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变迁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取向

2016-11-18罗贤春庞进京

图书与情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电子政务

罗贤春 庞进京

摘 要: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和自媒体媒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应用发生着变迁,在变迁过程中对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生成、转化和实现产生多维影响,并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传统媒介中形成了管理型价值取向,在网络媒介中形成了服务型价值取向,在自媒体媒介中形成了治理型价值取向。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价值;价值取向;媒介变迁;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 G203;D035-3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87

Abstract The media are changing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 the process multidimensional effects are produced on the generation, chang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management value orientation is generated, and in on-line media,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governance orientation in the self-media.

Key wor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resource value; value orientation; changes in media; e-government

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价值实现是政府及其他组织进行增值再利用等信息利用活动的重要目标,而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影响价值实现的关键。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发展时期会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很多,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始终是主要动力。因此,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环境下的政务信息传播规律,研究不同时期的管理理论思想,探讨媒介变迁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不同价值取向,有利于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增值利用和价值拓展。

1 媒介变迁过程及对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影响

传播媒介是政务信息资源价值流动的中介载体,也构成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场景,多样的类型,多维的功能,极大丰富了政务信息资源传播的方式。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媒介、自媒体媒介三种类型。传统媒介指的是互联网出现并应用于信息传播以前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传统媒体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媒介比较少且形式比较固定,具有单向性、层级性和工具性等特点。网络媒介,即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互联网。发展到网络媒介时代,政务信息传播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要传播媒体,与电子政务实施相互促进,其具有双向性、平等性和服务性等显著特点。自媒体媒介,即能够促使一般大众生产、创造并传播有意义的内容信息的网络媒介形式,这些媒介能够将内容信息传播给不确定的其他网络受众,并在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形成强烈的互动[1]。自媒体不仅包括了微博、微信、博客和播客,更涵盖了个人空间、网络社区等新的网络媒介形式。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传受一体化、交互性强等特点,以及灵活自主性本质,成为了目前政务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

1.1 媒介变迁过程

媒介的变迁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过程,它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天,媒介技术已经超越了社会机器和工具的纯粹功能属性,而被寄予民主、独立和自由的期望[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不断创新要求传播媒介的持续改善,从而也促进了媒介的变迁。

第一阶段是媒介初始阶段,对应的环境是传统媒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广播、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报纸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社会思潮引领下,我国逐渐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并引进这些机械和电子产品,用于社会新闻的发布。到了民国时期,这些传统大众媒介才真正成为政务信息传播的媒介。如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广播的发源地,当时的广播电台主要有官办电台、民营电台、日伪电台和外国人电台;又如当时著名的报纸有《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进步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加强了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建设。直至互联网出现以前,大众传媒一直是政府发布信息、传达命令的主要渠道。

第二阶段是媒介崛起阶段,对应的环境是网络媒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Internet诞生并迅速得到普及。计算机硬件与互联网软件开创了网络虚拟世界,诞生了搜索引擎,如谷歌、雅虎、搜狐、新浪、网易、百度等,其是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进入数字化时代的21世纪初期,各类门户网站发展逐步成熟,如中国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1999年至2001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开始了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主线的创新公共服务[3]。电子政务成为一种新的政府改革方式,政务上网提供在线服务,如“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策解读”等模块提高服务质量;设置在线互动,如“互动交流”“政民互动”“网上信访”“在线咨询”等功能实现政民互动。

第三阶段是媒介融合阶段,对应的环境是自媒体媒介。在互联网媒介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逐渐开发了自媒体平台,包括:论坛/BBS、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区。媒体变得无处不在,一切皆“媒”[4],各类自媒体平台之间正进行着融合。在Web2.0世界里,自媒体借助于“小世界理论”和病毒式的传播,极大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并无限放大了传播规模。2007年,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促使自媒体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各种移动客户端APP、个人微博微信以及其他自媒体,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全新的方式。而到了2009下半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出炉,成为中国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紧接着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微博云南”面世。随后,以“平安肇庆”“平安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的公安微博,以及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开通。2013年,政务微博方兴未艾,政务微信已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各种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以及目前正在探索的政务APP,都是“互联网+政务”行动的建设方式,为早日建设成“智慧政务”提供科学发展模式。

1.2 媒介变迁对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影响

政务信息资源传播媒介的演变不仅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更是适应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不断创新要求的社会现象。传播媒介是政务信息资源从信息价值源流经信息价值栈到信息价值宿整个“价值流”的动力因素,它的变迁改变了政务信息资源传播的模式,还给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生成、转化和实现带来了影响。

