我要成为你!”孩子是最单纯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一次次奏响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连续作战,部队官兵实在是太辛苦、太劳累了。这是群众拍下的一组珍贵的镜头:部队官兵每天劳作十多个小时,中间稍有休息,一边喝点水,头一歪就睡着了。街道一侧,有一排城市公共自行车,疲劳至极的战士,伏在车架上稍歇片刻,居然在上面睡着了。这些以生命极限投入厦门抗灾的官兵,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心疼!

9月17日,紧张奋战了一上午的救灾官兵,一脸倦容回到位于筼筜街道仙阁社区侨建花园外的休息点,发现两排整齐的军用挎包上都放着一个红色“福”袋,里面装的是2颗红鸡蛋——原来是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把装有红鸡蛋的红色“福”袋,悄悄放在了战士们的挎包上。后来,官兵才了解到,这是一对母女悄悄做的好事。她们担心部队官兵推辞,行动迅速,前后只有几分钟,放好鸡蛋,立即离去,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她们被官兵感动了,整座城市被感动了,凡是亲眼目睹参加厦门灾后重建场面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为有这样的部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是发生在救灾现场的一幕:9月18日,这批军人就要卸衔退伍了,他们站的最后一班岗,不是在军营,而是在连续奋战的救灾现场上,没有特别隆重的仪式,只是向他们的战友和父老乡亲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

这一军礼,情重如山!默默地镌刻在人们的目光中,镌刻在他们依然整齐、坚定的脚步里!

厦门的大规模救灾,和其他地方救灾的最大区别,主要不是救人,而是首先清除路障,恢复交通;接着,是救树,把倒伏的树木锯去枝丫,重新种下去,让这些树获得重生。抢时间,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因此,所有前来参战的军人都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他们日夜奋战,很少休息,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也没有壮烈牺牲,但他们用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用连续作战、不怕疲劳、不畏艰难为厦门这片热土默默地做出杰出的奉献。他们是榜样,他们是标杆,他们是厦门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抗灾英雄和功臣。

截至9月22日,各部队共出动官兵11740人、民兵预备役人员3050人,出动车辆和各类工程机械1176台(套)支援抢险救灾;共完成加固堤坝3000余米,扶正倒伏和清除毁损树木32.1万余棵,搬运垃圾2.7万余吨,清理疏通道路1018公里,清理公园绿化带7.8万余平方米,拆除户外危险设施330处,拆除受损铁皮屋和各类工棚805间,转移救援群众8720余人、受损车辆568台、群众物资188吨,内涝排水33万立方米,参与电力设施、输电线路抢险巡查198公里。

亲人解放军无愧是厦门这次抗击“莫兰蒂”台风和灾后重建家园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突出贡献和过硬的作风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9月22日,8天过去,厦门大规模的抗灾工作基本结束。各区的干部群众得知部队将于这天上午7点陆续回撤归建的信息,准备热情欢送这些可爱、可敬的军人。然而,不到6点钟,不少参加救灾的官兵已经悄然启程凯旋了。他们担心麻烦群众,特地选择这种特殊的“放烟幕弹”方式。不过,还是有早起的群众发现了这一情况,人们自动排起夹道欢送的队伍。一辆辆满载军人和装备的军车在人们感激的目光中渐渐远去。

劫后新生的厦门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一天太阳特别明媚。

满城皆是“红马甲”

满城皆是“红马甲”,这是何等的阵容和气势!志愿者不仅成为厦门这次抗灾激战中极为重要的生力军,而且以他们的模范行动激励、影响、鼓舞了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重建家园的工作。

这是厦门抗灾中又一靓丽的风景。

完全可以用打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来描绘厦门抗击台风和灾后重建的感人场面,生长在厦门的人们发现,台风刚刚过去,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第一时间就出现在现场了,而且,身穿红马甲的人越来越多,仅是一个区,就有数万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出现在抗灾现场。因此,满城皆是“红马甲”,成为厦门这次抗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战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志愿者是厦门这座文明城市独特的景致,一位记者用最简练而传神的语言这样描写厦门志愿者上阵重建家园的盛况:

如果说,“莫兰蒂”以它的洪荒之力把厦门一时吹成了“灰色”,而文明厦门,则用满城的“志愿红”还以颜色

志愿者是具有某种世界性的文明现象,也是世界先进文化之一,在国外或境外,人们称之为“义工”。厦门志愿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组织严密,经过多年的锻炼,已经从最早的学习、继承、弘扬雷锋精神,做大量的好人好事,发展到深入各行各业,建立起一支支高素质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队伍。由水草带领的厦门的“蓝天救援队”,曾经在汶川大地震等全国性的救援活动中,享有盛誉。厦门市的各个区都有志愿者队伍,开始,比较成熟的是思明区的志愿者队伍,2011年就有5000人之多,而且涌现了不少全市闻名的模范人物。接着,其他区也紧跟而上,而且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展现动人的风采。

