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6-11-18杨大正
杨大正
在过去的十月,全国20多个城市先后密集发布新调控政策来给楼市降温。经过这一轮集体发力调控降温,可以预见的是,中央政府仍会传递出这么一个信号:经济减速,可以有;大力刺激经济,没有。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必须要去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和新常态。
可以肯定的是,全国房地产市场普涨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除此之外,深港通开通之后,一方面,沪深港三地市场相融合,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互联互通背景下的资金相互流动,投资者也可以相互交流,欧美、新加坡和香港的房企将更容易登陆内地地产市场“抢食”,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倒逼内地房地产行业加快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
“出海”无疑成为各大房企在世界范围寻求突破的首要途径。根据《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在2013-2015年的数据显示,2015年海外房地产投资总额已达250亿美元,正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几年前,中资房企投资集中于香港和俄罗斯,但目前已经扩张至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中国企业走出去蔚为大观,渐成大势,一方面源自政策层面的推动与支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下,享受国家政策以及当地发展的双重红利;另一方面是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产阶级海外资产配置需求,除了投资,还有旅游、留学、贸易和移民的需求。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投资海外的过程中,房企一改国内开发的粗放模式,不再满足“海平面上的扩张”,既做开发商,又做运营商,正从单纯的资本输出转变成产业、技术的资源整合式输出,追求持续发展力。
其中,万科和阿布扎比的海外合作模式值得研究。去年年底,万科新的产城项目“深企海外研发中心”在全球首座零碳城市马斯达尔城落地。其联合深圳低碳环保、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成为深圳在海外的首个集群式旗舰研发中心,并通过与东西交通枢纽、信息和展示中心的迪拜城合作,成为深圳的创新技术进入中东、欧洲、印度、北非市场的桥头堡和跳板。
与以往的引进不同,此次万科的动作是反向输出。在项目建设规划中,万科将移植深圳前海企业公馆的快速建设模式。通过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快速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建造出供其研发使用的基础设施,强化规模效应。
而碧桂园森林城市作为房企出海开发的标杆项目,在马来西亚重点布局发展旅游会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外企驻地、近岸金融、电商基地、新兴科技、绿色与智慧产业八大支柱产业。
森林城市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是中国民企海外投资最大的项目,同时被列为广东省“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广东省国际产能合作重大项目,享受低利率的贷款优惠以及相关财政贴息扶持和补贴,这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可谓是一场“甘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也成为首家引用伊斯兰金融发债的中国开发商。
作为享受着人口红利和城镇化成长起来的房企,首先要深耕主业,深耕圆心,造好房子,才是王道。以“质量、健康和性能”为核心,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栖息场所,才能为企业带来好口碑,这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其次,要敢于“出海”,设计好同心圆的半径。在打造“一带一路”精品项目,增加国家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竞争力的同时,除了强化品牌和赢利能力,还有国际市场评级上调和贷款利率的优惠。
最后,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重运营强服务。地产+和创新未来的场景,要求我们把社区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让每一位住户都能享受到舒适和便利的服务,只有把人性化放在第一位,时刻以人性的尺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才是地产+所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正所谓简单到极致就是利他,利他到极致就是精品。
房企“出海”,只有依靠产品和服务方面树立精品意识,逐步积累,用创新思维去对抗旧秩序的惰性,横扫传统思维的旧秩序,才能在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做大做强,更加国际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