1.2.1 对价值生成的影响

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生成离不开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而媒介的不同,会影响信息的价值含量。政务信息采集,会涉及信息价值源的选择以及原始信息的获取,权威性和可获得性成为关键因素。传统媒介下,媒介类型少且多为政府控制,政务信息的权威性得到保证,但这些媒介时空受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流动,可获得性较低;网络媒介下,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形成了基本数据库和本地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源较权威,而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为政务信息的便利获取提供了一定保障;自媒体媒介下,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丰富了政务信息流通的渠道,信息获取非常方便且能获取最新信息,但海量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却对信息的权威性带来了冲击。政务信息加工,以用户信息诉求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媒介环境会影响其加工程度。传统媒介下,政府只需要通过公告栏、报纸、电视等公布一些基础信息,如政府机构、领导信息、部门职能、政策法规等,而这些信息对价值含量要求不高,加工程度较低;网络媒介下,政府通过门户网站除了需要公开基础信息,还增加了电子政务模块,如网上办公、在线问政、市长热线、局长邮箱等,因此需要对这类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相关信息目录体系甚至数据库;自媒体媒介下,政务信息除了在网站间流动,更多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徜徉,信息互动加强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增加了信息的复杂性,各种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隐性信息的深度挖掘成为了高价值政务信息生成的必要环节。

1.2.2 对价值转化的影响

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主要通过政务信息在各信息价值栈间的流转,而价值流转需要各种媒介条件作为基础。传统媒介下,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通常是政府的喉舌耳目,在这种封闭的“话语权体系”中,由上而下的单向硬推方式,内容、时空都受到严格控制,如报纸次日新闻、定时广播和电视整点新闻等,方式简单,受众面有限,政务信息传播效果不佳,因而信息价值转化也很难得到充分实现;网络媒介下,互联网增进了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联系,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点对面的传播信息,受众面得到拓宽,时空限制减少,时效性增强,多媒体形式使信息展示方式多样化,站上互动反馈也增强了信息价值转化;自媒体媒介下,各类便捷媒介和移动设备为政务信息的高速流转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等自媒体发布各类政务信息,而且用户也可以通过同一渠道获取信息和进行互动反馈,自媒体的灵活自主性更符合用户的信息习惯,更能促进政务信息价值的快速高效转化。

1.2.3 对价值实现的影响

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需要用户结合自身现实情境,应用所获取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满足工作生活需求。信息媒介构成了政务信息价值实现的重要外部环境。传统媒介下,受控严格的大众传媒垄断了政务信息资源的传播,硬推式传播方式,使得用户很难获取高价值的信息,因此政务信息资源的客观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实现;网络媒介下,门户网站除了公开形式多样的信息,而且应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实现用户的按需检索,服务式传播方式,各种在线问政、网上办公等形式,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自媒体媒介下,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的出现,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以及用户获取政务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也即“7×24在线模式”,信息发布与获取都可以实现全天候进行,移动客户端更是克服了空间限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活动。灵活自主的自媒体,体验式传播方式,为政府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反馈搭建了便利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实现智慧政务提供了良好环境。

2 媒介变迁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三型”取向

不同媒介环境下,受信息技术限制和价值主体的信息意识影响,价值行为的主观性促使在价值选择中的定向功能和选择功能的差异,带来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及其价值取向的复杂性。价值取向涉及人们的价值偏好或对事物的主观趋向性,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价值取向的理解各有侧重。如胡象明[5]从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比较分析了政府政策行为的三种价值取向,即公共利益、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价值取向;刘笑霞[6]认为“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是政府绩效评价的根本价值取向,而增长、公平、稳定、民主是对“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侯卫真[7]从基本价值、追求的目标、信息化的方向、建设的原则等方面分析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王协舟等[8]认为,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的主体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价值目标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决策的行为倾向,从政府和公众的双向视角来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价值取向;米平治[9]提出,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是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和选择动态的价值目标,包含理论层面的电子政务有目的的价值目标选择以及实践层面的电子政务发展的行为导向。

