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宗教信仰与乐平传统戏俗风情
2016-11-18徐进张晓颜
徐进 张晓颜
乐平地处赣东北,是闻名江南的戏曲之乡,并享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因此,乐平具有较为独特的民间戏风戏俗,并且在这些民间戏曲的习俗中,无不浸透着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性的戏剧节
乐平民间宗教信仰的习俗,内容极为丰富。酬神演戏是其中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活动。比如乐平民间祭祖是头等大事,古时有四大祭祖节日,即除夕、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节都要演戏娱祖,而后逐渐衍变为娱神娱人,到最后以娱人为其主要目的。这些时节的祭祖戏在乐平农村是少不了的,已经形成了乐平独特的戏风戏俗。
当佛教与道教在乐平盛行以后,许多节日又和佛道两教挂上了钩,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创造了众多的神灵。乐平民间诸神都具有人的品格,像人有生日一样,神也有生日。当戏曲成为一种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以后,乐平的老百姓也就慷慨无私地将这精美的艺术品奉献于神圣的祭坛。所以在乐平月月都要演戏,以演戏酬神应节。所酬之神,有民间供奉的神灵,也有佛道两教推崇的神明菩萨,还有儒家文化极力盛赞的忠孝节义人物故事。例如有民间信仰中的祭祖戏、娘娘戏、土地公公戏、修谱戏、重阳戏、端午戏、中秋戏、春节元宵戏、划龙船戏等;有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关公戏、张飞戏、李献忠戏、祭岳侍公戏等;有道家文化中的许真君戏、三仙戏、李老君戏等;还有佛教里的观音戏、地藏王戏、周公菩萨戏等。各种各样宗教性的戏曲演出多得使诸神目不暇接、耳不胜闻,正如清人徐荔枝《瓯括记游草》记浙南乡俗所云:“演神戏,演神戏,不在街头在神宇。一年三十有六旬,每日登台劳鼓吹。三处五处奏伎工,卜昼卜夜满城同。舞衫歌扇神亦厌,要明四目达四聪……”这种宗教性的戏剧节,在乐平除了宗教意义,还有一定的情感交流和经济意义。在乐平只要演戏,便会广邀亲朋、集会看戏,同时,村庄演戏使得商贩云集,人流如潮。
供奉祖师爷
乐平民间戏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原始的傩舞、傩戏,宋元之时南戏的进入,元杂剧的兴起,弋阳腔的产生和发展,继而出现乐平腔,到清代出现饶河戏,最终形成赣剧。乐平始终处于江西民间戏剧发展的中心地区,因而,乐平戏班供奉的祖师爷也遵循了这样的发展历程,一直敬奉老郎菩萨为戏神。赣剧供奉的祖师爷,亦名为老郎神,俗称“田府正堂”,这是南戏传给弋阳腔的祖师爷。而明代的弋阳腔是以浙江杭州传人的南戏为基础,结合江西的地方特点而产生的,故赣剧祖师爷才有“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之说。清代以后,赣剧的老郎神改为唐明皇。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和七月初,各个饶河戏班都要举行隆重的祖师爷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大都在戏台或是演员的临时住处进行。佛道两教都有庙宇,孔子也有庙宇,但是直到明代中叶,戏神还不曾有过庙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为此而不平,他慨叹:“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在汤显祖的倡议和支持下,万历年间,江西宜黄的戏曲艺人率先为清源师建立了祠庙,汤显祖还郑重其事地为之撰写了碑文。此后,戏神庙就开始在各地出现了,或谓“元帅庙”,或谓“明皇庙”,或谓“老郎庙”,不管名称为何,都是戏神享受香火祭祀的专门庙宇。民间传说,在乐平涌山镇的车溪村,历史上曾建有“老郎神庙”。
