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音乐文化之多元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构

2016-11-18谢黎华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隐性民间教学资源

谢黎华

摘 要:本文以高校音乐专业为例探讨把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作为课程资料的多元化路径。

关键词: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元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黄河流域的炎黄文明、长江流域的长江文明、中南部荆楚文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中国传统音乐从其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地域音乐文化资源转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资源,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何完整地将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展现给学生?如何把握地域音乐文化多元性特征是关键。地域音乐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需建构多元的内容结构,体现多元的维度内容。地域音乐文化从音乐艺术形式上讲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器乐、民间曲艺。

1.1 民间歌曲部分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奏的歌曲。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是人类社会最早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其他音乐形式的的基础。我国的民间歌曲数量浩瀚,其中有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民间歌曲具有生活娱乐、教育传承、交际恋爱、人生礼仪、表达心声等社会功能。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西北地区土族、回族、东乡族、汉族的“花儿会”都是唱民歌二设的节日,节日当天,成百上千的劳动人民从家里聚集到节日现场,唱民歌,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恋之情。

1.2 民间歌舞部分

民间歌舞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以即性为主的歌舞形式。民间歌舞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色彩。民间歌舞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它表现为群体性,它的传承载体不同于民间歌曲,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民俗性:民间歌舞的源起与“巫”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老的“云门”“咸池”“大韶”都是关于祭祀天神的,许多民间歌舞与民族的岁时民俗活动分不开,傣族的泼水节、拉枯族的火把节都有劳动人民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

1.3 民间戏曲部分

民间戏曲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语言、舞台、文学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熔唱、念、做、舞与一体,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系统:花灯戏系统、秧歌戏系统、道具戏系统、道情戏系统、采茶戏系统、花鼓戏系统。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活跃在中国的南北城乡,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宝。

1.4 民间器乐

民间器乐包括民间器乐曲和民间乐器两大部分。我国的民间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1.5 民间曲艺

民间曲艺又叫民间说唱,是由专业或半专业的人的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综合体。民间说唱源于唐代变文,是一种叙述体,以说书人的身份与观众直接对白,是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此外,传统的地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从服务对象来看包括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内容结构。文人音乐,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认识创作的音乐,包括琴乐和词调。总之,地域音乐文化转化为音乐教育教学资源要以“多元”的内容结构,在保持地域音乐原生态的同时,体现地域传统音乐的差异性、多样性特征。

2 地域音乐文化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地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多样的”课程形式,当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把地域音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在教学实践领域展开,关于地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开设发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以便课程设计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灵活选用。

2.1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全部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爱好而选择学习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开设的课程。地域音乐文化课程的课程开设,可以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自身的教学条件设置合适的课程类型。

2.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

采取多样的活动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当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课程形式主要采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需要、兴趣、活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的课程。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可以选取活动课程的方式,融入音乐教学实践领域。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往往是学生接近了解感受地域音乐文化的直接途径,例如,组织学生到民间去采风、鼓励学生去调研地域音乐文化风俗,观摩民族民间重大节日时的音乐文化表演、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现场指导讲座等等都是活动课程实施的形式。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课程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2.3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课采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的课程形式。显性课程是指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的课程,以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官方课程”或“正式课程”,显性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必备条件;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的非正式的、非计划内的、非官方的经验,隐性课程学生无关于学生学历证书获得。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在学校、社会、隐性课程无处不在,学校的校刊、教师的环境布置、社区的宣传栏,都是一种隐性课程形式;隐性课程的显效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和感染,是一种分为的营造。地域音乐文化,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采取合理的隐性课程形式,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地域隐喻文化的濡染,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课程设置思维。

2.4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

目前,就地域音乐文化进课堂来说,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尚未开设专门的“乡土音乐文化”课程,以四年的本科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是一门“民族民间音乐”。分科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其主导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追求文化的整合,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和养料。因此把地域音乐文化综合到音乐学科其他课程中,是其融入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入当地的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对地域因与文化的了解;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入部分审美感强的地域音乐文化作品,激发学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的审美感受,在各术科教学中,综合一些脍炙人口的地域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学习,引起学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的认同。总之,地域音乐文化以一种合理的形式综合到其他音乐专业课程中,是加快地域音乐资源转为音乐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校专业音乐教学中地域音乐文化的教学,应以建构“多元”的教学内容结构,采取多样的课程设置形式,促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彰显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猜你喜欢

隐性民间教学资源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