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芈八子的历史踪迹

2016-11-18刘燕歌

寻根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后秦国史记

刘燕歌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秦国终于在始皇帝时一统天下。实际上,统一六国的野心在秦惠文王与昭襄王执政时便已开始酝酿。惠文王赢驷在位时,苏秦就曾提醒惠文王“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但惠文王以为“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飞);文明未理,不可以并兼”(《史记·苏秦列传》)。惠文王死后,身为惠文王之妃、昭襄王之母的芈太后及其兄弟协助年幼的昭襄王理政,对于秦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不无助推作用。作为一位参与朝政的女性,历史上真正的芈太后是怎样的形象?我们不妨也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洄从之,去寻访一下这位女性的踪迹。

先来说说芈姓的由来。这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姓氏,《国语·郑语》记载“姜、赢、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意思是说这四大姓几可与当时势力最强的姬姓相抗衡。芈乃楚国祖先之族姓,楚人之先祖陆终有六子,第六子名为季连,芈姓,楚人乃其苗裔,这在《史记·楚世家》和后代的《通志·氏族略》中均有记载。裴国昌编《中国春联大典》录有关于芈姓的几句联语:“帝王赐姓,汉水发源”“姓启上古根本正,望出关中源流长”“上古列入八大姓,《芈子》尚存七十篇”“芈子精为贵,秦将勇闻名”,联语中传递出关于芈姓的一些信息:其族源于汉水流域,乃上古八大姓之一,芈姓中有两位“芈子”值得称道,前者指文士芈婴,后者指骁将芈戎。

历史上对于秦国这位太后有“芈八子”和“宣太后”两种称呼,《史记·穰侯列传》载:“宣太后故号芈八子,其先楚人,姓芈氏。”“八子”乃是秦朝妃嫔封号之一种,《大事记解题》卷四云:“秦立芈八子为太后听政。芈,楚姓也。八子,妇官也。”《汉书·外戚传》对秦汉后妃制度解释甚详:“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逋(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八子视千石,比中更。”颜师古注日:“八、七,禄轶之差也。”即根据所得俸禄有差别而定名。汉制,月俸米九十斛为千石,中更乃秦朝第十三等爵位,八子的俸禄与千石、中更等官职相当。

“芈八子”是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妃子,秦昭襄王即位后,尊奉其为“太后”,死后谥日“宣”。“芈八子”生年不详,据《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她卒于昭襄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265年。新中国成立前长沙三眼塘楚墓曾出土“廿九年漆樽”,上镌铭文:“廿九年大后口口吏丞向,右工币(师)为,工大人台。”裘锡圭先生认为铭文字体是秦国文字,廿九年是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后”应该是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其为楚人,所以楚地会留存有她的漆器。(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l期)这恐怕是目前所见关于秦宣太后的唯一文物证明。

芈八子何以成为秦朝历史上的名人呢?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君王之母以“太后”自称及女性主政皆由芈八子首倡。秦惠文王死后,王后惠妃之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喜好角力,他的死也颇为荒诞,《史记》载其至周王城洛阳,与力士孟说举鼎斗力,绝膑而死。此时武王弟公子壮趁机发动内乱,欲攘夺政权,而芈八子与儿子稷在燕国为质。芈八子异母弟魏冉善战而有谋,时人有“明而熟于计”“智而习于事”(《战国策·秦策二》)之誉。魏冉于此时撑持危局,灭公子壮,驱逐惠妃一党,匡助蒙尘在外的芈八子及公子稷回归秦国,推举公子稷继承宗祧,是为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在位)。因“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史记·穰侯列传》),《后汉书·皇后纪》曰:“自古虽主幼时艰,王家多衅,必委成冢宰,简求忠贤,未有专任妇人,断割重器,唯秦芈太后始摄政事。”此段大意说自古遇君主年幼的情况,一定是简选忠贤之臣辅佐君王主政,未有妇人专政的先例,芈太后是第一个摄理国政的后妃,此条李贤等注日:“太后摄政,始于此也。”

芈太后的参政能力,在《战国策》一书中可觅到一些踪迹,《秦策三》载秦昭王向韩、魏两国请求任韩人成阳君为相,韩、魏没有应允。芈太后替魏冉向昭王进言,成阳君原本穷困地居于齐国,秦王没有及时厚待他,而今见他政治上有作为而欲重用他,这不仅不能使成阳君感激秦国,反而有可能破坏秦与韩、魏的友好关系。从这番进言可以看出,芈太后颇有政治远见,她对如何用人的分析人情人理,且认为不应因意气用事举拔人才而破坏了秦国的外交关系,也体现了她的深谋远虑。

然而,芈八子权力集团的主政在秦国历史上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不久便被她的儿子秦王稷打压下去了,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朝局变动。芈八子摄政期间,在其卵翼之下,其弟魏冉、芈戎及两个儿子高陵君、泾阳君权倾朝野,富埒王室,天下莫能与之争,时人号为“四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可以想见,久而久之,昭襄王定是考虑外戚权力过大,危及政权,对芈太后及魏冉等人心生忌惮。