本研究基于媒介变迁的政务信息资源取向,强调价值主体在一定媒介环境下价值判定中的定向功能和选择功能,突出用户价值行为的主观性。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多样化,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价值取向。如刘强、吴江[10]将政府信息资源分为纯公共信息、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三类,即政府信息资源具有公益性价值取向和竞争性价值取向;夏义堃[11]从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分法的角度,将政府信息资源划分为政府行政性信息资源、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以及政府商业性信息资源,也即对应了行政性价值取向、公益性价值取向和商业性价值取向。因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取向分为以下三种:(1)按性质和内容来分,可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取向分为工具性价值取向和目的性价值取向,工具性价值取向代表了政府信息工作得以正常、协调运行所需要的基本价值目标,包括公平性、规范性等基本价值;目的性价值取向则代表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如准确性、便捷性等基本价值;(2)按作用方式来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取向包括主导型价值取向、指导型价值取向与引导型价值取向,分别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由政府垄断、政府主导用户为辅到用户政府共享的价值主体的变化。如唐兴军、齐卫平[12]提出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管控型政府、经济发展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鉴于此并结合政务信息资源传播媒介的变迁特点;(3)按实现职能来分,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取向分为管理型价值取向、服务型价值取向和治理型价值取向。①管理型价值取向是指政务信息资源在满足政府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需求的过程中而表现出来的“自上而下”管理价值追求,对应的是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取向;②服务型价值取向是指政府部门在履行社会职能过程中所产生的政务信息资源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网络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侧重此价值取向;③ 治理型价值取向是指在新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政务信息资源在公共治理行动中所发挥的“用户体验”公共治理价值导向,符合自媒体环境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

借鉴段尧清、宋霞[13]构建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多层性价值取向模型”,本研究提出了媒介变迁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三型”价值取向模型,包括媒介环境维、价值对象维和政务信息基本价值维(见图1)。政务信息资源强调何种价值取向依赖于媒介发展,受管理原理作用,由政府部门职能驱动。

(1)媒介环境维,对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生成、转化和实现产生多维影响,描述了政务信息资源传播媒介的变迁过程,也即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到自媒体媒介环境的演变。

(2)价值对象维,即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发挥作用的对象主体,主要包括内部利用主体的政府部门和外部利用主体的公众,其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利用主体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

(3)政务信息基本价值维,罗贤春与庞进京[14]提出,按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层次分为凭证性价值、知晓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政务信息资源以其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具有凭证性价值,是基础层次的价值体现,作为事后查考的情境再现、业务关联和法律证据,发挥备用功能;知晓性价值是连接凭证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的桥梁,通过信息公开和共享等方式实现,满足价值对象的信息知情权,发挥受用功能;应用性价值是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高级层次,价值对象主体结合自身情境利用增值信息进行高效决策,提升社会竞争力,发挥实用功能。

2.1 传统媒介下的管理型价值取向

首先是媒介环境维,媒介初始阶段对应的是传统大众媒介。传统媒介有种类少、审核严格、传播时空受限等特点,使得政务信息资源传播速度慢、效果不够理想。传统媒介扮演的角色是政府的喉舌耳目,严格控制政务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散布。在此媒介环境下,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占据着整个社会的理论思潮。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是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威尔逊政治行政两分法开始,以官僚制度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政务处理的标准范式[15]。传统规制导向的官僚体制,强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建立在“命令—服从”的层级制的组织管理体制基础上,上下等级分明。

其次是价值对象维,包括对内的政府部门,对外的社会公众。对于政府部门,其主要是履行行政职能,对内按规章制度完成部门的业务工作,对外依职权管理社会事务。作为控制和主导社会发展的政府部门,其管理过程所产生和所需要的大量信息直接体现政府的管理价值取向。一方面,政府部门是国家行政机构,负责政策法规的上传下达、贯彻实施,实行的是层层领导、级级汇报的模式,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源于政府机构等级分明、职能条块化的特点,再加上传统媒介时空受限的传播方式,政府层级之间、平级之间的政策法规文件信息传达不顺畅,时效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全社会的管理机构,需要向公众发布各种政府规章制度,用以对社会环境稳定的维持;还需要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社情民意动态,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向,以便制定针对性措施用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好民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防止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造成社会动乱。对于社会公众,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管理部门有着较强的依存和服从性,对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天然的认同和信仰,其获取这类信息后,将自己的行为与政策法规进行匹配,提高行为合法合规性,其目的是不违规、不犯错。

最后是政务信息基本价值维。对于政府部门,政务信息资产生于并且应用于其职能业务工作,主要体现的是凭证性价值。这类政府业务工作所产生的信息,一是作为政绩考核的凭证,即“做了什么”,按规章制度要求完成了什么任务,取得了什么成就等;二是用于政府部门决策,即作出国家政策决策和制定修改法律法规的依据;三是“社会记忆”的传承,即对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完整记录和保存,需要时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记忆再现。而对于社会公众,其体现的主要是知晓性价值,即知道“是什么”,政府部门颁布了哪些政策措施,哪些法律法规需要遵守,哪些行为可为或不可为,违规了会受到哪些惩罚等,是纯粹的被管理思维。