翔安区的“92580”志愿者联盟,成立于2015年12月。其谐音是“就业我帮你”。因为翔安是新区,因征地等原因,需要帮助就业的人员比较多,因此,该联盟在会长黄毓森的带领下,最初是以“推动就业,扶持创业,情系民生,服务发展”为服务宗旨,以厦门市创建全国志愿服务模范城为契机,紧紧围绕“邻里守望”这一主线,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很快,该联盟已有33支队伍,涵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2016年,联盟各支队伍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共60多场,发展培养志愿者1000多人,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成为厦门志愿者队伍中的一支独具特色的劲旅。

这支队伍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活动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激励回馈制度,丰富志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进行大胆实践探索,激发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组织爱心企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经过他们的努力,居然有1000多家落地翔安的热心企业参与志愿事业。

因此,这次灾情发生后,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积极响应厦门市防台风防讯3号动员令,不等不靠,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发布志愿者倡议书,号召全区所有志愿者加入重建家园的行列。自发组织联盟33支队伍2000余人参与重建家园,并带动了辖区2万余名志愿者加入到行动中。他们提供24小时车辆义务救援服务、协助农民恢复农田生产、清理大街小巷的废杂物、扶正倒伏的树木、入户慰问受灾群众、开展文明交通引导……成为重建家园里一股重要的力量!

他叫徐建国,来自贵州,这次被翔安区推荐为“最美志愿者”。他是个80后,人们们都亲切的称呼他“小徐”,成为加入翔发物业油锯队的志愿者!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是油锯队志愿者抗台救灾的口号,他们担当着冲锋领头的作用,作为油锯队的一员,他肩负着披荆斩棘的使命。

在这次强台风中,翔安乔木受创惨烈,小徐日夜奋战在一线,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清除障碍,扶正树木,他大汗淋漓,拿着又大又重的油锯,爬上爬下、忘记疲惫,出的汗比喝的水多得多,身子上多数时候披着湿漉漉的衣服,总是生怕停歇下来影响到后续工作(捡枝、清运)的开展。

9月18日,那是台风过后的第四天中午,由于劳累,其身体发热呕吐、吃不下饭,领导安排同事陪他去看医生,他一口回绝,领导还特别嘱咐让他下午先休息一下,没想到1小时没到,他又折返到清障现场,同事很是诧异的关心:“你咋没在家多歇一会?”他却说,如果他歇息了,后面还有一大堆人等着,灾后重建工作耽搁不得。

由于救灾重建工作任务紧迫,小徐顾不上家,小孩及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只能交给已有3个月身孕的太太。小徐白昼劳累,回家休息的时间甚少,徐太太明事理,家里的事务都自己扛,生怕家里的“小事”耽搁了丈夫救灾重建的“大事”。就连肚子隐隐作痛的事也瞒着小徐,心想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跟他商量去看医生。谁知,就在小徐支援翔安大道的清障工作时,徐太太从医院打来了电话,“对不起,孩子没保住……”小徐为了“大我”,忽略了怀有3个月身孕的太太。徐太太为了“大我”,就连住进医院了也还想瞒着丈夫。小徐夫妇的“大我精神”,感染和激励了许多人。

像陈建国这样的志愿者很多、很多。

杨兴旺,是思明区微益联盟的志愿者,家住巡司顶。他除了自己参加救灾,还联络漳浦、厦门两地的100多名志愿者,捐献了1800多箱矿泉水、10000多支蜡烛,漳浦的志愿者还另外捐了1.5万元给厦门用于救灾急用。

李欣哲是台湾人,从小在美国生活。4个月前来厦门观光后爱上厦门,特别是沙坡尾,萌生了想在沙坡尾开店创业的想法。2个月前,他在民族路开了家台湾小吃店,卖菠萝包。他的菠萝包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批只能做16个,需要3小时。前几天看到志愿者们很辛苦地在为大家服务,他和妻子停业,连续36个小时不眠不休,做了200个菠萝包给志愿者吃。他说,自己店里没什么损失,挺幸运的,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帮帮大家。“他们都在帮别人,我也想让他们感受到厦门的温暖。”李欣哲的精神同样令人感动。

据不完全统计,在厦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全城有超过4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英姿飒爽地上阵,满城皆是“红马甲”,这是何等的阵容和气势!志愿者不仅成为厦门这次抗灾激战中极为重要的生力军,而且以他们的模范行动激励、影响、鼓舞了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重建家园的工作。鲜艳的“红马甲”如无声的动员令,燃起成千上万人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和热情。

一座城市的文明,最为重要的是人的文明。

最美的新娘

她从婚礼的红地毯走出,正准备幸福地享受足以铭刻一生的蜜月期,但面对“莫兰蒂”台风的袭击,共产党员神圣的责任和使命鞭策着她,断然做出决定:立即自驾车,从南京回厦门!