昭襄王废除穰侯的导火索起于魏冉欲伐齐以广其封地之谋划。《战国策·秦策三》载秦国一位名叫造的客卿劝穰侯攻打齐国,他说,若攻齐成功,则陶地(穰侯封地)可成为千乘大国,天下必听;若事不成,则陶地则有为邻国占领之患。魏冉听后,遂有攻齐之心。此时适逢魏人范雎晋谒,昭襄王跪请其赐教,范雎人秦之心蓄之既久,于是便鼓其谈吐锋利之舌,论列是非,指摘秦国之弊的关节所在。他点出昭襄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的处境,认为秦国本来“霸王之业可致”,皆因“穰侯为国谋不忠”。对于穰侯攻齐一事,他认为不如亲近地处中原的韩、魏两国,逼使楚、赵依附秦国,齐国惧怕,也不得不依附秦。他又提醒秦昭王见微知著,指出外戚擅权不仅会危及王之威势,更会掏空国之府库,“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人太后之家;竟(境)内之利,分移华阳”。

昭襄王听范雎之言,恐惧不安,“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襄王终于重揽大权,遂尊范雎为父,封为应侯。这一朝廷动荡表面看来是范雎乘时而起,挤轧魏冉,褫夺相位,究其实质,则是昭襄王恐大权旁落,借范雎之力以清除心头之患,正如秦始皇时丞相李斯《谏逐客书》所云:“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经过这一场权力之争,魏冉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被遣返回封地,不久,宣太后便去世了。穰侯本在秦国功高勋著,却被范雎轻易扳倒。对于这场变故,后人议论纷纭。支持者如南朝刘勰,其《文心雕龙·史传》中就有“宣后乱秦”之说。批判之声亦不绝如缕,《战国策·魏策三》载魏国拟联秦攻韩,魏王谋士朱己举此事为例劝魏王说秦邦之人,不可与处。司马光则认为范雎“欲行其说,而穰侯适妨其路,故控其喉,拊其背,而夺之位。秦王视听之不明,遂至于迁逐母弟”。

最后,再来谈谈传说中宣太后的“放荡”逸事。正史中关于宣太后的记载本来寥寥鲜存,然而她的“放荡”事迹却四处哄传,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缘于汉代以前的史书对宣太后逸事的描述。关于宣太后的“放荡”,历史上有三则故事。其一,以性事言政。《战国策·韩策二》载,韩之城邑被楚国围困数月,韩遣使求救于秦,秦人不发兵,韩无奈又派尚靳使秦,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晓喻秦昭襄王,宣太后深是其言,她特别召见尚靳,对他说:“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这样大胆的比拟大概会使尚靳骇然失色吧!清人王士稹《池北偶谈》将之作为“以猥亵语入史书”之例批评道:“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人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其二,私通义渠王。《史记》中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匈奴列传》)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后汉书》,公元23年,班固之父班彪北行避难,触目兴怀,写下《北征赋》,其中甚至愤语大骂义渠王与宣太后之间的污秽之事:“登赤须之长坂,人义渠之旧城。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襄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怒斥义渠王狡诈淫乱、宣太后有失贞洁,同时对秦昭襄王愤怒北征的惩恶之举大为嘉许。近人马非百《秦集史》则以豁达态度视之:“宣太后以母后之尊,为国家歼除顽寇,不惜牺牲色相,与义渠戎王私通生子…一(将)秦人腹心大患之敌国巨魁手刃于宫廷之中、衽席之上。然后乘势出兵,一举灭之,收其地为郡县,使秦人得以一意向东,无复后顾之忧。此其功岂在张仪、司马错收取巴蜀下哉!”(中华书局,1982年,上册,第108页)

其三,欲以魏子殉。秦国自秦武公开始,便有墓葬殉人的风气。《战国策·秦策二》便记载了宣太后想让魏子殉葬的故事。大意是说,宣太后与魏子私通,希望魏子能在自己死后陪葬,魏子惶恐无措。大臣庸芮以死者并无知觉的道理来劝说宣太后,他问太后死者有知觉吗,太后说没有。于是他对太后说:“您明知死者没有知觉,为何还要以生前所爱陪葬无知觉之死人?假若死人有知觉,死去已久的秦惠文王大概对太后荒淫之事早已积怨深沉,太后您补救过错尚来不及,何暇与魏子私通呢?”太后听从了庸芮的劝解,打消了这个念头。

上述逸事从称呼来看,都出于芈太后去世后,且记载疏略,真伪已无可稽考。笔者以为,宣太后或许有言行放荡之处,但传说大概也不乏趋新好奇者杜撰的成分,因无信据,今人不必较真,更没有必要妄下定论。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猜你喜欢

太后秦国史记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五张羊皮
瞒天过海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鸡口牛后的故事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太后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