因此,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响,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主要突出其管理型价值取向。其一,强调政府部门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和管理,但受限于传播媒介,行政管理效率极其低下;其二,强调政府部门对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管理,媒介严格控制着社会舆论,能暂时保证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却不符合民主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三,体现的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2 网络媒介下的服务型价值取向

首先是媒介环境维,媒介崛起阶段对应的是传统网络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政府上网和政务信息化逐渐得以实现,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了政务信息资源传播的主要媒介。在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介环境下,电子政务的主要作用是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对社会管理信息的处理、分析、综合方面的强大功能[16],从而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及服务能力。随着2004年“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公众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更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突出公众的权利,主要是提供公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17]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注意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其次是价值对象维,对于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其所产生的政务信息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主张将政府职能中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统一放在“社会职能”中。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实现“以人为本”服务目标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不仅是社会管理者,更是社会服务提供者,把公众当做服务对象而不再是被管理对象。服务而非掌舵[18],这是被登哈特认为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七大原则中最突出的原则,体现政府角色和理念的转换。而新公共服务,更强调政府服务、公民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不断发展,为新公共服务提供了实现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上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策解读”等模块,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对于社会公众,民主意识和信息意识逐渐苏醒,注重公众个人与政府部门的交互作用,公众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双向信息传递模式出现,公民得以通过“互动交流”“政民互动”“网上信访”“在线咨询”等政府网站功能进行心声表达、业务质疑和全程监督,实现参政议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

最后是政务信息基本价值维,电子政务开始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政府部门履行社会职能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更明显凸现的是其凭证性价值,即“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公共服务,解决了哪些社会问题,以及公开了“什么”信息资源,逐步公开政务信息资源以更好提供高水平服务;而随着公众民主意识、信息意识的提升,公众需要的不再局限于其知晓性价值,即“是什么”信息资源,而是其应用性价值,更加注重深入用户的认知观念,通过网络媒介与政府部门平等对话,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境主动提出信息需求,最终获取所需政务信息资源并参与政务活动,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因此,网络媒介环境下,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突出其服务型价值取向。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便利在线服务实现其社会职能,行政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另一方面,公众也可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寻求最优服务,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其民主意识和信息意识。

2.3 自媒体媒介下的治理型价值取向

首先是媒介环境维,媒介融合阶段对应的是自媒体网络媒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的迅速发展,为政务信息资源的传播插上了翅膀,使得其价值的实现效果最大化。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19]。截至2014年6月26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19169个[20]。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政务微信发展总量已达5043个[21]。中国正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网络自媒体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融入政务治理。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宽带中国”战略将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灵活便捷的自媒体,带来“公众—公众”、“公众—大V”、“政府—大V—公众”多种互动模式[22]的出现,政务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流通和共享利用。

其次是价值对象维,自媒体环境下,政府与公众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等自媒体可以更好地履行公共治理职能,其主导性作用减弱。公共治理是指为了达到集体的秩序和共同目标,公共、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其中,相互之间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谈判、协商和讨价还价等政策手段来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管理公共资源的过程[23]。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的概念,“互联网+政务”成为促进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的新模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经济创新模式,是“互联网2.0+创新2.0”[24]。政府治理在“互联网+”的驱动下转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互联网+”并不是为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做加法,而是对公共服务供给进行提质增效[25]。对于社会公众,“互联网+政务”对政务流程进行了重塑,强调融合性的互联网精神,突出“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公众作为政务信息传播生态圈新的制衡力量之一,以主人身份参与政务信息的价值流全过程,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创新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政府、大V等其他力量共同寻求整体性治理路径。