深秋的烟台,醉美如酒。簇拥在一碧万顷大海中的蓬莱阁,丹崖、道院、古城墙,颇有超凡脱俗的迷人韵致。这里虽然没有南国绵延如黛的木麻黄,也没有柔情依依的相思树,更少见厦门司空见惯的三角梅,但到处可见如仪仗队般英姿勃勃的钻天杨,还有满树都仿佛长着眼睛的桦树。烟台是中国近代的海军摇篮之一,岁月飘飞,百年过去,这座如诗如画的海滨名城,依然洋溢着气势轩昂的英雄气息。

9月3日,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岛姑娘郎雅彬,在丈夫小于的老家烟台举办婚礼,隆重、浪漫、潇洒!如今的人们都喜欢论幸福感,此时,没有比郎雅彬最理解“幸福”这两个字极为丰富的内涵和迷人韵味了。那是让人如痴如梦的时光。小两口商议,准备在蜜月期去旅游,纵情游览黄山等天下名山,此外,还准备到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品味其流光溢彩。蜜月旅游不仅是令无数新婚年轻人为之沉醉的新潮美事,而且是现代文化的诗意熏陶,堪称终生难忘。沿途的宾馆已经订好房间,正待出发。9月8日,这对新婚的年轻人还在青岛度假,但已经得到“莫兰蒂”台风的有关信息,他们默默地为厦门祝福。

郎雅彬2012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大学英语本科专业,她的爱人于东生是她大学同学。大学毕业之后,像成千上万倾慕厦门的青年一样,他们一起到厦门创业。他们是幸运的,经过严格的考试,她进入厦门禾山街道负责非公党建工作,小于则进入厦门海关。爱情、事业都称心如意的他们,此时,正沉浸在甜蜜的日子里。

9月15日,他们到了南京。这座虎踞龙盘之六朝古都,如今更是琳琅满目、写尽风流!这天早晨,郎雅彬从厦门党政办的微信群中传来的一张张照片里,看到“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厦门造成的惨像,大惊失色!在厦门多年了,每年都会有几次台风,但往往都是有惊无险,他们完全没有料到,“莫兰蒂”台风居然造成如此严重的恶果。

从天外突然飘来的沉甸甸乌云,瞬间遮没了明媚的阳光。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对年轻人,都是共产党员,神圣的责任和使命鞭策着她,此时,飞往厦门的飞机已经停航,他们断然做出决定:立即自驾车,从南京飞驰厦门!

他们刚从从婚礼的红地毯走出,一般人都有个足以铭刻一生的蜜月期,郎雅彬他们当然也有足够的理由,享受这一美好的日子,两个人都办好了请假的手续,婚假、事假、探亲假加在一起,足有一个半月之久,但这一切仿佛都被无情的台风洗劫一空了。在这对年轻的共产党员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心愿: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厦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不能缺席,如果缺席,将会后悔和内疚一辈子。

这就是觉悟、担当、责任!这就是共产党员无比忠诚的襟怀、心境、胆魄!

郎雅彬能够这样做不是偶然的。她的爷爷是老军人,老共产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在公安战线工作。父母皆是正直、上进之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性格爽朗、热情、大方、勤奋,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深得大家的信任。他们的突然决定,得到两边父母亲人的全力支持,认为必须这么做,并且为他们精心选择了一条从南京到厦门的最佳高速公路路线。

9月15日上午9点,正当厦门全城出动,投入紧张“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的清障工作的时候,忙碌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两个所在单位的人们也没有想到,这对年轻人已经从南京出发,驾着车,沿高速公路向厦门飞驰而来。

他们的心早已飞到厦门,飞到正在苦战的同志们中间。

高速的限速是每小时120公里,他们的车速始终保持在每小时110公里。

已有88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尽管人们的看法并不能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共识:在中国共产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并非滥竽充数,有太多优秀分子,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沧海横流才见英雄本色,他们不敢妄称自己是英雄,但他们却自觉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内,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优秀儿女,才使鲜艳的党旗永不退色。

“莫兰蒂”台风虽然还没有深入内地,却带来了大面积的暴雨。从南京启程,郞雅彬就发现,车辆始终在风雨中行驶,雨天路滑,但他们心急如焚,要抢时间,不能减速,只好睁大眼睛,握紧方向盘,谨慎驾驶,丝毫不能懈怠。

一路上,除了偶尔到服务区加油,稍微休息片刻,始终是加速前进。郎雅彬只记得有两个地方给她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一是到了江西的余江,毛主席曾经为余江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而兴奋得“夜不能寐”,欣然写了七律《送瘟神》这首词,发出“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惊叹。喜欢书法的她,特别喜欢毛主席亲自书写这首词的大气磅薄的书法作品,余江原来是鄱阳湖湖滨的古县城,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余江很美,很像是一幅笔墨酣畅淋漓的国画。二是车到瑞金,那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这是座山城,印记着波澜壮阔永不凋谢的史诗。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她真想在这里稍停片刻,领略这一革命圣地的异彩,但时间太紧,她只是对瑞金这个红色故都投去深情的一瞥,就加大油门,继续赶路。