乐平民间还有演祖师生日戏的习俗。农历四月十六日,艺人们买香烛,庆祖师生日,在这一天不演出,其他日子都演。这个月的演出不收钱,只要当地“供饭”即可,所以这个时间往往出现各地抢箱做戏的情景。戏班演出前,都要把“老郎师傅”牌位供奉在香案上,由下场门上,经“九龙口”参拜毕,从上场门下,再演正剧,常演的剧目有《凤凰山》等。
宗教化的戏台习俗
旧时乐平戏台上的一切,都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围绕戏台和做戏的传统习俗都有强烈的巫术印记和浓厚的宗教意味,很难说是某一种特定宗教作用的结果,往往在一种做法当中,既有佛道两教的因素,又有传统民间信仰的套路,但没有正统史书记载和官方参与,只是世代相传,约定俗成,完全是民间自发塑造的历史遗存。比如“破台”习俗,亦称“开台”,新戏台落成,首场演出必须破台。在戏台中间立一老郎菩萨像,前遮幔帐,两边挂刀、剑与弓箭,箭在弦,对着台下,由小花脸扮鲁班,点香三根插老郎神位前,卷纸燃烟,四门熏遍,日“打火”。“鲁班”以尺量台,每量五下则用斧对空朝下劈三下,捉一事先备好之公鸡,捏破鸡冠,以血涂老郎神和喜神(演出的娃娃道具)。接着,花脸扮王灵官,小生扮韦陀,手执钢鞭跳跃作“开霸”状,站立台前摆好的八字形两排瓦上。观音缓步出台,口中念念有词。须臾,便有由老旦、正旦扮的红、黑二煞冲出,韦陀、王灵官随后追赶,将二煞逐下戏台。继而“鲁班”杀鸡,血洒黄表纸,再把鸡头扭翅下置台上,取鞭炮对准鸡身鸣放,鸡受惊狂飞乱跳,跳得越高越好,最后艺人们虔诚地拜过老郎菩萨,才各自扮戏,此谓之“大破台”。每年正月首场演出,也要破台,但要简单,除去扮王灵官、韦陀、观音以及赶红、黑二煞等内容,保留“杀鸡”等活动,俗称“打剪神”,有的地方叫“打检生”,只需“打剪神”而不赶煞,即谓“小破台”。
综观整个破台习俗的仪式,都是传统巫术的套路过程,但是仪式中又涉及民间信仰里的行业祖师“鲁班”和“老郎菩萨”,还有道教中的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和佛教中的护法神“韦陀菩萨”。相传韦陀菩萨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赶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宫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日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为驱赶红、黑二煞,两排古人不仅请来了王灵官和韦陀,还请观音菩萨缓步出台,镇妖除煞。
“打目连”和“捉刘氏”也是乐平民间典型的宗教化戏风戏俗。古时因为科学知识的缺乏,因而迷信鬼神。当一地发生人瘟(即传染病流行)、畜瘟时,就认为有鬼神作祟。一般情况下,会请道士、和尚念经捉鬼、打醮。严重时,为了表示虔诚隆重,则请戏班打目连,即演目连戏。农村请戏班打目连,要在离村较远的山坞里,用大瓦瓮或缸装几十斤油,里面安很粗的灯芯点灯,又在缸旁将五根木头打进土里。戏班临演出前,要由几个花脸演员化妆成五藏菩萨,手握钢叉,村民敲锣打鼓送“菩萨”到山坞,然后点上香烛祭拜,燃放鞭炮,“菩萨”即叫村民赶快回村,离得越远越好。村民们走后,扮菩萨的演员们即将戏衣内藏的大竹筒取出,把大缸中的油灌入竹筒,但缸中留下的油要估计点到第二天,又将打进土中的每个木桩拔出一两寸,即返回村,“菩萨”回村后才开始演戏。第二天演戏前,又要像头天一样,村民们又要打桩添油虔诚祭拜。如是往复,连续七本的目连戏,便要重复七天。捉刘氏即捉邪之谓,也是由演员扮“菩萨”驱邪捉邪。
这些习俗同样是巫术和佛道两教对民间戏风戏俗的影响,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先民将民间信仰和宗教泛化到民间戏曲的演绎过程中,赋予民间戏曲宗教化色彩的体现。当然,在古代浓烈的民间宗教文化氛围中,作为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方面,民间戏曲一定是在宗教文化的渗透中发展的。
(题图:修谱戏中的游谱)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民间信仰对乐平古戏台影响研究”(YG201416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