最后是政务信息基本价值维,在灵活自主性强的自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政务”行动重点促使公共服务向公共治理转型。正如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治理是相互协调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互动。因此,公共治理不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也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而是重视网络社会各种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即“政府—公众融合治理”。一是政府部门间的平等协作,“互联网+政务”使得各部门的信息地位平等成为可能,云计算技术使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变得容易[26]。在自媒体和云计算环境支撑下,采用统一的政务信息中心集中所有业务信息资源的做法尝试为信息共建共享提供新的模式。政务信息资源的多重价值得以充分实现。首先是其凭证性价值,政府跨部门协作履行公共治理职能所产生的信息,不仅是对内管理职责的体现,是绩效考核的有利依据,更是对外服务职责的展现,是社会记忆的完整保存;其次是其知晓性价值,自媒体环境下对政府数据开放的诉求,是公民信息权利的新主张形式[27],知晓方能有效应用,信息共享工程为部门间的知晓打通了障碍,提高了协作和应急能力,为公共治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是其应用性价值,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以及移动客户端为政务信息资源价值流的顺畅流通提供了渠道支持,各类高价值含量的信息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为信息应用做好准备,“互联网+政务”更是政府流程重组的一种改革尝试,各部门共用政务信息资源协同治理社会,如高效应对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经验的共享等都是政务信息资源应用性价值的实现;二是政府与公众间的融合,是政务信息资源与用户情境关联的二次开发应用。在这一切皆“媒”的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灵活自主的自媒体平台获取政务信息,如查询社会记忆性重大事件的详细情况,查阅个人信用记录和学历信息等,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凭证性价值;另外,在平等对话的环境下,公众以社会主人翁的身份与政府部门一起制定政策、完善规划、创新发展等,这时期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政府和公众共建共享,其知晓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更是增加了公众对政务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公众评价与反馈是检验公共治理成效的重要方式,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为公共治理、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突出其应用性价值。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共用政务信息资源协同治理社会,共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凭证性价值、知晓性价值与应用性价值。

因此,自媒体媒介环境下,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突出其治理型价值取向。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完成跨部门间的协作,协同治理社会,提高行政能力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公众也主动利用自媒体获取政务信息,参与社会治理并形成持续互动,寻求最佳社会发展模式,促进智慧社会早日建成。

3 结语

在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政务信息资源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媒介环境下,大致对应的是传统行政管理时期,政府部门主要是履行行政职能,而这时期产生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现的是管理型价值取向,政府需要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凭证性价值,而公众主要能实现的则是其知晓性价值;网络媒介环境下,主要指的是电子政务新公共服务时期,政府部门转型“服务型政府”,履行社会职能,因而这时期所产生的政务信息资源主要是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所用,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服务型价值取向,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实现知晓性价值,还能更多的满足其应用需求,而政府这时期主要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凭证性价值;自媒体媒介环境下,对应的是我国政府正在探索的公共治理时期,在“互联网+政务”行动中,创新融合性治理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实现整体性、融合性治理,建设智慧政务。政府与公众共建共享信息,协同治理社会,共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凭证性价值、知晓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立立.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J].新闻界,2009(1):12-14.

[2] 施威.媒介技术变迁对人类信息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1(12):200-201,204.

[3] 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2015年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EB/OL].[2016-06-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4766.html.

[5] 胡象明.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J].政治学研究,2000(2):38-45.

[6] 刘笑霞.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3(6):9-14,30.

[7] 侯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8(6):54-57.

[8] 王协舟,盛志喜.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基本认知及价值取向——基于政府与公众的双向视角[J].图书馆学研究,2009(6):57-61.

[9] 米平治.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4(2):27-29.

[10] 刘强、吴江.政府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77-83.

[11] 夏义堃.政府商业性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市场化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7):121-124.

[12] 唐兴军,齐卫平.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4(3):83-90.

[13] 段尧清,宋霞.政府信息公开的多层性价值取向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2):179-182,187.

[14] 罗贤春,庞进京.政务信息资源价值流模型及功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20-26.

[15] 罗贤春,余波,姚明.信息链视角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6):35-40.

[16] 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社会职能[J].电子政务,2012(5):27-32.

[17] 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兼论对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8] (美)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9] 中国网信网.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6-23].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20] 人民网.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6-06-24].http://news.sina.com.cn/c/2014-07-24/111830571953.shtml.

[21]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2] 罗贤春,庞进京.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小世界”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6):82-87.

[23] 余军华,袁文艺.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52-55,115.

[24] 汪玉凯.“互联网+”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新经济创新模式[J].办公自动化,2015(5):6-8.

[25] 刘红波,汪玉凯.互联网+政务:驱动社会治理创新[N].光明日报,2015-08-24 (11).

[26] Ali O,Soar J,Yong J.Impact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on E-government[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465):272-290.

[27] Aikaterini Yannoukakoua,Iliana Arakab.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Right to Information and Open Government Data Synerg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7):332-340.

作者简介:罗贤春(1970-),男,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管理;庞进京(1989-),男,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电子政务
新形势下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问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信城通:与中国电子政务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