晚上9点,郎雅彬他们终于到达闽西的长汀,从上午9点驱车启程,整整12个小时,他们驰行了1200多公里。长汀风雨大作。他们已经十分疲劳,连忙住进一家宾馆休息。

第二天即9月16日一早,郎雅彬他们起来赶路,驱车近300公里,在当天的上午终于到达厦门。连续长途奔波,体力、精力消耗极大,面对厦门灾后的一片狼藉的情景,郎雅彬来不及休息,到家后只换了一身衣服,就以满腔热情立即加入自救队当中。同事、领导对于她的突然出现,都感到非常惊讶,仿佛是从天而降似的。由于午饭没有都没有顾得上吃,下午又直接参加劳动,她一度低血糖,头发晕,同事得知情况,心疼她,连忙给她找了些点心吃后,才有所好转。她不顾疲劳,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立刻又参与到钟宅社区的道路清理的工作中。接下来的两天,跟随禾山街道党政办的组织,在钟宅社区的主干线清理路障,管制交通等。19日、20日又跟党政办同事转战枋湖社区,负责成功大道附近道路交通管制,以保证救灾车辆能在道路中高效率作业。21日,与党政办的非公党建同事参与到五缘湾一号小区的清扫树叶和垃圾的工作中。

连续六天,郎雅彬跟同事一起奋战在一线。在清理路障的过程中,尽管蚊虫孽生、污水横流,但她毫不在意,捡树枝、清扫垃圾,她连水都往往顾不上喝。同事们都夸她为“最美的新娘”!

她把最美的蜜月,自觉且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最需要的灾后重建的苦战。她是凡人,却做出非凡的决定和奉献。她的精神同样感动和激励了厦门成千上万的人们。

这就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向党、向人民交出的一份美丽的答卷。

抗击“莫兰蒂”台风惊心动魄激战和灾后重建的激战中,厦门涌现了多少如郎雅彬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很难统计了。人们只知道,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就像战争年代血雨飘飞的战场上一样,像闪电、像利箭,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们有的胸佩鲜红的党徽,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勇于承担最艰险的任务,大多数共产党员虽然没有佩戴党徽,却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忠诚于党的事业,抒写“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动人篇章。

2016年9月15日凌晨3点,“莫兰蒂”台风刚刚登陆,窗外,风雨交加,地动山摇。此时,集美区东辉村党支部委员、村主任叶开发和党支部副书记庄聪值,接到本村庄良山夫妇的求助电话,从来电焦急和惊慌的声音中得知,由于高压铁塔倒塌,二人被困于自家房屋中,其中庄良山的腿被压住,无法动弹。接到这一求助电话后,叶开发和庄聪值立即组织人员组成救援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狂风暴雨和严重的积水朝目的地进发。到达被困点后,他们协力搬开障碍物,并将门板卸下当担架,将伤员抬到派出所的车辆上,并及时送到了灌口卫生院接受治疗,使伤员摆脱了危险。叶开发在当天早上开始清障工作时,得知自家四部车涉水以及房屋严重受损的消息,但是他没有回去查看,而是继续坚守一线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杏滨街道马銮社区的干部杜明协,“莫兰蒂”台风登陆时,正在第一线紧张地指挥抗击台风,他的妻子正好遇到要分娩,他的家人多次催促他赶快回家,杜明协对家人说道:“我身上担负着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几万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危,怎能说回家就回家呢!”台风过后,他爱人分娩了,家里房屋的门窗被暴风雨摧残得一片狼藉,他只回家看了一眼,匆匆安顿好妻子,立即又奔赴第一线。人们不会忘记,在台风来袭前,他在各自然村检查危房和简易搭盖,在碑头村发现有5名务工人员住在一间陈旧的老屋里,他自掏腰包为务工人员买饭,让他们吃饱后,并劝导他们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带。结果,不出所料,这间老屋在半夜的暴风雨中完全倒塌了,因为他及时的劝离,5条生命才得以毫发无损。在台风肆虐最为疯狂的时候,他发现有三个人在马銮海堤呼叫救命,他只身一人冒着狂风暴雨,直奔现场,三人最后全部得救。他回到村部时,全身已经湿透,身上还被刮伤了好几处,鲜血直流,但他依然跟同志们一起战斗。同志们劝他回家洗一下澡,换换衣服,他语重心长地说:“看到这种情形,我哪里能走得开呢。”于是,他与社区其他干部又下到各个自然村,组织人员进行对倒伏的树木进行清理、垃圾清运、村头巷尾废弃物清扫等,并组织人员逐户进行统计清点损失数据,第一时间把灾情上报有关部门。在抗台和灾后重建中,连续几天他没有好好地吃一顿饱饭,也没有睡一夜好觉,该社区经过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到位,措施得力,马銮社区没有出现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湖里,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台风刚过,全区53个社区都组建了党员先锋抢险队,奋战在清障和扶绿工作的主战场。其中,由600多名队员组成的区行政执法局党员先锋团动作最快,台风前脚刚走,他们就立刻赶赴一线,用手、肩等身体部位和简易工具,一天的时间清理道路20公里、清理树木1000余棵、路面铁皮2000多块。

