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骨法用笔”对书法学习的指导意义

2016-11-18李秋丽

参花(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骨法潘天寿笔力

◎李秋丽

试论“骨法用笔”对书法学习的指导意义

◎李秋丽

人文精神中的这个“骨法”包括人的修养、文章、道德,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殉道的精神。潘天寿言:“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真正的艺术是内在精神的光辉,是几千年文明陶冶之下的高尚人格的表现。

骨法用笔 书法 艺术 人文精神

潘天寿可谓是20世纪我国的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艺术巨匠。潘天寿极为重视“骨法用笔”,曾在《潘天寿谈艺录》中道出了“骨法用笔”对书法学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骨法用笔”是对书法技巧实践与如何学习书法的突出强调,它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要有力

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在沉着中酣畅,劲健雄浑,则画可不流于柔弱轻薄。

书法是“线”的艺术,它最讲究笔力,“线,是有骨力的东西,它从自然中来,又应高于自然,比自然更有精神,更有力量和气势”。这里强调的就是笔力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骨力”呢?即如何用笔才能表现笔力呢?

首先,要圆笔中锋,不可信笔。潘天寿说:“笔端如金刚杆,用笔缺少训练,只能浮于表面,力量全靠功夫,只有直笔中锋,才能产生笔力。卧笔则薄,扁笔也单薄,要笔笔如屋漏痕、折钗股,用笔苍老。”他告诉我们:“执笔笔杆要垂直,笔尖要圆,以圆尖抵纸面上,即是中锋用笔。”潘天寿在这里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圆笔中锋与笔力的关系,极精要恰当地揭示了笔法、笔力的内涵,并明确提出学习的方法是做到执笔平直,藏头护尾,只有这样,才能圆笔中锋,才能有力。“要有力”是学好书法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骨法用笔”首先从技术手段的一个方面给我们以指导。

其次,要逆势涩行。因为只有逆笔才能产生力度感,使线条沉着苍老,如“万岁枯藤”;拖笔斜拖,线条容易出现枯率浮滑。逆势涩行写的线条可发现无数轻微的起伏,就是笔锋不断遇阻而又破阻的痕迹,这就是 “屋漏痕”。潘天寿教导我们落笔辄思,“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树青”,是有其美学道理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从技术手段的角度给我们指点了迷津,从而懂得如何用笔。

(二)着墨大处

狠抓力点用线,即抓住骨架,骨骼用线。大至整幅作品,小至一个字,都得如此。着墨大处,把握整体,要体现出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内涵。

“要意在笔先,意随笔传,而笔则是写字的骨干。潘天寿常说,在纸上,要以最少的笔墨将画分成最多的空白,除笔墨的高度内涵外,而这些空白形状多不等,就看是否把握空间,营造气势,注入内涵了。“骨法用笔”还启示产生一种新的书法创作模式——理性地处理安排作品,这个意义可以说是很大的。同时,着墨大处的“骨法用笔”本身就是对那些聚墨成形、任笔为体或拘泥细小、局促散漫、小气薄力的学书者的最有力棒喝。

(三)学骨气

“骨要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法则’,而归于用笔。’”“法,也可理解为‘法则’‘法规’,如果把‘法’改为‘气’,则是从气势、气韵上说的。只有通过‘法’,才能表现多种‘骨’的效果。对象不同,环境各异,方法也随之不同。”“学汉隶魏碑,要取精神,而不追求于形似。要吸收其高华苍古的神气。”

潘天寿指出,学习书法要学对象(范本)的“骨气”“神气”,这是他从艺术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理论。我们赞叹潘天寿的书法用笔果断而精的特点,有极深的书法功力与修养。究其原因,乃在他拓基宏阔,着意于三代,尤得力于汉碑。沙孟海先生曾说:“其隶书,源于《秦诏版》《褒斜道》《杨孟文》诸刻,融会创新。”更重要的是,他真正选择隶书作根基,将汉碑的沉雄、博大、深厚、高古、苍茫、劲健、稚拙、新奇等吸收融化在他的行草书、楷书以及篆书中,沉着奇崛,独步一时。要学其骨气精神,方能参得正果。

二、“骨法用笔”强调笔墨最终要落在“人”与“文”上,要表达一种精神气象的美。“骨法用笔”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体现

“落笔要有刚正之骨,辅以广博的学养,方可入上乘禅。”王冬龄说:“他(潘天寿)的重视,更将骨力气韵的追求上升到一种非技巧式的表现,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的高度”。这里所说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对学书者来说,人文精神的建立才是第一位的。潘天寿论书画特重人品。据周昌谷回忆:“在潘天寿心目中人品是极重要的,在晚明书法家中,潘老还常提到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等人品让人称道书家。”正如罗丹所说:“做一个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正正之人。”或如柳诚悬所说:“心正则笔正!”品格也好,心正也好,堂堂正正,皆是“骨法”。

人文精神中的这个“骨法”,包括人的修养、文章、道德,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殉道的精神。总之,在当今书法发展形势大好的时候,重温《潘天寿谈艺录》,正确剖析领会“骨法用笔”,对指导我们正确领会书法学习的本质,净化人们心灵,注重人格,提高学养,积累技巧功力并奔向成功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宋倩)

(李秋丽,女,本科,黑龙江省北安市群众艺术馆,副高,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骨法潘天寿笔力
入木三分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浅议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骨法用笔”新诠