鲁班源集团党支部党团员突击队坚持奋战在重建家园第一线,出动人员121人,手持伐木机30多台,运输车10辆、装载机2辆、挖机1部、机动车9辆,赶赴枋钟路段开展清障工作,他们不顾连续作战体力透支、身体病痛等困难,争分夺秒,无私奉献。

这位老人名叫陈振仕,是一名81岁高龄的老党员,看到年轻人都在清理着家园,他坐不住了,拿起扫把,来到平时经常活动的场所,和志愿者们一起清理小区道路上的路障。这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这次台风,厦门受灾太严重了,作为党员,我们这时候应该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自救,为政府分担。这时候正是对我们党员党性的考验。”

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激发出太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人们曾经纵情地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共产党员的形象,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这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厦门这次抗御“莫兰蒂”台风中,无数支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的壮举,无数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的言行,令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依然不愧是久经锻炼而且保持着其本色的伟大的党,广大共产党员依然无愧于其光荣称号。实践又一次证明,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了共产党和无数的共产党员,任何灾害、艰难、困苦、挑战都无法让我们屈服。这就是我们的特殊优势,也是我们的骄傲。

光明之歌

上万名电力建设者们会战厦门,他们敢打硬仗的可贵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厦门人,人们在微信中这样写道:“所有的厦门人都应当向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耸立云天的大型高压塔,银灰色,数十吨重,几十米高,曾是厦门一道彰显现代化风采的动人风景。“莫兰蒂”台风放肆地在这里撒野,居然把多座的高压塔拦腰折断。此外,还有其他地方的高压塔被台风摧毁。据统计,厦门有五座高压塔被彻底毁坏。220千伏的变电站停止运行6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停止45座,36千伏的变电站停止运行52座,至于全市被吹断的电线杆、被毁的电线一时更是无法统计。国家电网瘫痪了。厦门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有网民在微信中这样描绘:“月亮是亮的,车灯是亮的,其他一片黑暗……”

源源不断奔腾的电流,犹如城市的血脉,那是城市的生命线,怎能停摆?大灾过后,国家电网紧急调动和组织上万名电力建设者,组成184支攻坚队伍,投入感天动地的抢修电网的决战之中。

这是气壮山河的光明之歌。

这是创造历史和时代记录的“厦门速度”!

“莫兰蒂”台风过后仅仅9个小时,直接关系厦门数十万城市居民供水的高殿水厂就恢复供电。

9月16日,超过20万的停电用户恢复供电。

9月17日,超过40万的停电用户恢复供电。

9月18日,厦门岛内、海沧全部恢复供电。

短短的几天时间,厦门重新焕发出璀璨的迷人异彩。入夜,揽海天星空于一域,全城一片光明!对于经历过黑暗的人们,灯光,无疑是最多情的音符和最美的语言。

日夜连续奋战且创造奇迹的电力建设者,用他们朴实的语言总结说道:贵在坚持、坚守、坚韧、坚强。极为浓缩的8个字,重若泰山,深似大海!

有太多的传奇和感人的故事,遗落在这片热土上了。

最为艰巨的是重建巍巍的高压塔。山峦起伏,险处重重,许多地方没有路,建设者硬是用肩膀,用人抬,将钢索从一个山头牵到另一个山头,终于建成四条索道,将300多吨的铁塔组件运到山上。台风过后的厦门天气,很不稳定,时而大雨劈头盖脸而来,毫不留情地把建设者淋得透湿;时而烈日当空,烤得人大汗淋漓。为了防止中暑,公司特地为一线的建设者送来了大量的藿香正气水,建设者幽默地说道:“把藿香正气水当矿泉水喝”。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情景。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各路建设者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怎能不感到苦和累?

这是一个让人落泪的细节:9月19日晚,在厦门公园西路抢修现场,厦门供电公司李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李春看着十分疲惫的兄弟们,贴心地说:“我知道大家都累了,累的同志请先休息一会,还能撑的跟我上!”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争先恐后抢着上,谁都不肯落下。几天来,李春共产党员服务队完成近800个抢修任务。他们图什么呢?图的是早日把光明送到人们的心中。因为他们知道,此时,无数市民的焦急和渴望的目光正注视着他们。

位于集美灌口220千伏李西线的三号高压铁塔被台风摧毁了,这座铁塔的塔头部分呈90度的弯曲,其他部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必须全部拆除。这座铁塔紧靠民房,拆除时必须考虑到民房和人员安全,很不容易。担负这项“啃骨头”任务的人们,一丝不苟,胜利完成了这项任务。

电力建设者们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厦门人,人们在微信中这样写道:“所有的厦门人都应当向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这是一个紧张抢修的夜晚,一个只有3岁的小女孩,看到叔叔像“蜘蛛侠”爬到高处抢修线路,主动拿来手电,打开,为这位叔叔照明。一束光,悄然照在高处作业的叔叔的身边,那是一颗纯洁而稚嫩的心灵在闪光。孩子被感动了,厦门这座城市被感动了!

李英龙是让电力系统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英雄汉,他是厦门供电公司变检一班的副班长,年纪不大,党龄却不短了。在抢修国家电网的日日夜夜里,凡是急难险重的活,他样样都抢着上。他牙疼多日,也顾不上去看医生。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从来没有踏进家门。他有一个才2岁的可爱的女儿,七八天都没见她。他何尝不想去看看女儿呢?但他忍住了,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告诉同伴:“老百姓都在问,什么时候能送电?他们急,我们更急。”他的胸口始终别着鲜红的党徽,他解释说,“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党员,我们应该走在最前面。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大家、感染大家,让大家知道,党员是值得信赖的。”舍小家,为大家,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朴实无华建设者的大爱。

厦门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党员陈成昌,女儿在“莫兰蒂”登陆之夜诞生,他却毅然结束陪产假,第一时间投入战斗,无暇顾及家人,毅然走进抢修电力工程的队伍之中。

厦门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党员陈春生,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每天走十几公里路,走到腿发软、双脚起水疱,依然咬咬牙继续坚持奋战。

厦门灾后能够如此迅速地恢复几乎被台风彻底摧毁的国家电网,全赖这些最能战斗、最具奉献和舍命拼搏精神的建设者。他们为这座城市送去了光明,这些可敬的人们,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炬,永远闪亮在厦门人民的心头,永远鼓舞着后来者奋勇前行。

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他们无愧是新时代光明的使者。

电力系统的建设者作出了杰出的奉献,水务集团的人们同样令人崇敬。这是厦门抗御“莫兰蒂”台风中感动了无数人的一张照片。照片上这个赤膊泡在乌黑的窨井中操作的汉子叫雷光强,他是厦门水务集团海沧营业所水务110联动的一名抢修人员。这是他在海沧区马青路发现了大面积漏水,经过检测显示,窨井下管道中的排气阀受损,急需修复。他跳到窨井中进行抢修工作的情景,被一位路过群众拍摄下来了,传到网上。人们特别心疼他,因为,有一枚钉子正扎在他的胳膊上,他为了人们能够及时用上水,什么也顾不上了。后来,记者找到他,他有些腼腆地说,“老百姓有水用更重要。”

厦门的供水系统同样遭到严重的摧毁,而且因为停电,水厂无法抽水,厦门大面积停水,但就在台风登陆的当天,厦门水务集团向全市群众发出郑重承诺,除了因为电力设施遭到严重摧毁的翔安区、同安区以外,厦门岛内、集美区、海沧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在这天的当晚就可以供水。后来,果然如此。为了兑现这一承诺,水务集团的人们付出的艰辛,已经难以计算了。

通讯、交通等部门的建设者为了恢复城市的活力,同样日夜奋战,谱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文明城市厦门的无穷潜力和深厚底蕴,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众志成城,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疾风知劲草

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民众的力量最大,觉悟起来自觉参加奋战的群众力量最大。疾风知劲草,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小草,蔚然而成绿遍天涯的草原。

应当为厦门普通的百姓在抗灾救灾中的非凡表现点赞。

一位曾经长期在厦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干部,离开岗位时,无比感慨地赞叹:“厦门人民是我遇到的最好、最懂得情理的人民。我深深地感谢厦门的人民群众”。此话并非客气之语,他实际说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这是有道理的,厦门很美,迷人的海光山色,神姿仙态的审美意象,不知倾倒了多少来客。更为重要的是,厦门还是全国驰名的文明城市。文明的底蕴是文化。厦门虽然只有600多年的历史,但该城却是全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厦门就成为全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的海洋文化和本土的闽南文化相结合,锤炼了厦门人特殊的品质:既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胸怀和远见目光,又有敢拼才会赢的闽南人激流勇进的精神。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长期处于前线战略地位,经过炮火淬炼而形成的恪守纪律服从大局的意识和素质,尤其是成为经济特区之后以创新为标志的时代大潮的洗礼,使厦门的人民群众,独具不凡的风采。

正因为如此,当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莫兰蒂”台风的有关信息,发出防台风紧急动员令的时候,全市上下,闻风而动,服从统一指挥,形成了众志成城的抗台风的态势,才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的限度。

厦门合道集团是一家从事知识产权保护的民营企业,总经理是从武警部队转业的蔡春和。厦门台风多,20多年来,该企业始终有一个由老总领衔的抗台风小组,气象台一有台风消息,该小组立即就有相对的响应。此外,公司在抗台风的物资准备、后勤保障、通讯联络乃至意外保险等诸多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莫兰蒂”台风登陆厦门的当天,该公司各部门不仅有人通宵值班,还及时投入防台、抗台的战斗。像这样的公司,厦门还很多。全城对“莫兰蒂”来袭有充分的准备,这正是城市文明的伟力。

“莫兰蒂”台风过后,面对一片近似废墟的家园,厦门的人民群众,不等、不靠、不哭,更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走出家门,自觉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劳作中。每一个住宅小区,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年人拿起扫把,扫尽地上遍布的落叶、垃圾,年轻人则主动搬移横亘在路上沉重的树木,尽量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全市送水系统已经瘫痪,住在一楼的住户或商家,因为地势较低,水管中还有点水流,他们主动开门,招呼楼上的住户、邻居到自己的家中和商店提点水救急。患难见真情,在巨大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之心,化为温暖的春风与和煦的阳光,化为灾后重建家园的巨大力量。“莫兰蒂”摧残了厦门,给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激励了厦门、激发了这座昔日被称为英雄城市的人民群众昂然奋起的雄心壮志,或许,这就是“厦门奇迹”、“厦门速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她是海天社区的一位残疾老人,无法上第一线。她用自己微薄的一点生活费,买了五箱矿泉水,摇着轮椅,把水送到现场,向正在鏖战的军民,表达自己的心意。滴水如酒,喝了这样的水,人们热血沸腾,浑身有了用不完的力量!

迅速清除倒伏树木等障碍物,打通交通线,是灾后重建家园的首要也是最艰难的任务,光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无数大型的机械如吊车、铲车、掘土机轰隆隆开进了现场进行作业。但前进道路往往被堵塞住了。救灾,贵在神速,分分秒秒都极为珍贵,灾情不等人。莲花社区的村民梁文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提议,拆掉他家的围墙,让大型机械顺利通过。开始,人们还有点犹豫,但看到他坚定的眼神和不容置疑的神态,于是,同意和采纳了他的建议。舍小家为大家,在大局面前,厦门有太多像这位普通村民一样的群众。“位卑不敢忘忧国”,在具有高度觉悟和良好素养的民众面前,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中国第一女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创建和领衔的厦门爱乐交响乐团,是厦门一张靓丽的名片,饮誉中外。这些在如梦如幻交响乐神秘世界中神游的人们,向来儒雅、浪漫、文质彬彬,然而,人们或许没有想到,在这次厦门抗击“莫兰蒂”台风和灾后重建的激战中,这个乐团不仅组织了一支敢于攻坚克难的党员突击队,他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而且涌现了像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范小龙这样的模范人物,他主动走向灾后重建的战场,不怕劳累,不怕艰险,能够拉起优美大提琴的艺术家,居然同样可以拿起电锯,奏出动人的乐章。

谢启明是个残疾人,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他从在路旁摆地摊卖矿泉水开始,自主创业,白手起家,终于成为拥有两家大型手机店的老板。并创办了“中途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吧,他对交通安全特别敏感、热心,多年来,主动在车辆最为密集的仙岳路的交叉口上当义务交警,经常风雨无阻。当人们看到他用一只脚和一只拐杖支撑着身体一丝不苟地执行任务的时候,无不为之感动。网民把他执勤的形象录下来,传到网络上,这样称赞他:“他的一只脚,感动了半座城。”在灾后重建家园的现场,人们第一眼就认出了他,只见他一边柱着拐棍,一边用一只脚站立着,用电锯熟练地锯着倒伏大树的枝丫。什么是城市精神?学者经常为此议论不已,谢启明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勇于自觉担当的精神,就是厦门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怡景社区芙蓉苑六期,人们意外的看到一位热心居民,挥舞着家里的砍骨菜刀,活跃在小区的自救现场。朋友圈里的网友们又一阵热议:“见过菜刀砍骨头的,没有见过砍树的,怡景社区芙蓉苑大叔拯救家园的精神很是让我敬佩和敬仰,给这位大叔赞一个”。身形瘦小、白发如雪、身着绿色上衣的市民黄玉祺,60多岁了,是位肝癌晚期患者,也活跃在清除障碍的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这是我们的家,我也要尽一份力!”

马为是安徽人,在厦门创业。9月18日下午,他在蜂巢山发现一个情况:人们要把倒伏的沉重树木,搬上高高的土方车十分困难,立即想到,他拥有一台装载车,于是,马上跑回家中,开来装载车参加清除路障的战斗,一干就是12个小时,累得第二天已经无法起床了,他连忙请一个朋友,开着他的装载车到现场作业。强烈的主人翁精神,是厦门百姓极为可贵的地方。

这是发生在高林中心小学的故事:台风过境后,学校损坏严重,满目皆是疮痍。该校的颜华娜校长带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立即开始了校园环境的灾后自救活动。颜校长还有许多老师把家人朋友都带来了,他们自带着工具、自发地来到学校,积极加入了校园重建工作。学校停水停电无法供应人们吃饭喝水,他们自己克服困难,从轮渡家中送饭过来。更多的学生家长请假前来帮忙,为学校提供了装载垃圾的卡车、自费购买电焊器械、电锯、洗刷卫生用品等到学校参与清扫工作。厦门的校园在灾后恢复很快,大批学生家长的主动参与发挥了重大作用。

与市政府近邻的官任社区,居住了40多个国家的外籍人士,素有“小联合国”之称。“莫兰蒂”台风过后,这些外国朋友也积极地行动起来,涌现了一支颇有名气的“洋妈妈志愿服务队”,她们清扫垃圾,清除路障,照顾伤员和病人,毫不逊色。散居在厦门各区的外国友人,人们称之为“洋雷锋”,同样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和厦门的市民并肩奋战。他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也是我家!”大爱无疆,发生在厦门这片洒满爱和希望的土壤上的抗击台风和灾后重建全民奋战,演绎出灿若繁星的好人好事,化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叫感动,不仅让人们潸然心动,而且砥砺人们昂首前行,这才是美丽厦门最为动人的韵致。

厦门有成千上万家的非公企业,面对此次强台风直击厦门造成的灾害,这些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人才等优势,及时赶赴现场支援各地应急抢险。厦门豪祯工贸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10家商会300多人,成立抗台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嘉禾路新景数码港路段和庐山大酒店周边进行清障。厦门毅浩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职工30多人,对龙山中路、龙山南路、马垄路进行清障。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20多人,对新丰二路和新丰三路进行清障,并动用企业1辆货车,2台叉车进行支援。厦门坤能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公司党员、员工近50人组成10个小分队,并动用企业4辆工程车和1部装载机,连续3天,分别前往松柏中学高中部、湖滨中学、和通路、岳阳小区、塘边仙洞路等路段义务清理路障。

台风也让人们见证了台胞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兴隆社区的台胞居民们也自告奋勇,组织社区居民自救。兴隆社区主任助理、台胞熊麒先生一家齐上阵,与小区居民一起合力清理。台胞董桂英也自发组织小区居民展开自救行动,大家一起清理落叶扫除障碍,大家团结劳动。来自台湾的慈济志工团队连日来一直大力支持社区的家园重建行动,志工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也参与帮助清理树枝,他们还为志愿者们递上温暖可口的食物,自救现场激荡着浓浓的同胞情!扎根厦门的数千家台湾中小企业,在这次抗击台风以及灾后重建工作中,不仅没有缺席,而且发挥他们的优势,谱写了海峡两岸同胞是一家的感人篇章。

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民众的力量最大,觉悟起来自觉参加奋战的群众力量最大。疾风知劲草,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小草,蔚然而成绿遍天涯的草原。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是一滴水,但只要融入雄奇壮阔的大海,就同样可以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此次抗御“莫兰蒂”台风,厦门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全省各地人民在得知厦门遭遇大灾之后,给予厦门的热情关爱和亲人般的支持。在第一时间里,南平立即送来1000万元的慰问金,顺昌人民送来了20万根支撑被扶起的倒伏树木所急需的木头,各地运来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各地奔赴厦门的支援灾后重建的队伍,皆是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连地处偏远地区的闽北浦城,也挑选出80位电力、园林界的优秀儿女,驰援厦门。正因为有了他们,厦门得以在创造最短时间内恢复重建的奇迹,同样有他们无私的奉献和辛劳!

倒下的树木被扶起来了,已经绽出新芽、长出新枝、发出新叶,蔚出一片新绿!

堆满树枝和败叶的街道已经恢复原来的风貌。在很短时间内,供水、供电、交通全部恢复,人们开始正常的生活、工作。

“给我们一点时间,还一个美丽的厦门。”这曾是质朴的厦门人在灾后重建时的心声,如今已成美丽的现实。

劫后的厦门,大海依然碧波万顷,壮美如画,绿树依然绵延成林,满目生辉;鲜花依然多情绽放,熏然欲醉。全城抗御“莫兰蒂”创造的厦门奇迹,永存史册!

猜你喜欢

莫兰蒂厦门台风
EF2000台风战斗机
厦门鼓浪屿之行
呼呼!台风来了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台风天外出小心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